学习啦>脑力开发>想象力>

关于诗歌的想象力

邱妹2分享

  一个人想象力丰富,应该说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意识培养的结果。有人抱怨自己天生就不是有丰富想象力的人,其实每一个天生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但要使之丰富,就需随时注意培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诗歌的想象力,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诗歌的想象力

  诗歌是人类智慧精华的结晶,也是最具想象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小学阶段,要教会学生学会从各种意象、典故中去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思想境界,剖析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圣贤理想志向和历史生活场景的诗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这个抽象的问题中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除了古诗词之外,小学的教科书当中,还有一些以儿童的视野为导向的现代诗,比例也不少。据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三套教材中,儿童诗占总篇目的比例分别为8%、14%、5%[2]。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到底要如何确定?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2015年11月底,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儿童与文学的主题活动,其中有关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一线的教师齐聚一堂,其目标是从儿童与文学的向度针对小学语文的文学教学进行反思。会议上展示了各种关于小说、诗歌的课堂教学,而在这其中,雪野先生要在一节课中教会儿童学会儿童诗创作,这个目标让人觉得十分地惊奇。

  当然,儿童诗创作的内容会有很多,而本节课只涉及到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比。作为一位非教学专业出身的教师,雪野先生关于儿童诗歌的教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居然能够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匹配拿捏得这样的精准,而且,这节课结合了我们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凸显出语言文字的真正的魅力,充分彰显出语文课堂的文学魅力。

  一、儿童诗创作的教学目标比

  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短暂,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写儿童诗?这个目标太过庞大,也不太容易。雪野先生对此也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只选择了诗歌创作中的最重要的一点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赋、比、兴作为诗歌创作中的主要元素,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表达方式。叶嘉莹先生借用朱熹的话总结说[3],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把事情说出来;所谓比,就是以此例彼,例就是比,用这件事情来比喻那一件事情;所谓兴,就是见物起兴,你看到一个东西,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动。而比作为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于诗歌的美感的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雪野先生的教学内容就定位在儿童诗创作中的比喻,其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层次,掌握在儿童诗创作中的比喻中想象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把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第二方面,能够运用比喻来创作一句儿童诗。

  其中,教学重点就是对诗歌中比喻所应该有的特征有所理解,而需要解决的教学难题在于,如何围绕比喻展开一首儿童诗的写作,而且,还要通达到意境之美。

  比喻,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老师都会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进行比喻的定义的阐释,解构比喻的要素。但在这节课中,雪野先生在此并没有将解构比喻的要素作为重点,而是把比喻放在了儿童诗当中进行特定的处理,强调形似不过是表层,而物象(image)的相近关键在于神似。

  这种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选择凸显了特定文本需求儿童诗,而且选取的教学目标很小且具体可操作。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地方,那就是儿童对于事物特征的联系往往拘泥在已有的外在特征上面,难以落实到意蕴的融通。

  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所见,雪野先生要教会儿童打破在比喻方面的思维桎梏,进行发散联想,放开比喻的想象力。而这就构成本节课的两个目标,基于前面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第二个目标就有了延伸的可能。

  二、儿童诗创作的教学环节欢乐的游戏

  雪野先生的这节课其实并不复杂,其主要的环节按照教学目标就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关于儿童诗中比喻特点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就是运用比喻进行儿童诗的创作。

  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对应并不一定是按照顺序来对应的,一个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在几个教学环节当中,一个教学环节也可能会承载几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但是,在这节课当中,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个环节的任务更重一些,第二个环节的任务更轻一些。

  第一环节,借用一字生花的游戏活动,初步学习使用想象。

  教师首先展示了蓝天中白云的图片,引出本课的一个主题云。然后,引导学生们开始围绕云字来进行组词和造句。当然,这两个活动是经由游戏来实现的,而游戏的名称也具有了诗歌的韵味。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玩两个游戏:一字开花和借词造句。

  生:我不了解什么叫做一字开花。

  师:一字开花,就是组词。组词的时候要思考,你是要表达颜色的呢?是要表达形状的呢?还是要表达云的什么属性?

  生:白云。

  师:白云,好。如果你是乌云,那么请把手放下。我们要有想象,要求与众不同。

  生:云霄。

  师:云霄,我感觉好高哦。

  生:星云。

  师:有想象力,有味道。说不定一首儿童诗会从你这里诞生。

  在这一环节,雪野先生用一字开花的游戏让学生实现了组词,并在其教师反馈的过程中把组词的标准提出来我们要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想象。而且,雪野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搭了台阶组词的时候要思考,要求学生反思自己所组的词到底是想说颜色、形状还是什么其他的属性,让每一个组的词都具有特定的意义。

  不仅如此,雪野老师在这里还为每一位学生所组成的词建构一个意象,帮助学生营造自己的词语的图景,比如云霄,我觉得好高哦。这一个从自己的组词出发的想象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体味词汇的美的意境。

  在这里,教师的每次提点都会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提升,而学生的每一次的回答都会获得一次的冲击和一点进步,最小的进步者可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组词白云、乌云都是从颜色方面说的,并在脑海里学会从词语中营造出这些云朵的意象。

  第二环节,借用借词造句的游戏活动,落实学生对于儿童诗中比喻特征的认识,并初步学习使用想象来进行比喻。

  雪野先生开始了借词造句的游戏,在那之前,他首先复习了什么是比喻,而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修辞方法的术语,学生们的回答也是标准的,那么在学生已然了解了比喻句的前提底下,我们还能有什么样的进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堂实录。

  师:一个字变成了词儿,下面我要让大家玩的游戏是借词造比喻句。什么是比喻句呢?想一想,把道理说清楚了就好了。

  生1:比喻句就是把一个东西比喻成另外一个东西。

  师:这两个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这个东西很像。

  师:很像,包括了外表很像,也包括了虽然外表不像,但是神似。比如,彩云,像一本书。(雪野先生用PPT展示:你可以给云造比喻句吗?)

  生2:白云,像一朵棉花糖。

  师:回答正确,是否能说得更好呢?

  生3:白云,像一朵又大又甜的棉花糖。(同学们笑了)

  师:请给我说出笑的理由。在笑声中,我听到了什么?

  生4:我觉得白云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这是一种想象。

  师:请告诉我新改的好,还是原来的好?

  生5:后来的那句好,因为有了味道。

  师:简单的比喻只是把简单比成什么,但是好的比喻就有了味道。

  师:白云会被什么吃掉?

  生:白云,像一朵五颜六色的小花。

  师(佯装生气):白云像什么?五颜六色?你给我说清楚!

  生:因为夜晚的时候,白云变成红色了,红色和白云在一起变成了紫色,紫色、红色。

  师:你认为他的回答好不好,当一回小老师。

  生:我觉得他说得不好,因为白云只有白、黑、红三种颜色。不能说五颜六色,还有白云大多数是白色的。

  师:如果说晚霞,像一朵五颜六色的花,就正确了。但是,晚霞是白云吗?你回答的时候,要用诗人的想法来回答。如果你说,到了晚上,白云被太阳染成了五颜六色的。这就打通了叔叔的想象。要注意写诗歌的想象想别人不敢想的,当然前提是两者也有内在的联系,白色是会变的。

  师:第二个游戏结束。第一个游戏一字开花,第二个游戏把词儿变成比喻句。尤其是比喻句之后,故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不再是比喻句了,诗人写诗歌是从比喻开始的,这就是这节课我给你们的秘诀。

  在这个环节,雪野先生运用借词造句的游戏进入了比喻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关键点不是比喻的定义,又或者比喻的要素,如本体、喻体、比喻词等。

  在这个环节中,要打通的是如何把两个事物或者物象建立联接,而在这其中最要紧的神似。

  而在这里,雪野先生做了两个重要界定,第一是大胆想象,第二是想象也不能乱想,要有足够的神似理由。要大胆创新但是又有所限制,这是最困难的事情。

  为此,雪野先生重点选取了两位学生中可以加以阐发的例子进行重点阐释。在第一个例子里,雪野先生要求学生比较白云是棉花糖和白云是又大又甜的棉花糖。当第二位孩子说出又大又甜的时候,孩子们笑了,老师从笑声中听出了孩子们的乐趣和困惑。

  在这里的笑声并不是可以放过的一个课堂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学生对于想象的界限还是有所困惑的,最妙的是,雪野先生抓住了这个笑声,让学生回顾你笑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白云是没有味道的,这说明我们学生在想象方面已有的限制,认为要按照世界的真实来进行比喻。而老师在此借用一个反馈来打消了大家的困惑。

  接下来,在第二个事例中,又出现了一次笑声,白云像一朵五颜六色的小花,学生们再次发出了笑声。这个联想似乎有点超出了想象的范畴,于是,雪野先生在这里总结,我们要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两次笑声,两个案例,通过这两个案例,教师打通了学生的两个困惑,解决了想象的限制问题和过度发散的问题。

  第三环节,教师亲自示范儿童诗的创作,并鼓励学生运用上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来进行儿童诗的创作。这个部分是一个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的阶段,所占的时间不多,因为这部分是后续课程的一个延展和生发,可以作为接下来进一步儿童诗创作的后续。

  师:(老师展示了自己写的儿童诗,然后总结说)出现了比喻句的时候,我会用0.1秒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会用0.2秒的时候回答这样的问题。

  诗人从发现,到提问到有了结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首诗歌的过程。现在大家一起读这首诗。第一遍:用你的目光抚摸每一个字,张开你的小嘴,用只有你听得到的声音读出来。第二遍:等到了这个时候,你不会掉字了,你有感觉了,你就可以出声朗读了。举手给这首诗歌起个题目。

  生:书。

  师:可以灵动一点点。

  生:彩云和风。

  师:不大抓到核心,把这个作为题目有点简单。

  师:把要达到的味道放到开头,比喻句放在开头,是怎么样的味道?比喻句放在后面,是什么样的味道?一个比喻句出来,你要想象故事要怎么发展?写诗歌是走着、跳着写出来的。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写一首诗歌。写诗歌不是写作文,不一定先要有题目。你可先要有题目。你可以把诗写完,再推敲、安上题目。

  以把诗写完,再推敲、安上题目。

  师:诗歌当然可以模仿。这位同学的题目是《白云的一袋袋颜料》。可惜的是这首诗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尾产生,一首好诗,要在结尾的地方花大力气。

  师:今天这节课,告诉大家:不要小看组词,有了一个词的时候,找到了经典的比喻句的时候,有可能就有了诗歌的全部。一个画面,一个心情,都可以让你写出精彩的儿童诗。

  在这最后的一个环节里面,终于要从比喻变换到儿童诗歌的创作了,由于这是一节示范课,时间比较紧张,我们并没有窥见全部的诗歌创作的过程,而是从中看到了雪野先生对于诗歌的创作的理念,他把理念告诉了学生,并教会了学生如何朗读诗歌,第一遍要用只有你听得到的声音来进行默读,第二遍在没有漏字的情况下,再进行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朗读并不是促进阅读理解的关键,反之朗读的前提是要理解,为此,前面的停顿和理解是必要的前提。在课堂的最后,诗人总结道,要从经典的比喻句出发,进行诗歌的全部创作,可以从模仿开始,最后要表达的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各种的可能性,诗歌的魅力由此而生。

  三、儿童诗歌创作教学的反思

  这节儿童诗创作的课程获得了各位专家学者的认可,课后的反响也非常热烈。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进行更多精良的打磨,比如,围绕云进行一字开花游戏的时候,可以设计学习单先让各位同学落到笔头上,而后再让同学进行表达,又或者,借用云属性特征的关联,可以促进每一位同学反思和反省自己心目中生成的词。

  又比如,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或者在未来的延续的课程中,教师的示范可以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成果的展示,还可以把自己在诗歌创作的各种想法结合到具体的诗句进行阐述,这种做法会比仅仅进行诗歌创作理念的阐述更有成效。

  虽然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这节课围绕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了各种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抓住了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具体困惑和难点,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这些都是值得老师们深入学习的地方。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来自诗人的一次课堂教学的课程,他在课堂中借用儿童诗中的比喻这一个点,将语言的精妙和思维的发展精巧地结合起来,融合的天衣无缝。而语文的魅力,也在语言和思维的紧密结合中彰显无疑。

    19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