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背后依靠了谁

和杰分享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是我们共同的感叹!梦圆航天正当其时背后依靠了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圆航天正当其时背后依靠了谁,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背后依靠了谁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背后依靠了谁?

“5、4、3、2、1,点火!”10月31日15时37分许,伴随着01指挥员铿锵的点火口令,长征五号B遥四火箭承载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直奔寰宇。梦天实验舱精准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与发射塔架隔海相对有这样一处地方——这里树木苍翠,草叶青葱,一年四季都透露着鲜润与生机,山的怀抱中,阳关映衬下,闪烁着四座纯白色的测控设备圆顶,这里就是铜鼓岭测控点。测控点内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手握“万里海天第一棒”,编织成一张“光雷遥安测控网”,在白云山海间踏浪逐梦,为胜利提供保障。

“我要做追踪火箭的千里眼!”

铜鼓岭测控点内,巨大的防护罩缓缓打开,光学设备的巨大镜头在阳光照射下光彩闪烁。一旁的综合机房内,李浩正端坐在电脑前进行跟踪飞球的演练,光学设备在他手中“听话的摆着头”,稳稳的追踪预设目标。

“我的工作就是追踪火箭,留下高清图像。”据李浩介绍,光学设备跟踪测量是个精细活,小小的操纵杆控制方位可变360°的庞大光学设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丢失目标,导致任务数据收集的缺失。

“压力总会有的,但压力督促我全力以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次练习都要有成效,哪怕更加稳定一毫米。”李浩说,每次训练他都会当成实战看待,摊开李浩的手掌,清晰可见的红肿,这是长时间手握操纵杆形成的。

为了锻炼自己操作稳定性和跟踪目标的能力,自担任光学操作手以来,李浩几乎有空就“赖”在设备上。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不行就练什么。为了更好指挥决策和处理图像信息,他根据不同跟踪环境,不断提升训练难度,改进训练手段。上岗6年,李浩累计完成5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因跟踪稳定、拍摄清晰,受到了上级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2019年,李浩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党组织接受了他的入党申请并按期转正。“作为一名党员,我将继续为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不断奋斗。”李浩在转正时这样向党组织保证,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用手中小小的操纵杆助力祖国的航天事业。

“我们和点号共同成长。”

为了检查设备,雷达技师管世磊正爬上4米多高的雷达基座。为了防止海风和雨水侵蚀,基座上安装了一个直径2米多足球样的钢罩,罩外三十多度的高温,闷热的罩内已达到四五十度。管世磊要一点点排查电路,检查设备运转情况,每次检查完都会湿透衣衫,而这样的日常检查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从业20余年的管世磊是铜鼓岭上的老人了,被大伙亲切的称为老管,“我来铜鼓岭已经9年,从一名普通的雷达岗位操作手成长为雷达技师,和这个测控点号一同进步。”管世磊说,2013年铜鼓岭测控点刚开始建设他就来到这里,参与了铜鼓岭测控点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建设过程。

“每次火箭发射屏幕上的两道短杠就是我们的目标。”管世磊说,火箭升空后,他们需要通过雷达设备实时捕获火箭的姿态以及方位距离和角度等数据。“从有效捕获、判别再到重新送出数据,要在5到7秒内完成。”据管世磊介绍,作为第一棒,如果他们操作的雷达设备未能有效捕获信号并将数据传递下去,后续分布全国各地的测控点将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为此管世磊练就了一手跟踪绝活,参加超过百次任务的他,从未丢失过目标。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能够作为一名航天人有幸参与到祖国航天事业当中,我觉得很自豪!”管世磊说,“如今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我深知这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的付出与努力。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在本职岗位上,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突破,苦练本领,不断提升能力,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做一个不分白昼的追星人。”

遥测岗位主要负责在发射过程中对火箭遥测数据进行接收,并传送至中心计算机。为了保证遥测数据接收平稳顺畅,经常能够看到马亮等遥测岗位人员加班加点鏖战在机房,反复检查核对数据参数,进行设备性能检查评估,“一切都是为了火箭发射之后能够跟得住、数据传输的更加平稳。”马亮说。

任务前夕,为了做好万全准备,马亮和同事们一同进行“双想”。这是岗位上的传统科目,回想设备曾经出现的故障,提前检查,整改到位,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处置预案。“备份的工控机板卡是新换的一批,如何保证使用中不会出现突发问题?”“火箭起飞后,基带需要在两个状态下切换,码率、帧长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状态下如何保证火箭信号不受干扰?”……一个个问题被提出,被解决,以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遥测岗位不仅需要执行航天发射测控任务,还常年担任卫星长管任务,设备技术状态的频繁切换给岗位人员增加了不少压力。测控点三面环海,夜间常有雷雨天气,马亮等遥测岗位人员经常要半夜跑到基座关设备,断线路,以防设备被雷击损坏。“出现强风雨根本不能打伞,关闭设备回到宿舍衣服早就湿透了。”马亮憨厚的笑着说,晚间有时设备还会丢失卫星目标,需要向重新向上级申请参数,计算跟踪弹道,并切换手动重新跟踪目标。工作实际使得马亮经常不能睡个好觉,但他从未有过抱怨。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后,马亮和大家简单庆祝,当晚又匆匆投入到新一轮长管任务中。

“执剑九年,从未出鞘。”

铜鼓岭测控机房内,安控系统组长张瑞正和组员反复来往于中心机房和设备基座,测试各项数据,认真比对参数指标,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我们的工作事关火箭的安全控制。”据张瑞介绍,安控岗位是火箭飞行状态判断和应急处置的关键岗位,在火箭升空后,如果出现故障或者是偏离轨道,它会向火箭发射一道安控指令,让故障的火箭炸毁,避免对途经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为了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除了日常设备维护,还需要进行跟标测试。“我们会自己安装多个靶标,再用设备进行跟踪训练。”张瑞说,这些靶标需要挂到测控点旁一座陡峭的野山顶上,因为尚未开发,每次张瑞只能和组员带着镰刀开路上山,一来一回,道路泥泞,蚊虫叮咬,枝叶划伤,这些都不能阻止他们的脚步。“上山挂标的路并不好走,但为了提升设备跟踪性能一切都是值得的。”张瑞说。

自投入使用以来,安控设备状态指标时刻保持正常,但却从未使用,“作为执剑人,希望这把利剑永远不会出鞘,但我们一定会随时做好准备,守护火箭飞行的最后一道保险!”张瑞坚定的说。

问天之路踔厉奋发,航天未来辉煌可期。空间站任务的圆满成功让铜鼓岭测控点的航天工作者们信心满怀、激情澎湃,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继续紧握“万里海天第一棒”,将“测控网”编织的更加紧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工作,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贡献更多航天智慧、航天力量、航天成就。

中国空间站三舱合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中国空间站就这样来了,二十多年前国际空间站设计筹建阶段,中国申请加入,无奈遭到美国的无理由拒绝。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就是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美国这样做已经几十年了,一点都没有改变。

既然无法加入国家空间站,那我们就建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众多科技工作者们不负众望,中国空间站横空出世。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它作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段,后续的实验舱、货运飞船以及载人飞船,都必须要与它对接。

中国空间站主要是三舱结构,从平面上来看彻底建成之后会呈现“T字形”结构,目前天和核心舱以及问天实验舱构成“L形”结构。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它将率先对接到“天和”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处,在完成一系列的功能检测与调试之后,待条件满足梦天实验舱将会和问天实验舱执行一样的操作,进行水平转位动作,最终停留在水平的停泊口处。届时中国空间站就成为标准的“T字形”结构,这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结束,在2023年将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目前在空间站中执行任务的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乘组,他们被认为是任务最艰巨的乘组,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个实验舱都是在他们任务期间发射入轨对接之后再进行转位动作。

在问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之后,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变。问天实验舱全长17.9米,最大直径4.2米,主要有工作舱、气闸舱以及资源舱构成,它包含了大约50立方米的生活空间,包括了三个休息室以及一个卫生区。

随着问天实验舱的入轨对接,空间站组合体的活动休息空间更加充足,可以短时间的满足6名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除此之外问天实验舱上的气闸舱也成为航天员太空行走的主要出舱口,除此之外问天实验舱开展的主要是生命科学实验,其实可以看作是生物实验室。

梦天实验舱的发射入轨会带来什么改变?

首先梦天实验舱的外形尺寸规格跟问天实验舱一致,都是长度17.9米最大直径4.2米。不同之处在于梦天实验舱拥有4个舱构成:工作舱、载荷仓、货物气闸舱、以及资源舱。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梦天实验舱并没有供航天员休息的地方,但是它专门为航天员设置了锻炼区,除此之外就是工作区和存储区。

在问天实验舱上有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气闸舱,而在梦天实验舱上配置了货物的进出的气闸舱,专门用于货物载荷以及设备的进出工作。

除此之外梦天实验舱还被称为最强太空实验室,它一共配备了13个科学实验机柜,还有37个舱外载荷接口,对比问天实验舱分别有8个科学实验机柜以及22个舱外载荷接口。梦天实验舱内开展的主要是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实验,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物理实验室。

梦天实验舱的定位是“工作实验”,因此并没有休息空间的存在,它的入轨对接可以支持航天员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载荷实验。

不仅如此,在梦天实验舱内科学家还设计了微小飞行器的释放机构,也就是在释放卫星。只需要航天员在实验舱内把微卫星放到释放机构内。小卫星就会被转移到舱外,之后再通过机械臂抓起进行释放,整个过程会非常的智能简洁,大大降低了微小卫星进入太空的成本。

    162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