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梦圆航天为何正当其时

和杰分享

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那么梦圆航天为何正当其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圆航天为何正当其时,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梦圆航天为何正当其时

梦圆航天为何正当其时?

海天相接处,高大挺拔的发射塔架巍然矗立,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进入发射倒计时。

即将发射的梦天实验舱,将在轨与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组合体完成组装建造,形成T字形基本构型,标志着国家太空实验室建设的全面“竣工”,意义重大,使命非凡。

总长约17.9米,最大直径约4.2米,由工作舱、货物气闸舱、载荷舱和资源舱组成……据介绍,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实验柜,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又一重大创新实践。

“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

31日下午2点多,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的口令响彻发射场区。远远望去,超大整流罩上印制的五星红旗图案和“中国载人航天”6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画卷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为了建造太空家园,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30年。

1992年9月21日,我国确立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为了“三步走”战略,一代代中华儿女仰望星空,将个人梦想和祖国航天事业相交会,生生不息、奔涌不止。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下午3点多,指显大屏上,摄像头无死角传来长征五号B火箭的各角度画面和各项数据。高度可视化、信息化、自动化,是这座中国最年轻航天发射场的鲜明特征,也是空间站建造的强大支撑。

为了建造太空家园,文昌航天发射场走过了15年。

2007年8月,为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一声令下,西昌航天人从“长征”一词的诞生地出发,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发射场建设以来,科技人员先后攻克了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降温、网络信息系统国产自主可控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中大型液体火箭并行测试发射、单工位适应多型火箭发射、设施设备适应“高温高湿高盐雾”和“强降雨强雷暴强台风”环境等现实难题,实现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人们的神经也越来越紧绷。任务中,文昌航天人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坚持把“双想”贯穿全程,扎实做好测试数据的横向、纵向和联合复查比对,从严从实抓好全过程质量管控,为成功发射铸牢坚实基础。

为了建造太空家园,文昌航天人走过了2年。

这两年,面对突破极值的高密度任务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牢牢把握“一个体系推进、三个重中之重”工作指导布局,确保疫情防控和航天发射“两个万无一失”“两个全面胜利”,在这些年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他们一路高歌猛进,奋勇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的连战连捷,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高度。

“5、4、3、2、1,点火!”下午3点多,烈焰轰鸣、响彻海天,长征五号B火箭犹如一条巨龙,托举着梦天实验舱一飞冲天。

观礼台上的人群沸腾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热烈响起,欢呼声、喝彩声连成一片。发射场外的航天科普中心、淇水湾沙滩、石头公园人山人海,人们挥舞着国旗、高唱起红歌,举目礼送梦天实验舱飞向太空。

“中国空间站从这里飞向太空,这是文昌航天人的骄傲!”站在庆贺成功的“大红屏”前,广大航天工作者自豪地表示,要按照党建设航天强国的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传承载人航天精神,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10月31日,我们共同参与历史、见证历史!

梦天实验舱作用

梦天实验舱是组成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的三个舱段之一,随着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并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将形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征途漫漫勇毅前行,踔厉奋发梦天梦圆。下一站,天宫空间站,让我们一同期待!

梦天实验舱内部有什么?

梦天实验舱升空,组建中国空间站的“最后一块积木”即将就位。梦天实验舱能做哪些实验,拥有哪些“黑科技”……来自航天各系统的专家们详细解读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

“梦天”“问天”有啥不一样

梦天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舱体全长17.88米,直径4.2米,起飞重量约23吨,可为航天员提供超过32立方米的工作与活动空间。

作为中国空间站第二个科学实验舱,也是国家太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天实验舱将与空间站其他两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合民表示,梦天实验舱聚焦高价值的在轨科研,是空间站得以实现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工作的关键核心载体。

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长得很像”,工作舱和资源舱的造型几乎别无二致。但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两兄弟”的能力和责任却各有侧重。“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柏合民介绍。

两者在配置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梦天实验舱的定位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因此没有配置再生生保系统以及睡眠区、卫生区。但3个舱段均配置有航天员的锻炼设备,梦天舱配置的是抗阻锻炼设备。

“梦天”能做哪些实验

梦天实验舱作为“工作室”,是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被誉为空间实验“梦工场”。

柏合民介绍,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此外,为了最大化实现舱外实(试)验支持能力,舱外配置有37个载荷安装工位,可为各类科学实验载荷提供机、电、热、信息方面的能力支持,确保它们在太空环境下开展各类实(试)验。

载荷舱还配置有2个展开式暴露平台和1个固定式暴露平台,为载荷在轨工作提供机械接口,最大限度地拓展对载荷的支持能力。

梦天实验舱内安装有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两相系统实验柜、流体物理实验柜、燃烧科学实验柜、在线维修装调操作柜等7个方面的8个科学实验柜。

其中,高精度时频实验柜是空间站中最复杂的实验柜,由两个舱内科学实验柜和4台舱外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高精度时频实验系统将通过舱内不同特性原子钟组合,建成世界上在轨运行的精度最高的空间时间频率系统。”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高精度时频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指挥张首刚介绍。

新“太空之吻”有多难

无垠宇宙中,航天器间的交会对接,造就专属于航天的浪漫时刻——“太空之吻”。梦天实验舱与三个月前发射的问天实验舱个头差不多,但是交会对接过程却是“难上加难”。

第一个难点也是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最大危险点,因梦天实验舱入轨后太阳与轨道夹角较大,太阳翼发电量不足以补充耗电量,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会对接,就需要中断自主交会对接过程而紧急调整梦天实验舱的姿态,使其连续对日定向来保证能源供应。

第二个难点是梦天实验舱交会对接时组合体是“L”构型的非对称构型,与问天实验舱交会对接时组合体对称构型不同,这显著增加了空间站在轨姿态控制的难度。

为成功上演“太空之吻”,设计团队为“梦天”特别定制交会对接任务故障预案,并开展大量的预演预判和试验验证工作。“我们将采用半自主、更灵活的交会对接方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宋晓光说。

货物气闸舱如何为航天员“减负”

梦天实验舱的载荷舱内部,隐藏着一个货物气闸舱。独特的“套娃”设计使得载荷舱与货物气闸舱以“双舱嵌套”的形式与工作舱相连。

“梦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是专供货物出舱的通道。”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孟瑶介绍,舱内配置有载荷转移机构,运送能力能达到400公斤、单次运送货物包络可达1.15米×1.2米×0.9米。配置的内舱门、外舱门实现舱内环境和舱外环境的隔离,其中外舱门是我国首次在轨使用方形电动舱门。

与航天员“带货出舱”的方式相比,货物气闸舱的应用为在轨工作生活的航天员“减负”,以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开展舱内各项科学实验活动。

“梦天”上新什么新服务

梦天实验舱增加了一项新服务——支持在轨释放微小卫星。

实验舱上配置的微小卫星在轨释放机构,能够满足百公斤级微小卫星或者多个规格立方星的在轨释放需求。

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的“肚子”内,释放机构即可搭乘载荷转移机构将小卫星运送至舱外。出舱后,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运动到指定的释放方向,释放机构就会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射出去,实现在轨“放卫星”。

有了这项新技术,我国空间站可为立方星、微卫星的释放提供最前沿的出发地,实现微卫星和立方星低成本进入太空。

    162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