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法学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 学生 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 物理 现象,可培养 学生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 科学 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 科学 精神。感受 物理 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2)激发 科学 探究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让我们举起双手,为我们的青春鼓掌,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 从而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二
【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教学策略及方法】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例分析与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系统的探究方法。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讨论讲授法和演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媒体及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20对学生用弹簧测力计。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视频、图片、文本和网站,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min) 实验:汽车前进动力来源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观看演示,讨论质疑
搭建与新知识联系 玩具小车等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起认知冲突,搭建与新知识的联系 一、作用力反作用力
(10min)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概念。(课前)
2.演示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磁铁与铁芯的作用,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1.自主阅读课文,学习概念
2.小组内讨论、交流
(理解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文本
图片 举例例证,熟悉概念
体会物理来源生活 3.对学生的汇报实时评价 3.学生投影学习成果,与全体同学交流 投影 ?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普遍性、作用对象不同、同时性 笔记、理解 板书 ? 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演示实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磁针相互作用)
1.学生观察:明确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关系 实验器材,实物投影 ? 2.师生互动实验:
请一个女生到讲台前和老师进行拔河比赛(两手互拉) 2.学生观看和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经验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 ?
? 亲身体会,建立经验,获取猜想依据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 3.【实验方案设计指导】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三
【设计思想】
? 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同时新课的理念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探求,追寻问题的的解决思路。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使学生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
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铁块碰鸡蛋”,设置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教学仪器】
PPT文件;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对;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四个相同的短玻璃管;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每桌一对;力学传感器组件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等。
【教学过程】
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 ? 教学目标 知识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能力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信息环境及媒体 ①展示课堂上不易操作的实验;
②模拟实际很难完成的实验操作;
③给学生提供交流思想、看法的交流平台。 ? 重点 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难点 “总是”的理解以及应用 ?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探究型 教具 PPT课件 ?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设计意图 ? ?
引课(6分钟)
新课 1.放视频文件──生鸡蛋碰石头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视频
问题:由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思考其中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鸡蛋撞击石头时,鸡蛋给石头一个力,同时石头给鸡蛋一个作用力。这一对力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对力的关系
2.体验这对力的关系──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让个别学生谈体会:
(副板书)
表示出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书)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师:下面学生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体会并发表见解。
演示实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
让学生操作并说明发生现象的原因: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让操作手分析现象和原因。
演示实验2: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总结)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变化),这种相互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追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有什么特点?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我们能否探究这两个力的关系?
1.演示及学生实验:把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其中两个弹簧秤相互的作用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先让两个学生(甲和乙)在黑板上演示,师生互动先让甲拉,再让乙拉,甲乙一起互拉。
之后让学生全体实验。
实验结论:
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总是相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
2.学生实验
问题1:如图一个大车拉着一个小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问题2:如图一个小车拉着一个大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
分两个问题分别让学生探究。
给学生演示力与传感器传递到计算机里的信息的关系。
下面介绍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追思考:你想知道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
我们也借助传感器探究实践。
二、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板书)
公式:F=-F′
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
3.下面通过例题进行研究:
例题:物体用线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然后订正错误,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
观察思考
现象:鸡蛋碎了。
现象:鸡蛋碎了;说明石头给鸡蛋一个力,这个力大于鸡蛋所要承受的力。
部分学生凭感觉回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参与动手体验,充分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你在推桌子时,桌子反过来同时推自己。
(板书)
思考
观察思考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
学生代表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结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
观察
笔记
学生回答:大小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9.高中物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