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地理>

粤教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舒淇分享

教材一般分为人教版、沪科版、粤教版、新课标、人教大纲版、粤沪版、江苏科技版、北师大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粤教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粤教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粤教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粤教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

查看完整版电子课本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7】获取七年级电子课本资源。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 必须记住的地理知识要点(卷面分值60%—80%)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赤道周长40000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5.东经180与西经180合二为一,就叫180度经线。

6.0度纬线是赤道,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它们是两个地点。

7.地球绕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绕日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因为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上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的

9.地球自转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昼夜交替,二是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10.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导致两个后果: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12.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千米化厘米加五个零。

13.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14.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出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15.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重合是悬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头或盆地。

16.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7.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

18.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19.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0.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2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高大的山脉。

22.东非大裂谷是海洋的胚胎期,红海是海洋的婴儿期。大西洋是海洋的少年期,太平洋是海洋的成年期。

喜马拉雅山是海洋的坟墓。

23.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

24.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气候要素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25.一天中的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6.一年中的气温,北半球陆地上7月高,1月低。海洋上8月高,2月低。南半球季节相反。

27.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气温上相比,陆地夏季更热,冬季更冷。

28.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多。

29.从赤道向两极,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

30.从山脚向山顶,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度。

31.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降水多,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多沙漠,

大陆东岸降水多,沿海迎风雨丰沛,雨少内陆背风坡。

3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33.热带有四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有两种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东岸)。

温带有三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有两种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34.大陆东岸有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有: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有:温带大陆性气候

35.气候影响饮食,穿衣,农林牧业,气候异常引起自然灾害。

36.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二是砍伐森林。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37.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欧洲的自然增长率低,非洲高。

38.中低纬度的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较稠密。

世界上有四个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39.世界人口有两大趋势,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

40.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西亚、北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的因纽特

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长达四百年的奴隶贸易使他们到

达美洲、大洋洲。

42.使用广泛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多的是汉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西班牙语,

巴西使用葡萄牙语,法国和中部非洲使用法语,西亚和北非使用阿拉伯语,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使

用俄语。

43.形成于亚洲西部,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佛教创始于古印度。

44.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叫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从事农牧渔林业,城市聚落的人从事工业服务业。

45.非洲的村落原始古朴,亚洲的村落房屋密集,欧美的村落稀疏开阔,机械化水平高。

4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47.东南亚气候湿热,为干栏式建筑,下住牲畜上住人;热带沙漠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因纽特人住冰屋,黄土高原住窑洞。

48.浪漫水城威尼斯河多桥也多,古朴自然丽江城,水乡容,山城貌。

49.陆地面积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997万,中国960万,

美国937万,巴西854万,澳大利亚769万。

50.人口前六位的大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2.1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麦哲伦_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东西方向赤道

2.2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___拉丁美洲___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学会看地图

2.4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地理教学方法措施

二、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推出之后,积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灵魂,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传统的角色,要在课堂中扮演学生引导者的身份,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另外,还需要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地理教学的实质出发,比如在学习气候与天气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了解气候与天气之间的差别,并且还要认识、掌握天气符号以及天气图,采取随堂测试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

(二)合理选择辅助教学方式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初中地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通常而言,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减少板书的时间,并且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能够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地理知识。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形成依赖性,并且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比如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讲述地球自转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利用动态模拟图将地球自转的画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转的规律,从而对知识点加以掌握。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适当借助辅助工具,并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设置情景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地理知识具有枯燥性,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烦躁等不良情绪,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学习,如此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入情景,并且在引入问题的时候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不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在课堂中当地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且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则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会产生兴趣,甚至有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开拓思维,回答问题。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的引入问题情景,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交流

(1)重视活动课文

地理新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体现了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反映了地理学和社会的新发展。教材以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新教材始终贯穿着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教材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按照“章——节——目”设计,每“目”中的内容都被分解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两部分。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不仅能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且还能增强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活动式课文”的教学。更不能把“活动”拿来做做简单的'“练习”或“作业”。

(2)活用新教材,让学生活动起来

地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运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发挥教师教学主体作用的根本所在。

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自觉养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家里就能接触到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白河乡的学生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我们的教师教同学们可以抓住白河乡雨水比嵩北多这一特点,一上课就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白河乡同处在嵩县境内,为何白河的降雨比嵩北丰富?”。从而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学生肯定会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本插图中的有关“天气与生活”的描述,自然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②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在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制作一个多媒体软件:一个运动的云朵,遇到山地的阻挡,顺着山坡逐渐上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形成降水,而到了背风坡,云朵逐渐下降,却没有形成降水。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就可以得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地理新教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

运用地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动手绘制一些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在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某地的月平均气温的资料,指导学生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首先让学生明确此类图的结构,知道绘图的步骤,然后再去绘图。

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很广泛,运用恰当适时,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活动中学习,学习中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扩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相互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

⑤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选择部分课题让学生讲解。事实证明,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成效。开始时,可以先安排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备课,然后,教师再给以点拨,使他们能考虑到各个环节的过渡。讲课时,小组成员先在组内试讲,然后各组展开竞赛,选一名代表上台讲。尽管有的小组讲得不很生动,但学生讲课的语言、思维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学习效果令人满意。学生初次讲课的成功,更加增强了台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那些没上台讲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觉。课堂上讲课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是学生,评课的还是学生,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总之,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勇于探讨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6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