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套路,投资陷阱你中招了吗?
很多人不理解,投资赚钱其实并不是理财的最难环节,控制风险才是考验一个投资者成色的试金石。近年来,很多百姓眼中的成功人士都被投资陷阱“收割”了,这其中有大学教授,成功的演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的投资理财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套路一:承诺固定收益
大家必须明白,“经济有周期、股市有牛熊”,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投资都不可能实现多年的固定收益。但很多违规理财人员在销售时的杀手锏就是“固定收益”。但实际上,监管当局一直在提示,“保本、保收益”理财是违反监管规定的。比如,《刑法》第176条表明,一旦涵盖“固定回报承诺”的融资活动被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固定回报承诺”将被列为刑事犯罪的重要证据;
1998年6月,国务院就发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首次明文涉及“固定回报承诺”的违法可能性。但“保本保收益”诱惑力如此强大,甚至美国这类成熟市场也不乏诈骗案例。伯纳德·麦道夫,前纳斯达克主席,就依靠10%的固定收益,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其操作的“庞氏骗局”诈骗金额超过600亿美元。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因诈骗案在纽约被判处150年监禁。
套路二:离谱的收益率
不靠谱的理财产品总是收益率惊人。赚钱难,这对投资机构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说穿了,你自己每年都赚不到10%,凭什么相信别人比自己强呢?要说理财,敢说自己比巴菲特强的并不多,那么我们就来考察一下“股神”巴菲特在其投资生涯中各个时期的年均收益情况:
时期 | 时间 | 年均收益 |
青年 | 1956-1969 | 29.40% |
中年 | 1970-1998 | 26.20% |
万年 | 1999-2013 | 8.40% |
伯克希尔整个时期 | 1965-2013 | 19.70% |
也就是说,巴菲特用他的一生的投资实践告诉我们,保持年化复利增长20%,你就是投资界的传奇。但国内有些不法机构甚至将理财产品标出年化25%的高收益率,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平均收益率。如果这种投资是可实现的,那他就是下一个巴菲特,如果不是真的,这就是套路。记住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郭树清的一句话:“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套路三:投资什么资产不清楚
在金融资产中,无论包装得如何复杂,底层总需要有实体资产支撑,否则这就是个“空中楼阁”。但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许多人舍本逐末,只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不知道底层到底是什么资产。
比如美国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创新,导致所谓安全的次级房贷资产出现崩塌,从而引发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反观中国当前的金融创新,很多网贷平台的产品总是使用“资产包”的概念,将所谓信用贷、消费金融、车贷、房贷、应收装款转让等资产,一股脑“打包”成了资产。殊不知这种基础薄弱的资产包根本经不起市场波动。但奇怪的是,很多投资者对这种理财产品竟然“趋之若鹜”,这恐怕真是“无知者无畏”了。
套路四:庞氏骗局
“拆东墙、补西墙”,依靠新晋投资者资金支付上一期投资者的利息,这就是庞氏骗局的本质。庞氏骗局得名于查尔斯·庞兹,他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子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兹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兹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也就是说,“庞氏骗局”也出现了100年了,那为什么后续被骗者总是无法摆脱呢?这恐怕不是简单的知识问题,而是夹杂了人性贪欲等多种因素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