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杀人回忆观后感剧情全分析

若滢2分享

  《杀人回忆》是韩国导演奉俊昊在2003年上映的电影,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悬疑电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杀人回忆观后感剧情全分析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韩国电影观后感一

  《杀人回忆》是韩国导演奉俊昊在2003年上映的电影,也是诸多电影榜单上推荐的佳作。导演奉俊昊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出教科书般精准的镜头语言——构图、镜头运动、演员调度都是上乘。尝试着拿出几个对个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做简要分析。

  一、开场:

  开场用了6个镜头,展示了占据屏幕三分之二的大片金黄色的稻田、蓝天和白云,在唯美中拉开了电影的序幕,也在阳光明媚的风景下拉开了肮脏、阴暗、凶残的连环杀人案件序幕,仿佛是“以乐景衬哀情”,让人产生一丝丝无力感的同时,也让人产生最初的疑问:美丽田园风光背后,为什么会发生杀人案件?

  二、长镜头的运用

  这部电影中,在多处使用了长镜头,这些长镜头都在1分钟以上,但是观众却很难以察觉到镜头的存在,原因有以下方面:1、运动元素丰富——镜头的移动和人物的移动,使得不断有新信息和新元素入画和出画,这些运动元素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2、画面本身的信息量较大,有各种人物和对话,让观众的大脑也花时间消化这些信息,从而暂时忘记镜头的存在。举例如下:

  第一个是当发现第二具尸体的时候,有1分59秒的长镜头:警方到达现场,镜头跟拍男主从一个地点出发,查看了马路上的轮胎印又绕回到最开始出发的地点,再回到轮胎印被破坏的现场——一镜到底把整个案发现场噪杂的环境,和手忙脚乱的各色人物,用一个镜头贴切地表达出来。中间很有意思的是,一个相同的画面发生两次:男主等鉴定科的人,第一次老局长来,在画面中心摔了一跤;镜头转了一圈,再绕回时,鉴定科的人来了在画面中心相同位置也摔了一跤。这种用心的小细节,强调了现场每个人都属于手忙脚乱、无人指挥的状态。

  第二个是找第三具尸体的时候,一个警官带领一大队人员在远处空旷的芦苇荡(不确定什么植物)里寻找,而另外两个警官在前景处闲聊,这个摇臂拍摄的1分10秒的镜头先降后升,有繁忙和悠闲的对比、人多和人少的对比、广阔空间和狭小空间的对比,从紧张到松弛再到紧张,松弛有度,呈现了一个有节奏感的镜头,也让这一段落显得颇具戏剧性。

  三、剪辑:“J”形剪辑和相似性剪辑

  所谓“J”形剪辑,就是声音早于画面出现,由声音先出现几秒钟再带动与声音同步的画面出现。这个镜头在年轻警官第一次出现时,背景音乐先响起,再是年轻警官步行的画面;这个画面告诉我们新人物出场的同时,也展示了季节的变化(绿油油的植物和之前金黄色形成对比)。

  所谓相似性剪辑,或者说是相似性转场,发生在老局长退新局长进的时候,老局长撕坏了筷子成“人”字形,这个三角的形状,接下来就是新局长摊开报纸的三角的形状,这一转场巧妙地过度了俩个人的交替。

  四、蒙太奇手法

  在剖尸验尸的尸体画面之后,紧接着一个热腾腾的、血淋淋的烤肉画面,让人有种感官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使得肮脏、血淋淋的环境氛围更有代入感。

  五、双人对话和多人对话的处理

  拍摄对话是每个导演的必修课,奉俊昊导演做的非常出色,几个对话段落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如,两个男主第一次相遇时,引发误会冲突,等发现误会后,两个人在车上都是各自独立的画面,而且画面空间局促,暗示着两人的格格不入。

  又如,几个多人对话的场景,将所有人物放在同一个画面,利用构图(灯光元素)将对话主体放在画面中心或前景,对话的陪体放在画面边缘或者背景进行虚焦处理。这样处理突出了主次,也让所有与对话有关的人物又全部联系在一起。又或者用轻微的镜头运动,分别摇动对准在每个说话人物,逐步突出每一句台词的说话主体,最后定格在最终话语决定权的那个人物上。

  六、转场

  电影中有几处高明的转场,上文提到有画面相似性转场。还有一个,声音相似性转场,是到工厂送伞的女性中途遇害后,接着受害人家里电话铃声响起,再接着警察局的电话铃声响起。这个转场,有很严谨的逻辑关系,即先遇害再有人发现,再到警局报警,简单明了的交代了这一递进过程,普通观众也能明白。

  七、色彩调度

  有一处印象深刻的色彩调度,是在最后一个嫌疑犯出场的时候,画面背景的大片淡绿色的机器颜色,而皮肤白皙、穿戴整齐的嫌疑犯在画面中央。这个镜头的冷色调,把疑犯冷静克制的性格特点一笔交代。

  八、画面引导线的运用

  影片中有几处利用画面内演员的目光指向画面外空间,这一画面引导线的应用,大大地拓宽了电影的空间维度,也让观众对画面外的空间产生心理期待。

  九、主观镜头的运用

  最后一个女生受害时,使用凶手的角度的主观镜头用的非常出色:先是镜头盯住一个女性,接着另外一个小女生出现,然后镜头在这两个女性身上摇摆,贴切地描述了凶手面对突发情况时候整个犹豫和选择的过程。

  十、蒙太奇组合

  最后一个女生遇害时,女生被绑缚在地时惊恐的目光(表情),紧接着一组宵禁警报声响起,商铺关门,挨家挨户熄灯的画面,精准地描述了小女生此时此刻的惊恐和无助。

  十一、意象——军靴象征着

  电影里对军靴的特写和穿军靴的警官利用军靴踹人施暴的场景有很大篇幅,最后踹人的警官因为破伤风截肢断腿,镜头最后一次落在那双套装鞋套的军靴上。这时,温情舒缓的音乐响起。仿佛就是在点明一个主题——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的施予者,其实也是的受害者。

  十二、景深镜头

  导演很善于利用前景和背景的对比,来营造环境氛围。如光昊(傻子)被指认现场时候,光昊父亲在前景呼喊,一队警察在背景押送光昊。这时,前景中的人物快速掠过画面,背景的人物移动显得较慢。这样利用运动速度巨大差别的对比,表现出光昊父亲的焦急和激动情绪,与背景处光昊被捕联系在一起。

  十三、最后分析本片很精彩的段落——“悲伤情歌杀人段落”

  即送伞女去工厂途中遇害的段落,这一段落的视听语言、节奏把握极其出彩!一共15个镜头,前面7个镜头都是时长在10秒钟以上(或左右)的长镜头,在出现工厂的画面配上重音(重音暗示着有重大事件发生)后,迅速切上8个短促的镜头。前面7个长镜头,以环境描写为主(音响只有雨水声),时间长从而让观众慢慢感受到角色内心深处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在一个重音加鼓点的音乐响起时达到了极点。接下来,一系列特写、人物奔跑全景的短促镜头和加上富有动感的鼓点音乐,将之前积蓄的恐惧心理彻底释放。从张到驰,节奏鲜明,张弛有度。

  韩国电影观后感二

  1986年10月23日,朴警官在乡间的的排水渠中发现了一具女尸。几天后,另一处地方发现了第二具尸体。作案手段相似,应该是同一名凶手所为。一位姓苏的警官自愿从汉城来到这里调查奸杀案,在经过一些误会之后,苏警官和朴警官成为搭档负责此次的案件。

  朴警官在游戏厅找到了光昊,他的智力有些障碍,但是有人看到在一个女孩遇害的当晚,他偷偷跟在女孩的后面。朴警官想让光昊认罪,可是光昊虽然有智力障碍,但是一直坚称自己谁都没杀。于是软硬皆施,甚至以活埋威胁他说出他杀人的实情。光昊在朴警官的刻意引导下,说出了第一个女人受害的情形。

  苏警官却并不相信光昊是真凶,在深夜里还在查看之前档案。不久后,上级重新成立了调查组,新一任局长接手了这起案件,朴警官汇报了调查成果。通过对现场和几个受害人的分析,苏警官总结了几起案件的共同点:都是漂亮的单身女性,案件都发生在下雨天,三位女性都穿着红色的衣服。

  于是,在一个下雨天,一位女警官穿着红色衣服试图引诱犯人上钩。可是并没有成功,几人躲进移除岗亭避雨,这时两个女学生也躲了进来。其中一个学生谈起了最近的凶杀案,说那凶手就住在他们学校的厕所里。苏警官觉得这只是学生编造的故事,并不打算理会。就在他们躲雨的时候,一位为丈夫送伞的女人遇害了。

  第二天,警方发现了女人的尸体。众人还是找不到有用的线索,就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女警官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发现。就在昨天夜里,一直都有人要求播放《悲伤情书》这首歌,并且在其他案件发生的时候,这首歌都有播放。苏警官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要求播放歌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凶手。苏警官去往电台寻找证据,可是昨天要求点歌的明信片早已被送往垃圾站。

  苏警官突然想起上次一个女孩说起的学校厕所的故事,准备去一探究竟。他找到了上次的其中一位学生,询问了厕所的事情。苏警官在学校的后山上找到了一个女人,在经过调查后,发现女人去年9月份也曾遭到过强奸,但或许是因为没看见凶手的脸得以幸免。女人提供了一个线索,凶手的手很柔软,就像女人的手一样。

  另一边,女警官找到了当初点歌的明信片,根据上面的地址,朴警官和苏警官找到了嫌疑人的家。此人名叫朴兴圭,是一个退伍军人。可朴兴圭去坚持自己没有杀过任何人。因为没有任何证据,他们没法依法逮捕朴兴圭。

  突然,苏警官想到一开始的光昊,光昊很有可能是目击证人,于是两人去白家烤肉店寻找光昊。可是光昊逃开了,逃到铁轨上,情绪激动,结果死在了路过的火车的轮子下。唯一的目击证人也死了。好在调查科发现了凶手残留在衣服上的精子,只要上面的DNA和朴兴圭的吻合,那么案件就告破了。但是需要送到美国去鉴定,需要一段时间。

  就在朴兴圭被释放的第二天,一个女学生的尸体被发现在树林里。而这个女学生就是曾经苏警官去调查厕所的故事的时候遇到的,因为她当时演习受伤,苏警官还自己帮她贴了创可贴。苏警官看着女孩身上的创可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把朴兴圭从家中拖出来,掏出手枪逼问朴兴圭是不是凶手。朴警官送来了美国的公文,经过鉴定,朴兴圭的DNA与受害者身上的样品不匹配。苏警官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想要直接击毙朴兴圭,但是让朴警官拦了下来。朴兴圭趁机逃走。

  多年以后,朴警官成为了一个商人,他在一次送货的途中路经当时的案发现场,他蹲在排水渠向里望去,里面空空如也。一个小女孩问他在看什么,前段时间也有个男人这样做。朴警官问她看到了那人的模样吗,小女孩回答看到了,长得很平常。

  事实上,真实事件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至今仍然逍遥法外。《杀人回忆》中的案件也被描述为一个悬而未决的案件,关于谁是凶手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很多种说法。尽管许多证据都指向朴兴圭,但是最后的决定证据却没对上,那么他首先不是留下精液那起案件的犯人,所以很有可能这样的连环案是有模仿犯罪的可能性。不过影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人类在还原真相时的无奈,我们甚至永远都不会知道真相是什么,这真是一种令人绝望的说法。

  韩国电影观后感三

  看完《杀人回忆》以后才发现两个小时的电影原来可以包含这么多内容,上个星期看过的《暴雪将至》就像是餐前点心,一点点的热量来垫一下肚子,《杀人回忆》才是正餐,能吃到饱腹那种。

  电影内容多却并不庞杂臃肿,反而是一步一步慢慢叙事的手法。

  影片开头金黄的稻谷田地里阳光明媚,一个小男孩在田间抓蚱蜢,逮了一玻璃瓶。让人看得完全云里雾里。或许在影射寻找罪犯的过程就像是在茫茫稻田里寻找充分隐蔽的黄绿色蚱蜢的过程。特别是之后朴警官在驱赶稻田间破坏证据的小孩们时,那个小男孩完全模仿朴警官说话,甚至连喃喃自语都模仿下来,更像是导演给我们的一个小小暗示,抓犯人就像稻田抓虫,虫是有很多但哪个才是自己要抓的那个呢?三个嫌疑犯,第一个是目击者,第二个暗地里拿女人内衣自渎,第三个更是与案情有密切关系,每一起案件案发时都会给电台写明信片点歌。三个都是蚱蜢,但哪个才是真正的变态强奸杀人犯?电影告诉我们,三个人都不是,最后最相像的第三位嫌疑人反而被现代科技给否定了,不过现代科技也有差错的时候,毕竟那个时候DNA比对技术还不成熟,时间、采证方式、其他人为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最后的错误结果。

  影片最后也没有告诉观众究竟谁才是最后的凶手,可能这就是电影受限于现实的地方,因为现实中凶手并没有被绳之于法,不过导演也给出了一张意味深远的答卷,朴警官的表情似是震惊又像是陷入另一个陷阱圈套的困苦。小女孩说:“就是一般的长相。”告诉我们1、凶手还活着 2、凶手长相普通。到底是哪只普通的蚱蜢呢?朴警官大可以将当年的嫌疑犯都找到让小女孩认人,但是他已经不再是警察,他没有权利没有义务继续查案,甚至有可能案件也已经超过了申诉日期,老朴当时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还是说他回忆起了过去的那段时光,还是震惊在这个案件终于还是搁置还是让那只蚱蜢逃之夭夭了?

  电影叫做《杀人回忆》,但是电影却是用警察探案的角度描写,当然这是肯定的,因为以现实为根据的这起强奸案并没有抓到真凶,无法得知作案人的心理和行为故事很难构思一部电影,即使是强行编造出来也失了原味。用探案角度明显容易一点,也更容易让普通大众接受,甚至电影的含义也从区区悬疑转向更深的社会意义。不过我更喜欢另一个解释,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的一部钓鱼片,钓的就是真凶,电影就是放给现实中逃之夭夭的强奸犯看,你看你做的这些事,我就是放给所有人都看看你的这件事,让大家永远都记住要抓住你。你别以为你不再作案后就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不,你的过去我给你用电影永远记住,你要一直活在愧疚之中。

  韩国电影观后感四

  许多人眼中的韩国最强片,叙事节奏和结局设置的确堪称经典,但角色设置脱不出韩国电影的单细胞结构,让人怀疑悬案之所以成为悬案,不是犯案的多高明,而是办案的太草包。试图直击人性的几次性格转换也来得仓促潦草,实在经不起那么多打着经典名号的过度解读 。2003年韩国票房冠军影片,并获评年度最佳电影首位,狂扫韩国国内各大电影奖项。影片前半部分是经典悬疑片的模式——隐型的凶手,茫然的警察,随着故事的发展嫌疑人一个个被推翻使得案件更加扑朔迷离,当所有人都将怀疑的目光指向同一个人的时候,结局却又让所有人震惊。影片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悬疑片的认定,原来真相既不能从直觉判断也难以从客观事物推倒。影片改编自韩国“三大未解悬案”之一的雨夜连环强奸杀人案,拍摄手法娴熟,张弛有度。跳出了以往悬疑惊悚片的既定模式,加入角色人物的戏谑与搞笑,确立了奉俊昊导演独特而鲜明的个人表现风格。 影片的特殊政治背景是不容被忽视的,真实的案件发生在1986年,时值韩国军政统治时期,历史上的韩国正在经历转型,处于民主运动的关键时刻。因此,影片充斥着时代鲜明的符号:大街上的示威游行不断;无休止的防空警报;学校的救护演习;军警被拉去镇压游行;司法体系混乱,刑讯逼供滥用,证据保护不当……朴探员和他的搭档从没有去过汉城,对小镇以外的世界概念模糊,在那个时代,他们视野狭隘,接受的知识有限,导演用调侃幽默的手法表现他们的无知和无奈:比如,朴探员在侦破遇到瓶颈是去求神问卜,出言“美国太大所以他们侦探要用头脑破案,韩国很小,所以只需用脚破案”。搭挡2人坐在田头互相吹嘘听说来的大学校园生活,坦言彼此只上过高中,迂腐的官僚体制,现有条件的局限让他们的审讯、敷衍的侦查态度成为时代的必然。时代的创伤,从上到下,压抑的社会孕育扭曲的群体。影片的疑犯从弱智少年到性变态的工人,再到冷静怪异的退伍军人,他们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缩影,个人的命运背负上时代的阴影。改编一个没有被破获的案件,这本身就是创作者智慧的体现,影片那欲语还休的开放式结局,更是让许多人对导演没有揭示凶手是谁而忿忿不平。这其实是导演力图摆脱类型片束缚的一个手段,也彰显了影片更重要的并非阐述“谁是凶手”,而是向观众逐步揭示:一件本来完全可以被侦破的案件是如何被探员自身给毁了的。这个毁灭的过程是导演最希望呈现给观众的,也由此带出了韩国民众对那个特殊时代背景的集体回忆,既有商业片的构架,又有深刻反思的野心,是影片最大的特色。作为对韩国历史不熟悉的我们来说,也能从导演的几处精心安排下,感受到一些气氛。国际级的摄影师:难以想象这是这个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杀人回忆》韩国2003年最卖座电影,根据1986-1991年韩国数宗至今仍未破获的杀人案件为蓝本,讲述小镇警察和汉城来的探员一同侦察连环杀人案,结果却因自身的原因和大局势的关系而让凶手逍遥法外的故事。全片拍得张弛有劲,笑料、惊险、恐怖等商业元素齐备,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刻意营造出的郁闷、绝望气氛,令观众和两个探员的心理在最后时刻都面临崩溃边缘。2003年韩国票房第一的电影,并获评为年度最佳影片首位,狂扫韩国国内各大电影奖项。有人说,影片是韩国的《七宗罪》,但其实除了影片中总是下雨相同外,本片其实更像是恶魔杰克”的韩国版,而且同样都是真实事件。影片拍得剧力万分,已是一流商业大作,更难得的是,因为拍摄的是1980年代中期的真实事件,影片中大量溶入当年韩国军政权统制下的情景,带领观众一起反思韩国民主化进程中曾有过的黑暗时期。围捕罪犯,却不够人力,因为军人被派出镇压游行、朴警官先是对犯人严刑拷打,后又引导犯人作杀人回忆”进行诱供、还有那无休止的空袭演习,无一不让观众想起那个时代所带来的创伤。在一流的商业技法中又能加载沉痛的集体反思,仅这点就比《七宗罪》高明得多,这也是韩国电影崛起并在亚洲称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国电影观后感五

  接触电影少的人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感觉,商业片充斥着各大影院的荧幕,粗制滥造的很多,每逢发现或者遇见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心灵一次次触荡了平静,不惊人的波澜在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昨天晚上看了《杀人回忆》,看完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用心来拍的电影,不一样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了《追击者》,有人推荐了《杀人回忆》,昨天专门看了下。从名字来看本以为是一个杀人变态狂之类的讲述犯案回忆或者侦探片子之类的东西,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改编,开篇就告诉了观众,至今凶手仍然没有抓到,暗示着有那么一个观众可能就是影片里的主角……

  朴警官是韩国京畿道华城郡的本地警察,办案秉承东方传统司法“预设有罪”的逻辑,他跟徐警官的第一次互动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色彩,没定案就先飞脚踹人。凡事凭借他“巫师”般的眼睛作第六感判断,诱导嫌疑犯承认犯罪。就像局长问他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强奸犯一样,在执着而自信的双眼之前,真相突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真凶和受害者变得如此相仿。这个镜头使得审判者显得如此迷惘,如此虚弱,是正义和邪恶如此接近,也间接否定了这种执法方法。

  朴警官以一个被动接受案件进行调查的人,到自觉自醒进行自主选择生活的人,他用什么疑惑目光看待这起案件的始作俑者,又以怎样的热泪遗憾放弃了这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曾经付出过的青春,贡献过的热情,合作过的伙伴,最后的无果而终,在这之中,风色迷离的广阔天地,沉默起伏的麦浪,百味杂陈的人生体验,无法释怀的内心伤撼,远去的时代卷起答案,卷起真凶,卷起每个人的经历,卷起属于它的牺牲品和得逞者,静静逝去,成为每个经历者心头一副隽永静止的油画,明媚阳光下一段挥之不去的苍茫岁月,共同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奋斗,挣扎,失去和获得。

  整个影片节奏把握很好,缓缓的叙事,影片开头小孩子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嬉戏玩耍,其色彩和镜头都是那么的舒缓,可是突然尸体的出现立马把人心抓住,很快切入主题。我感觉影片的大部分时间的节奏都是舒缓的,更像是一部生活化的影片而不像是警匪或是刑侦的那么让人提心吊胆!但舒缓中也有紧张的时刻,有一段给我映像深刻,徐警官和朴警官两队人都在暗处发现那个猥亵者,这时的气氛还是静谧的,当那个猥亵者突然把手电筒一扔,掉头就跑,三个人也同时开始追逐,此时的背景音乐陡然响起,而且节奏十分强烈,以至于吓人一跳!这样的节奏转换影片中还有很多,我感觉处理的相当好,让整个影片松弛有度,扣人心弦。

  影片中,从汉城过来协助办案的警察,本是一个沉着,冷静,有个良好素质的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下,硬生生的要去枪毙他认定的却因为DNA验证无辜的疑犯。社会惯性的力量,让每个人不自觉的成为社会的刽子手。可怕的是,警察们最终没有找到犯人。尽管在他们查案的过程中,已经查到了很多细节。比如,一开始的傻子,他看到了凶犯作案的过程,他后来又说出了凶犯在小时候曾经把他丢进火里,说明凶手肯定是个长期在本地居住的人,但是他们却一心一意的让新抓的疑犯招供。尽管一个幸存的受害人说出了凶手的手很温柔,像个女人。但是他们却把一个刚过来三个月的人死死的抓住不放,就是因为他点了歌曲,他像个白面书生,手很温柔。

  当然,在一个乡下小镇,很难让那些警察象无间道里的神探一样。还有那个年代,韩国军人统治时期,示威抗议的,镇压反抗的。哪里还有人去管一个小小的案件呢,所以本知道雨夜凶手要行凶,却抽不去人力去预防,因为都被抽调去镇压抗议的人去了。

  影片在播放到结尾的时候,我同时又萌发了另一个假想:因为电影故事是取自1980年代中期的真实事件,罪犯一直没有落网,所以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如果罪犯还在世,当他看到这部电影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突然有这种奇异的想法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许他会产生一些后悔之意,也许他会再想去犯一次罪,也或许电影更多的只是勾起他那“杀人的回忆”。

  这个案件是影片的最后一起案件,遇害者是一个女学生,从影片的一个手部细节可以推测凶手是小白脸,可能这次是不满上次被抓紧去遭警察殴打而进行的报复行为。此外,还有影片很早发现的一起应该也是他所为!

  第六、无名女尸——推测凶手:小镇每一个人

  中间有一起案件,女生走在路上被人从草丛中跳出掳走,拍到的相貌不像影片中的其他人,加上这些案件是模仿杀人,不难猜测是小镇上任何一个人模仿作案!

  其实真的有太多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但是篇幅有限,这里小影仅和大家分析到这,那么这里问个问题:影片里那个被截肢的警察在影片中有何深意或者暗示呢?

    1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