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琵琶演奏音质的五个因素
影响演奏音质好坏的重要环节,是合理正确的右手拨弦,这些不同的指法在拨动琴弦时与发音音质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有五个:拨弦触点、指甲触弦面、弹弦的夹角、力度的运用及发力速度和力量的关系。下面由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1、拨弦的触点,简称点
琵琶弦长72.5CM,一弦的基本触弦点在复手上方6CM。演奏铿锵有力的重强音或特殊效果时,拨弦触点向下移;演奏平稳、缓慢柔和旋律,根据乐曲音乐效果的需要,拨弦触点向上移动。
由于二、三、四弦张力较大,弦粗,其基本触弦点应在一弦的位置上作小于20度斜向上移,这种小幅度上移能使四弦的发音音质协调统一。
2、指甲触弦面,简称面
拨动琴弦时,指甲触面的大小和音质也有直接关系。触弦包含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甲端触弦点的大小(一般指指甲形态的尖锐程度)指甲太尖,弹弦音质尖亮单薄,声音颗粒较小,指甲太钝,音质笨拙,颗性差,但有厚度。较为合理的指甲形状象西瓜子,中、名、小三个指甲的尖端有2MM圆瓜子秃型,食指秃型较大,大指用侧锋击弦部分的形状和食指尽可能取得一致。
二是弹弦时指甲入弦的深度。一般入弦深度的范围在三、四MM至七、八MM之间,较小的声音用较小的入弦深度取得清晰圆润的音质。音量增大,入弦深度增加,才能发出结实饱满的声音;演奏音量小而富有力度的效果,使用较小的入弦深度而加大弹指的力度;需要明亮轻柔的效果,使用指甲侧锋来改变其触面,可以求得满意的效果。
因此在演奏中对于指甲触面和入弦深度的灵活运用,能使音质得到丰富多彩的变化。
3、弹弦的夹角,简称角
在拨弦的瞬间,弹指指甲与面板的相对角度称为弹弦夹角。弹弦夹角的变化对音质的倾向性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以弹一弦为例叙述。它们的变化规律是:
指甲与面板垂直成90度夹角弹弦时,琵琶共振的效果最差,音质尖亮很不悦耳,除特殊效果外,一般不予使用;
当指甲与面板平行,夹角为0度压弹时,音质透亮柔和但音量较小,不易发挥力度;
当夹角逐渐由0度增大,音质变化规律是透亮柔和的倾向逐渐减小,刚性和淳度逐渐增大,当夹角达到45度左右时,音质的特点是刚、亮、柔、厚四种兼顾;夹角继续增大,音质的刚性倾向性增大,柔厚倾向逐渐减小。
4、力度的运用,简称力
弱力度弹挑:虎口打开,大指隆起,手指自然弯曲,呈弧形,腕部和掌关节放松,以指骨为支点,手指作轻微而灵活的弹挑,用力的感觉在指骨,拨弦的触点为基本触弦点(覆手上方6M),指甲入弦深不超过指甲长度的三分之一,弹弦夹角45度以内,弹弦反应敏快,发音明亮柔和,音量弱,颗粒清晰。
力度逐渐增大(中力度):指力逐渐加强,指骨、掌骨、手腕紧张度逐增,用力支点向后移至掌骨,弹挑感觉在掌骨,拨弦触点不变,指甲入弦深度增大,手指弯曲弧形减小,弹弦夹角增大,弹弦反应敏快,发音明亮转变为刚亮,柔性逐步减小,颗粒饱满,并有一定穿透力。
强力度弹挑:用掌骨和手腕的辅助动作击弦─指骨、掌骨、手腕三位一体发按指力。用力的支点和感觉在掌骨,拨弦触点下移,指甲入弦深度加大,手指弯曲的弧形与弹弦的夹角向上,弹弦反应敏快,发音铿锵有力,颗粒穿透力强。
5、发力速度与力量之间的关系
力度是表达乐曲气氛的重要因素,它可用所用的力量和产生这一力量时发力速度的比值来表示,即:力度=力量/发力速度
在琵琶演奏中弹指所用力量的大小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作说明。值得研究的是所用的力量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发出,才能产生它的实际效益(即力度)。在演奏中每一弹弦动作刚开始时还没有充分地发力,只有当指甲将要触弦前的一瞬间,力量才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前发力效果不佳),这一发力的瞬间时值称为发力速度。发力速度有快慢之分,变化多样的发力速度是琵琶演奏中的基本功的组成部分(左右手)。发力速度的概念和感觉只有在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才能被认识、运用,使它得到理想的发挥。
较慢的乐曲用较慢的发力速度弹弦,可获得柔和饱满的音质。活泼的乐段,用较快的发力速度弹弦可奏出流畅的音乐效果。快速而激动的旋律,用急促的发力速度弹弦能产生刚强有力的音质以增强乐曲的气氛。演奏各类乐曲要有各种不同的发力速度以满足乐曲内容的需要。这些不同的发力速度从大脑发出指令到手指的动作反应必须十分敏锐,否则就得不到应有的弹奏效果。
注:点、面、角、力、速五个因素,在右手拨弦中不可以孤立地存大,为此在运用中也不能简单地罗列。恰恰相反,在演奏中必须从方法、动作、感觉上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运用,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并获得良好的演奏音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