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1000字3篇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对记者的回答。朱有勇有很多头衔,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但是他最喜欢的是村民叫他“农民院士”。他的心里装着黄土地,装着老百姓,他是一名接地气的院士。小编整理了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3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更多时代楷模朱有勇内容推荐(点击进入↓↓↓)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1】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019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从事研究的30年来,朱有勇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创建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于2000年在《自然》杂志全文发表。
朱有勇寄语农大学子们,“人倦了,天远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过红尘的梯田之光。”
与土地相亲,与农民相亲,是农家儿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怀,也是科学家朱有勇从未变过的人生坐标。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独辟蹊径找到了作物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该科研领域,将这项技术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1.2亿余亩,使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正如草原上的火在一点一点地燃烧,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2005年获得国家减少发明二等奖,获得云南省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不是凭借着创新精神,他怎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坐,我想,可以从朱有勇身上得到启发。
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2】
“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对记者的回答。朱有勇有很多头衔,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但是他最喜欢的是村民叫他“农民院士”。他的心里装着黄土地,装着老百姓,他是一名接地气的院士。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他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接着又出国深造,之后毅然谢绝悉尼大学的挽留回到祖国,为祖国,为家乡,为老百姓做科研,做实事。他说他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那么一定要让家乡的老百姓享受到科研成果,因此,在2015年已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申请到云南省的蒿枝坝村,去调研,去扶贫。
朱有勇带着自己的扶贫团队来到这个边疆山村,扛起锄头,背上背篓,将他们的实验室搬到了田坎上,将他们的科研论文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村民起初对他们是心存疑虑的,但朱有勇团队用他们的诚心,他们的坚持打动了村民,他们的“冬季马铃薯”将村里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在不曾开发的“人工松林”里成功科学种植有机三七,创办的技能培训班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学会了科学种植技术……
不止是朱有勇,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他们走入基层,扎根土地,既是实践他们的科研成果,也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产业支撑。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观后感1000字【3】
在云南,有这样一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浇幸福之花,用渊博学识尽兴党之责、务为民之实。这位专家,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显师者情怀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 “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
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乡独特的风土民情给这颗日后闪亮的学术明星打下了独特的烙印,历经时代纷纭变化造就了他一以贯之的自称“农民教授”。
从我们朱院士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品质和个性,做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霸气十足,不作出一番事业决不罢休,正因为这样,他坚守自己的领域,一头钻进自己的植病学,一干就是几十年,行程万里,走遍大半个云南省,深入田间地头,为了农业的发展,为了穷苦的中国农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朱院士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这首先得有坚定的信念,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兼农业人口大国,然而现实不容忽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大的范围来讲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农民兄弟总是难逃脱贫穷的境地,作为农民的儿子吗,这样的现实一直是他心头的一块病。其次是敢于突破勇攀科学高峰的那份执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深入农业一线,就不能和中国的农民心连心,情系情,把农民的事情当自己的事业来干,如今朱院士的事迹已经传遍云岭的大街小巷,当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烧过的知青们都成了当代中国的脊梁,教导指引中国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为云南省本地首位晋升为中国工程院农业领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励了云南农大的所有人,振奋了5000万云南同胞,为云南农业乃至整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样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潜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峰;不辞辛劳,敢于吃苦;不求名利,教书育人;不图享受,爱岗敬业。
更多时代楷模朱有勇内容(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