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
王小谟同志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1
王小谟出生于1938年,童年在纷飞的战火中走过,无线电是当时前沿的科技。他从小就对那无形的电波充满了好奇,从初中开始就经常省下早点钱购买原料,自己动手装矿石收音机,一粒自然铜矿石、一个耳机、一根天线,就是一个简单的收音机,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简单的二极管,在当时却令王小谟无比的着迷。稍大一些时,他又装了三灯机、五灯超外差式收音机等。1956年高中毕业前夕,在参观某科技展览会时,王小谟在一个庞然大物前面驻足凝视半晌,有人告诉他这是雷达。
谁曾想,从此他的一生竟然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遗产中,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要建立独立而强大的国防,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事业。王小谟少年时代适逢新中国初创,人们对新生的共和国充满了由衷的热爱和期待。在那个有着火一般热情的时代,“为祖国而学习”、“为国防而献身”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坚定的信念,而他也是怀着这样的梦想和信念投身国防事业的。
1956年,王小谟被保送到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学习雷达专业。北京工业学院是“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是新中国最早的国防工业院校之一,以献身国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精神内核,吸引着一大批怀揣报国理想的年轻学子来到这里学习,并从这里走上了国防科技工业和部队的第一线,许多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王小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长期以来,他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雷达设计研制工作,他成功地研制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填补了我国雷达技术的多项空白,开拓了雷达设计研制的新领域,推动了雷达技术和军事科研的发展,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小谟自己也成为了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雷达专家。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2
1992年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时年54岁的王小谟由此开启了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推动实现了我国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更是推动实现了我国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重大转型。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合作研制;1993年6月,王小谟调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并出任中方负责人。研制过程中,王小谟创造性提出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同时力排众议,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使得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大型天线罩和系统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从而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7月,在西方大国的阻挠和施压下,外方选择单方面撕毁合作合同,我国预警机装备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王小谟坚持自主研制,大力推动国内立项。“研制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卡脖子!”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就是以王小谟为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为之舍命奋斗、协同攻关的事业和信念。
在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成功立项后,王小谟提出了研制出口型预警机的设想,并于2002年1月起,开始了出口型预警机方案的论证,并亲任总设计师。2008年,我国同国外用户正式签署ZDK03预警机的研制合同。出口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预警机基于国产飞机平台实现“小平台、大预警”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获奖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王小谟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3
如果说雷达是国防的眼睛,预警机就是空军的眼睛。集合了“远程侦察”、“空中导航”、“空战指挥”各项重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预警机,堪称“空中帅府”,已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机种。
曾有军事专家称,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较好的预警机,即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
作为空军“力量倍增器”的预警机,过去只有美、俄、以色列三国全面掌握其制造技术,如今,中国已成为预警机俱乐部中后来居上的一员,其分辨精度相当于200公里外打靶,枪枪都是10环。
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曾评价:解放军采用相控阵技术的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比美国的E-3C和E-2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王小谟,就是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预警机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2009年10月1日的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一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看台上的王小谟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天的这一秒,他曾历经坎坷而矢志不渝。预警机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十分复杂。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而未能成功。
“最开始的预警机,是把地面雷达放到飞机上,好比母鸡想变身老鹰,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而没有成功。”王小谟说。上世纪80年代,在位于贵州山沟沟里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研究雷达的王小谟,规划和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曾与外方开展合作。
作为该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刚刚调到北京的王小谟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坚持参与所有环节。有一些本来是合作方承担的任务,我们也主动要求做,对方认为占了便宜,还很高兴。”王小谟说,“有的同志不理解,我说,我们做过了,以后就会做了。”这样的坚持,为后来的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久,因为美方干预,外方单方面撕毁合同,取消合作。但聪明而坚韧的中国科研团队并不泄气,在国家利益面前,作为国家军工集团,共和国长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两大系统通力合作。“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4
20世纪80年代,王小谟敏锐地意识到了预警机对我国防空体系的重要性,毅然投身到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之中,并率领军工电子人逐步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随着技术难点一一被攻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到80年代末期,王小谟联合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却是不绝于耳、长达数年的质疑与争论。虽然遭受质疑,但王小谟始终坚定地站在风浪的最前沿,他认为: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预警机这样重大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
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国家最终决定通过和国外合作进行预警机研制。然而,预警机的引进过程并不顺利。美国人根本就不希望中国人拥有预警机这样的尖端装备,直接拒绝合作。俄罗斯曾答应我方去考察预警机,但到了莫斯科,他们却又变卦了。原空军司令员乔清晨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天莫斯科机场萧瑟的寒风。
经历了艰辛的谈判,以色列最终同意与我国合作。1992年,王小谟受命担任圆环预警机工程中方总设计师,并创新性地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同时,他立足自力更生,坚决主张并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预警机的工程。后来事实证明这一主张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2000年7月,以色列在美国的重压之下单方面撕毁与我国共同研制预警机的合同。此时得益于之前王小谟坚持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理念,国内同步研制工作已为预警机国产化准备好了方案和可试飞的科研样机。
对王小谟来说,这次突然变故,正是中国的军工电子人等待已久的一个机会,仅用1年时间,他们就把科研地面样机做好,又过了1年,样机就飞上了天,接下来,常规来说从科研样机到研制成功至少要10年时间,而他们仅仅用了5年。
经过精确的技术方案确定和全面的关键技术攻关,这一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一项项独特的设计思路和集成创新,使我们的国产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5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他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大学毕业,王小谟被分配到当时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14所(即后来的电子14所)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谟带领科研人员来到黔西南大山中,开始第38研究所的草创。居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粮米油盐都需要自己筹措,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难岁月,留下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
正是在他的主持下,383雷达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产三坐标雷达的装备空白,也促使我国雷达设计研制迈向新领域,为实现我国国土防空网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他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又因主持研究成功JY-9雷达,再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国情,王小谟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并先后主持研究成功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
后来在积极推动与国外合作研发预警机时,他非常敏锐的感觉到,预警机的关键技术必须靠自己摸索,合作开发不能放弃自主研制,作为课题负责人,他研究提出了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我国下一代预警机的技术特征设计,为我国预警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果不其然,由于西方大国的阻挠和施压,合作外方单方面撕毁合同,正是王小谟坚持的自立自强,依然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观众面前公开亮相。观礼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他说,这是他主持预警机研制以来,第一次流泪。
2024年国家荣誉称号王小谟事迹材料精选篇6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预警机的紧迫需求,面对捉襟见肘的国家财力,面对“造不如买”的观点,王小谟据理力争。之后的很多年,王小谟不再公开发声。他回归了隐姓埋名的状态,直到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横空出世。
2023年3月6日,当他的名字再度成为热点,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份字字如金的讣告:“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走了,而他身后的天空中,一架架性能卓越的国产预警机正盘旋、凝望、守卫着他挚爱的神州热土。
20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架预警机——以苏制图-4轰炸机为载机的“空警一号”预警机启动研制,但当时国力有限,技术基础薄弱,未能解决地面杂波反射等一系列问题,还是下马了。“空警一号”的夭折,主要原因是未能攻克被称为“两高一低”的关键技术,即高纯频谱发射机、高性能信号处理器、超低副瓣天线。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两高一低”的技术难关,经过王小谟团队的不断努力,终于被创造性地攻克。中国预警机发展之路上的一大障碍终于被扫除。王小谟认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要自己干。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预警机项目实施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自行研制,由王小谟团队对机载预警雷达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逐步获得突破;另一方面,为加快预警机研制,在预警机项目上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积极借鉴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的成果。后来在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王小谟非要在飞机上装个厕所,这个提议让很多人摇头,因为一个厕所至少重达200公斤,给研发工作增加了极大负担。
但是,王小谟却异常坚持:“预警机不同于一般运输机,试飞时间特别长,厕所必须要加。”他还主动把增加的200公斤揽到了自己身上,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设备中“砍”掉了相当的重量。到了第一架以俄制伊尔-76运输机为平台的原型机装好雷达天线,进行首次试飞的那一天,王小谟在地面上,盯着飞机从起飞到着陆,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试飞结束,飞机降落,试飞员走下舷梯,对他说:“感觉非常好!”王小谟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