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

徐球分享

2024“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新鲜出炉,李校堃教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精选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

“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精选篇1

学校每年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无论远近,李校堃都会亲自当“邮递员”。我是迫不及待地想见到新生吧,校长笑着说。

胡锐就是那个幸运的新生。想起两年前校长去他家送通知书的场景,他至今仍有些激动。李校堃将自己编写一本关于生长因子的英文专著送给了胡锐,并勉励他“学海无涯”。告别时,李校堃说:“咱俩加个微信吧,以后学习生活有困难,可以联系我。”

入学后没多久,胡锐得知学校要承办青年科学家峰会,其中一场众多科学家参与的论坛吸引着他。“机会这么难得,可以去参加吗?名额有限,怎么办?”他鼓起勇气给校长发了一条微信。没想到,校长马上回复了他。当胡锐坐在会场,看到来自全世界的青年科学家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他觉得,自己的科学家梦想,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

“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精选篇2

在自己的专业里,李校堃更是公认的权威。他在药学专业耕耘多年,是国家一流专业药学和生物制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生物技术制药》负责人,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指委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这样的专业水准和平台上,他也在思考,如何惠及更多学生。

最近,让李校堃牵挂的是一套关于生物制药的新教材。“哪些环节还有问题?快开学了,要盯紧进度。”他每天都要过问数遍。

生物医药作为新兴学科,国内高校并没有相关教材。早年间,不少高校用的或是《药学概论》,或是自编讲义,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国内高校必须有专业的教材,不仅反映生物医药国际前沿,也要讲生物医药中国经验。”李校堃说,要借助这套教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生物制药人才,引领全国生物制药专业发展。

“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精选篇3

夜幕中,温医大校园西北角的实验室大楼,总是灯火通明。南楼10楼就是“李校堃院士实验室”,这里见证着“生长因子”研究的全过程。

“人受伤后为什么皮肤会自行愈合?”“为什么蜥蜴断尾能长出一条尾巴,而不是两条?”李校堃团队的答案是: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它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让损伤的皮肤得以较完美修复。说得通俗一些,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让伤口“好得快”。

30年前,国内外几乎没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当李校堃把研究方向瞄准这个领域时,并不被看好。有人泼冷水,说这个科研领域不是热点,很难出成果。

那时候,李校堃正好要被引进到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的眼视光也是眼科里不被重视的研究领域,但学校的眼视光团队仍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李校堃觉得,研究的领域无关大小,最重要的是对人类、对国家是否有用。“我下定决心要用毕生精力研究生长因子,因为‘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两件事儿,可能也就能干一件事’。”这是李校堃的韧性。

“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精选篇4

2019年,李校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出生的他,被视作院士中的“后浪”。不料,2021年3月,李校堃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抢救室。

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快给我抽血,可以当作科研样本分析……”在他患病不同阶段抽取的全周期血液,可以用作进一步深化“生长因子”在脑部疾病及神经康复方面的研究。

参加青科会、入驻“瓯越院士之家”、签约“浙南美谷”、为中国基因药谷揭牌……这几年,李校堃依旧活跃在生物医药的前沿。

“不能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不能把奖项锁在抽屉里。”李校堃经常说,必须勇于挑起担子,把技术成果转变为产业价值,让研究真正服务国家、回报人民。

“最美教师”李校堃典型事迹精选篇5

李校堃认为,加强早期预防与治疗,是避免患者因慢性病致贫、返贫的关键所在。他发起慈善公益“肤生工程”,带领师生奔赴青海、西藏、陕西等5省(区)开展公益活动165次,受益者达5万余人。

他带领学院师生与医院、企业开展党建联建,培养师生社会责任感,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大学生“千校千项”优秀个人等全国先进典型。

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30多年来,李校堃带领团队一步步脚踏实地耕耘着。正如他所坚信的,“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盯牢一个目标,不受质疑、干扰,到最后才能分出赢家”。

    226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