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读后感5篇600字
修一爷爷有一项习惯:每天骑着自行车去邮局寄信。有时候英子奶奶搭车去城里买一些水产之类的食材,修一爷爷都会认认真真地写信感谢卖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果实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果实读后感1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对日本老人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的日常生活,当时修一爷爷90岁,英子奶奶87岁,两人生活在名古屋的郊区高藏寺新城,住在自己建造的木屋里,房子后方200多平米的院里种植着形形色色几十种蔬菜和水果,过着悠哉悠哉、自给自足的慢生活。对于他们而言,自己动手充分地感受时间每分每秒的流淌,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对生活真正的热爱。
整个记录片节奏非常缓慢,典型的日式风格,记录着这对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早上英子起床梳头已经不再找镜子,因为觉得头发花白稀疏再怎么照镜子好像也不会梳得多好了。修一会自己制作菜园里的所有提示木牌,他嫌英子做的牌子不够显眼常常找不到,所以就全部用了鲜艳的黄色,上面会画上简笔画或可爱的.标语。修一还给孙女小时候制作各种木质玩具,他们不喜欢塑料的玩具。英子会给孙女邮寄很多食物,想着孙女吃多了外卖会明白自家食物的美味,就算现在不明白,等年纪大了也会自然转变。其中最让我羡慕的是修一爷爷离去的方式。午饭后修一照例到院子里干活,累了后就回房午睡了。之后就再没有醒来。如此安静安详地离去了,没有病痛,寿终正寝。
果实读后感2
农民耶尔古拜请剪树师傅去了,他的女人就在果院里一边翻着土等待剪树师傅,一边即景即情地回忆着来来往往的剪树师傅和他们的工作情景。耶尔古拜家的果树每年春夏与秋冬剪二次,请的师傅每次皆不同,但是,此时,能够进入女人记忆里的,只有他们想回头再请的一老一少。少的那个乡园艺站小伙子,在她记忆里的位置更深入些,甚至一度让她动了情,有些一触即发的意思了,可是,就如同他对果树枝小心翼翼的修剪,他有意无意地绕开了她。后一个老者则是让她动了气,因为与前者的轻拿轻放轻剪相比,他对果树大动干戈,其多半不是在剪,而是骑在树上锯,直看得她心惊胆颤,怒气冲冲。结果呢,这两个人各自都剪出来个丰收年景来,待耶尔古拜再来相请,少的晋升做邻乡秘书了,老的已经睡进土里了,仿佛有寓言的'意味。
当然,对《果院》这样简明扼要的概括,只能是女人回忆里有事件性的、容易转述的部分。实际上,正在果院里劳作着的女人,思绪却散漫得多,她的目光游移之处,总能随即牵带出农事生活里的无数精致细节来,如田园诗,如风景画,如现代读者们依据阅读经验可以想象的乡村歌谣。通常,这类不制造强烈矛盾冲突与戏剧情节的乡土题材小说,也正是以其如诗如画如歌谣的传统农事趣味,多用作精神乡愁的安慰剂,来缓解一下现代城镇生活中普遍弥漫的心灵焦虑。
然而,《果院》作者追求的,未必仅仅是这一层面的读者共鸣,其开端题记,引用博尔赫斯的那一句“我只对平凡的事物感到惊异”,就是其写作动机与创作声明:在乡土题材下面,是某种现代性的语言尝试。这种现代性的效果,在作者笔致所触之处,越是叙述得细致精确,就越是具备让人恍恍惚惚不能确定的记忆语言特征。
比如,女人翻完了两个菜畦坐在地埂上,目光信马由缰打量着果院,像电影里的特写长镜头,风格很纪实的一一扫过去,她每一眼是真切得要命,每一树都有不同的性格与语言和她交流,人们读了记得的却只是很诗意的一种抒情画面。另外,一小截烂葱、几个小土豆、一块牛肚子倒出来的草,也是经过精心剪辑的选材,用以控制结构上的起承转合,或者人物的内心节奏。
果实读后感3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落花生》这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我们一家”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我们吃着花生,聊着天,从爸爸的话语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呀!“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我觉得我们学生就应该做“落花生”一样的少年。但是,总是有这样的一些同学,一旦取得好成绩时,就成天把成绩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就像下蛋的母鸡一样,咯咯好一会。
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胜不骄”,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因为有一点成绩而停止前进,那就成了老师常说的“不进则退”。自己留在原地,别人在前进,自然就退步了!
我曾经就是一个讲究吃穿的人,每天一开家门,我就像一只猎犬一样,闻着爷爷又做什么好吃的。有好菜就多吃点饭,没有可口的菜,有时都不吃饭。穿衣服也是这样,挑三拣四,这个不如意,那个不喜欢。常常弄的妈妈手足无措。自从看到了一篇童话,我彻底明白了:说有一匹斑马,十分健壮美丽,他成天和这个比,和那个比。一天竟飘飘然去和狮子比美,最后成了儿子的盘中餐。当狮子吃完最后一口肉时,舔着嘴角的鲜血时说:“我虽然没有你漂亮,但是我有着杀死你的本领。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再漂亮的外表又有什么用?”是的,只注重外表,不充实自己的内心,没有真才实学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所以,我真应该做一棵“落花生”。不求一时表面的光鲜与亮丽,应该埋头苦读,默默无闻,扎扎实实,努力学好本领,只待丰收的季节,真正做一名对别人有用的人。
果实读后感4
强烈向大家安利人生果实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建筑师和他太太,远离城市,生活在郊外自己设计的房子里,过着自给自足,岁月静好的生活。我看这个片子是根据网上豆瓣的推荐选择的,我坚信它会是个不错的片子,但是看过之后发现它不仅仅只是个不错的纪录片,它还带给了我直击心灵的震撼和温润心灵的安慰。
就如片子的末尾,导演说的话一样,在拍摄的过程中,并没有拍到精彩片段的感觉,但是在剪辑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朴实无华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反而串联起一个沁人心扉、回味无穷的故事。
纪录片向观众介绍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他们每天一起合作打理菜园,修剪树林,收获果实,也分工不同的方面。建筑师爷爷负责修葺房屋,奶奶则是管理家中事务。在这部分中,通过片中舒缓音乐的烘托,观众能很直观的感受到爷爷奶奶他们日常生活中流淌的娴静、舒适。他们之所以能给观众带来这样的感受,我觉得这和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两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经历过人间的苦难沧桑,见证了世间的变化莫测,却仍然眼底含着真诚,脸上挂着温暖,这对于生活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我们来说过于难得和珍贵。这其中还有几处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场景,看到爷爷在制作的木牌上留下的可爱话语 时,奶奶烹饪年轻人追捧的蛋糕布丁时,奶奶在布满阳光的房子里为爷爷理发时,我都感到心头一热,脸上不禁浮出笑容,仿佛他们之间的种.种美好我也有幸沾染几分。
正当沉浸在这种美好中,爷爷突然去世了,片中并没有娓娓道来,只是用一句话,三两镜头,向观众告知了爷爷安详地离开了。确实,爷爷离开地特别突然,并没有一丝地征兆,就是那样,在一个一如平常的下午,安静地午睡中告别了这个他尽力热爱过的世界。可是回头一想,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熟悉又真实的场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许多事,很多人不期而遇,编写出一段可能长也许短的故事后就戛然而止。庆幸地是,奶奶遇见的这个人,牵着她的手,倚着她的肩走过了人生里六十多春夏秋冬,想来奶奶也算是无憾吧。所以,当奶奶直面爷爷的去世时,并没有想象中抢天呼地的恸哭,更多是平静的抽泣,不舍的嘱托。
果实读后感5
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电影,展现的是津端修一夫妇的日常生活。夫妇二人一个90岁,一个87岁,双双隐居山林。被誉为“日本现代陶渊明”影片其实没有任何波澜起伏的情节,只是很平淡的纪录日常而已,却会让人由衷感慨:啊,原来还有这样棒的老爷爷老奶奶,原来人老了还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啊。
单看纪录片,很难想象两位老人加起来已经177岁。因为他们的精气神,用“朝气蓬勃”这样的字眼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动手打理,活力和创造力令人非常佩服。他们在自家院子里种了70种菜,50种果子,生活自给自足。修一先生会给每种植物立一个小牌子,标明它们的名字和用途,有的还配有插画,写着“竹笋你好”“报春草 是春天哦”的字样,敲可爱。
修一爷爷有一项习惯:每天骑着自行车去邮局寄信。有时候英子奶奶搭车去城里买一些水产之类的食材,修一爷爷都会认认真真地写信感谢卖家。而英子奶奶呢,烹饪、裁缝、耕作,没有一样能难得倒她。每天换着花样地给修一爷爷做好吃的,布丁蛋糕样样拿手。每次修一爷爷拿着小木勺说“真好吃”的时候,两个人就一起露出很满足的笑容。
他们的家居处处充满体贴与用心。片中一个细节是,英子奶奶做饭用的砂锅,已经使用了40年。影片中,这样有着岁月痕迹的物品比比皆是,每一样都好像已经有了灵魂,跟他们的感情一样,历久弥坚。修一爷爷曾是建筑师和大学教授,爱好是帆船。当年修一先生的月薪只有4万日元,可是想要买70万日元的帆船。英子女士只说了句“这样啊”,就开始平静地想办法。日本人向来含蓄,说不出口“我爱你”这样的字眼,可是看他们相处的一点一滴,就觉得没有比那更完美的爱情。修一爷爷如此评价英子:她于我而言,是最棒的女朋友。尽管他们已经结婚65年了,他还是用“女朋友”这样的词汇,仿佛说的是一位17岁的少女。
果实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