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园外读后感5篇600字
赏析这篇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少女在防空洞中被敌机轰炸窒息而死的惨剧。文章保持着作者的一贯风格,叙述委婉真挚,感情深沉热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废园外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废园外读后感1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废园外读后感2
巴金久久地伫立在废园外。这是一出悲剧:一双带泥的腿,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人们纷纷议论着陈家三小姐刚从废墟里挖出来,神色莫明。断垣残壁之下,大片大片红色的花朵依旧明艳动人。真无情啊!它们一定不记得那个曾经如花般美丽的女子在窗前微托粉腮,眼波流转的娇俏模样了。三小姐凝神注视着它们,又像是透过它们看向某处更渺远的地方。那是一种渴望,对自由的渴望,对和平的渴望,对新时代的渴望。
可惜,她这样一个平凡的弱女子也不能被太阳旗下的武士所容忍,就像自给自足毫无野心的中国被强大而野蛮的帝国视为喉头刺,势要拔除。陈家三小姐,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古老的称呼啊!一位被禁锢在园子里的封建人家的小姐,就像那时固步自守的中国,直到侵略的魔爪狠狠叩开大门,才猛然惊醒,可惜悲剧早已酿成。
会有人反抗,就像废园内经过炮火洗礼的红花依旧生命力顽强,封建的大厦已轰然倒塌,他们努力地想使废园重新焕发出生机,可光靠他们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双双手来重砌新时代。那边谈论着的神色莫明的人们是否已经觉醒?但愿他们灵魂中的愤怒斗争之火已被这废园点燃,炽热明艳如庭中红花。废园外,神色莫明的人们,虎视眈眈的侵略者,无能为力的统治者,还有沉默伫立的巴金。为何沉默,而不是像鲁迅那样的呐喊?大悲无言。可是,亲爱的巴金,你不必悲伤,火红的花朵将会点燃一寸寸的土地,希望之花终会盛开。
废园外读后感3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并有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其中短文两篇《日》《月》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被选为新课标高一必修一中的课文。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后,巴金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新时期出版的《随想录》《探索与回忆》等,具有极高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巴金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文学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
废园外读后感4
《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也是作者于1941年在昆明期间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一段真实“故事”。一次,昆明遭到日本飞机轰炸,一座精致的小楼被毁,一个长期居住在小楼内的美丽少女被炸死。文章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同时,也流露出对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巴金式的人道主义精神。
文章的抒情层次是这样的:作者“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他曾经多次来过的地方——“楼院”,牵起那不想言说的“往事”。那“往事”怎样?作者并未及时道出,而是转向对现实景物的描写之中:园内有“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角落里红花盛开,在震落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周围有破碎的瓦片,这景物有美有丑,有盛有衰。为何这样?作者也未说出,只是在描写现实的景色中隐晦地暗示出问题来:“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多么迷人!此时此景,作者联想到这些美好的花曾经是种在窗前的,也许有人留恋过花的美丽与迷人;也许有人曾面对花树产生过联想。但是,现实却是另一幅颓败的图景:“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为何写花儿盛开?作者暗示的是此时园内的主人、美丽的少女的面颜消逝了,美被破坏了,中国人受到了非人道的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所以,虽然“废园”里红花绿叶盛开,又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但是,留给作者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合的,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创伤是不能忘记的。所以,此时此刻,作者还是会想起少女炸死时的惨状,听到“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的声音,花好但是现实却不好,美丽的颜面连同那善良的性格一同被破坏了。因此,作者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和无法解开的凄凉,可以看出,巴金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多么深沉。
《废园外》的意义不只体现在它的思想上,还在于它的形式层面上。从作品的结构艺术来看也是颇为新颖的,这新颖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抒情层次上,作者并未开头就说出“废园”的遭遇和少女的死去,而是采取由外到内的抒情方式来表达,先从抒情主人公在“废园”外的观察、感受写起,语句舒缓,娓娓道来,然后再一步步写出“废园”豪华的过去和因日本飞机轰炸而成为废墟的现实,使文章情绪自然过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废园外读后感5
抗战时期,巴金流寓西南内地。《废园外》即是写于这时期的散文名篇。它以貌似平淡的笔墨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给广大人民造成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痛苦,是一篇声讨日寇残杀无辜、荼毒生灵罪状的战斗檄文。
作为中国人良心代表的巴金,有着一颗“追求光和热”的火热的心。他曾说:“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日》)他以飞蛾自喻,愿在追求光明和正义的路上贡献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目睹了非正义的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惨景后,作者愤慨与仇恨的怒火便不可遏制,喷薄而发。文章首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长有野花野草的废园图景,“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然后,作者荡开笔墨,由“一个女人的声音”引出惨剧发生后的情形。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对战争本身的罪恶进行控诉,而是由人的青春、活力和自由以及作为最高价值形态的生命遭到任意践踏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邪恶,从而引发我们对战争反人类的本质的思考。
作者以花草的勃勃生机来与人事的衰竭相对比,突出了人在战争中的渺小和脆弱,进而展示了生命毁灭的巨大悲剧性。作者并没有以熟人的身份来介入叙述,他只说“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对一个不识面容的少女的生命表现出如此热烈的关注,充分表现出写作者爱心的深厚和强烈,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慰藉生命”的哲学意义。作品结尾写道:“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虽是淡淡叙来,但悲凉与愤恨之情已是溢于言外,它把眼前所见与自身所感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收到以点带面、由个别到普通的意义升华
废园外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