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素材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节日习俗,而在老家里,这些传统文化的风俗早已成为了习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素材一等奖,欢迎参阅。
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一
又是一年来到,家家都挂上了对联和灯笼。中国那么大,每个城市肯定都有每个城市特有的过年风俗。论起云南,那怎能落了我们的“广场舞”——三跺脚呢?
三跺脚又称“跳芦笙”、“跳三弦”,是一种彝族民间舞蹈。一开始,这种舞蹈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彝族用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的一种方式。后来每当过年的时候,大伙儿也会搭起火篝,拿起三弦琴,欢快的弹起来,而其他的人就会手牵着手绕着火篝围成一个圆圈,以顺时针方向,用三走一甩脚的方式移动。只要你路过,只要你想跳,你便可以加入他们,不用担心自己跳不好,他们一点也不会嘲笑你,还会耐心地教你直到你到会了为止。我们虽然有可能不是同一个民族,但永远是一条心。我也是一样,牵着叔叔阿姨的手,随着节奏,跳到10点钟的钟声敲响,我才会依依不舍的离开。
可今年的春节有一点不太一样,在这共庆新春的日子里,一种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来到我们身边,折磨着我们,所以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便很少出门了。但这并不能影响到我们对跳舞的热情。我拿出我的平板,在客厅里播放起了音乐。“大家一起来跳舞吧!不累不睡!”大家一听,兴奋地跳了起来:“好耶!我早就闷得慌了!”我、弟弟和表姐翻出云南的花背心,正好,表姐现在在学吉他,她学着弹三弦琴的小伙子,弹着吉他;我便像节目上的和声员一样,咿咿呀呀地配着吉他声;弟弟便是那舞蹈担当,手舞足蹈的,用我教他的三跺脚的舞步跳起了舞。后来,我更是把姨妈家的电子琴翻了出来。就这样,一个迎春小乐队就组成了。虽说是小乐队,但这气势却像能撑起一个春晚一样。大家就这样一直进行着,还把爸爸妈妈姨妈姨夫都吸引过来了。于是,我们迎春小乐队又多了几个粉丝。12点到了,弟弟已经撑不住了,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大家互相拜着年。我和表姐也累坏了,头刚碰着枕头就睡着了。真是一个独特又美妙的迎春方式啊!
不惧困难,勇敢向前,这就是我们,这就是中国人。团结一心,让我们把病魔打倒。面对生活,保持乐观,让我们在这个不同凡响的新年里舞动新春吧!
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肯定也会不一样,我家乡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最有趣的风俗之一——龙灯会。
在我们兰溪,到了正月初十,是我们那边一年一度的龙灯会。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一般均有百余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桥。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
在那天夜里,街上都会挤满了众多的人前来观看。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起等待着精彩的舞龙灯。远远望去,好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也在这片“海洋”中等待。终于,在远方有了一片红红的灯火在这热闹的人群中蠕动。我背在爸爸的背上,向远方眺望。“哈!是舞龙灯的队伍来了。”我非常得兴奋,十分期待龙灯在我身边“游”过的那一瞬间。很快,前面的人渐渐散开。只见一条体型硕大的龙,在我的面前游现。
在我们那里,谁也不能从龙灯那里跨过,因为龙灯是具有威严的,谁也不允许有人这样侮辱他。要是谁敢这样做,指不定是一份打。
很快,龙灯在我们的眼前慢慢移动,我们也一步一步的跟着龙灯。想在他身上沾点光……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龙灯会,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眼来看看,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个有趣的活动的!
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各地都有隆重的庆祝风俗,可今年我的家乡淄博却有了点不一样。
传说里每到大年三十,年兽就要上岸吃人,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却无济于事。最后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响。所以年兽一来,人们就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纸。年兽发现人们再也不怕他了,就一头扎进海里,再没回来过。但人们正是怕年兽回来,于是每年都会放鞭炮,贴春联,渐渐演变成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我的家乡山东淄博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以前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尤其放鞭炮更是过年的必备节目,家家户户夸耀富足的方式,小孩子翘首以盼的欢乐。过年那几天,整个城市笼罩在烟雾中,四处是硝火的味道。可是今年,我的家乡却没有响起鞭炮声,取而代之的是路边五彩缤纷的彩灯和喜庆吉祥的红灯笼。这是怎么了?
一进腊月,人们便忙碌起来。买新衣,采办年货。城市的超市里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满了长长的队伍;农村的大集上熙来攘往,寒冷的天气冻不住人们喜气洋洋的笑脸。人人大包小提,开启逛吃逛吃的备年货模式。购物的热情挡都挡不住,好像东西都不要钱似的。
路边的彩灯也挂了起来,造型各异。每当华灯初上时,小彩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纷呈如童话世界。家家户户走出家门赏灯聊天,小孩子快乐的在灯海里跑来跑去,不放鞭炮也一样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管什么样的风俗,各地过年的内涵是一样的。窗明几净,阖家团圆,迎新除旧,盼望日子蒸蒸日上。相比旧俗,我更喜欢今年的这点不一样。
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四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猜灯谜,而我的家乡—歙县汪满田的花灯可是别有特色哟!
说这里的花灯很有特色,因为它们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内,糊纸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绘画与色彩点缀共同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鱼儿。花灯为何都是纸鱼儿呢?传说由来以久,老人们说,古时火神总是来烧房子,人们损失了许多的财产,为了驱赶火神,人们就把花灯都做成鱼的形状,并带着如同真的大纸鱼绕着村子转。火神看见鱼,以为整个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来烧房子了。以后,人们就年年做鱼,戏鱼,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点,花灯会便开始了。瞧!只见那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烟花,有的金光闪闪,似一座金桥横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斓,升上天空呼啦开出各色的花朵…,各种烟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接着,真正的主角上场了!一个个头能装下两三个小孩的巨大纸鱼游来了,它的身体里有几十枝甚至上百枝红蜡烛,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鱼队前,一个汉子拿着一个火把引路,十几个壮汉抬着一个“巨无霸”鱼缓缓地走来。“巨无霸”鱼摇头摆尾的,似乎在向人们问好,人们欢呼着挥手表示欢迎。紧随其后又是几条大鱼儿,后头跟着一条条可爱的小纸鱼欢快地游着,不时地互相亲昵着。小纸鱼的主人可是我们孩子,花灯会上也随之增加了几分童趣。
鱼队的中间杂着敲着铜锣,打着大鼓的大人,声音震耳欲聋,使花灯会更显热闹。几个淘气的小男孩跟着他们的爸爸和爷爷,举着燃完的烟花剩下的杆儿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鱼队的最后面,来回跑着,乐着。鱼队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该烟花炮竹上场了,“叭”,这儿的炮竹响了,“轰”那边放烟花了,真不知道该看哪儿了呢!
元宵灯会“纸鱼儿”游,灯火通明喜乐洋洋!
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五
要说起习俗,就要说起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
其实在我们江浙地带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为国而死却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当时百姓在端午节,也就是说他的祭日。于“江溯涛迎涛神”的赛龙舟。
端午节,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粽子了。
粽子又称“角黍”,是为了鱼儿不肯食楚国大夫屈原,所发明的美食。
端午节那天清早,早早的就听见水在滴滴答答的响,原来是大人们开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里顿时时飘满了清香,咦,为什么还有一股树叶的香气呢?喔!原来是芦苇叶,只见妈妈先将叶子、糯米、粽绳洗干净,再用剪刀,剪去中叶小须,将粽叶光滑的面朝里圈成漏斗,将再放入糯米,最后合起来用绳子给他五花大绑就完成了。然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放入蒸笼中。给他来个桑拿浴。
终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软软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说起端午节,还有人会想到赛龙舟,这是一种竞赛,考验的是团队的协作能力,力争第一,只听见锣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号,有一支队伍夺冠后笑容满面,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因为这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比赛,并不完全为的是输赢,而是为了一种乐趣,一种参与,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传统精神延续下去。
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菖蒲做为重要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将家中打扫干净,将艾叶,菖蒲插在家门前,为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现如今,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看见门口摆放着艾草菖蒲,为端午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气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的我们应该认清历史,研究历史,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下去,并创造出新未来!
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六
初学会喊妈妈的小孩子,会出卖自己打车,自己学习的大孩子,满头白发,额前有着皱纹的老孩子,想起冻米糖,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在金华东阳,逢年过节时,家家饭后吃冻米糖,而且是现做。
1。制冻米:选用颗粒饱满、体长洁白的糯米,用竹萝装上后放于水池中淘洗干净,再倒入水池中浸泡几十个小时,再捞至竹箩中用水冲洗。与此同时,洗净木甑(蒸笼),并置于锅中加热,待甑热后,徐徐倒入沥干的糯米(见汽倒米,倒后立即扒平)。待甑中米面冒大汽时,加盖蒸煮约40分钟后揭盖。用手反复捏搓蒸米,手感柔软无硬心米时,即可出甑放在蔑盘中扒平,冷却。经十小时后,用木铲翻拌一遍,再经五六个小时,蒸米变硬即为冻米。此时,用手搓揉团块即散,要马上将所有团块搓散,井移至晒场,或烈日下上用蔑垫晒干,晒至用牙齿一咬即为两段时为止。冷却,经十小时后用木蔑垫晒干由此得半透明的干燥冻米籽。
2。炸米花:将数公斤茶油倒入铁锅中加热至沸,加入数克筛去杂质的冻米油炸,待冻米起泡成米花时,用漏勺捞起,搁置一边沥油,如此循环操作,每炸三五锅需捞去油锅中的杂质,避免油色变深,影响米花质量。米花沥干油后,立即倒入蔑盘中摊开冷却,接着过筛去掉硬米花和碎米花。按照木架容量的大小,称好米花,分别装入各个箩中备用。
3。熬糖拌料:按比例将白砂糖、饴糖和清水倒入熬糖锅中,加热熬至40℃左右,此时须逐渐降低炉温,并按量加入糖桂花和米花,拌和均匀。拌和的动作要迅速,若时间过久,糖液中的水分蒸发过多,就会使冻米糖变沙,粘合不拢,而影响冻米糖的口感。
4。上架切片:将拌匀的混合料趁热铲至案板上的木架内,并用手蘸少量的水将米花抹平整,撒上少量的芝麻,然后用木滚筒加微力滚平。接着取去木架,用刀划条切块,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方砖,也就是冻米糖。
一切事务都做好后,回过头来,单闻闻它们的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一大袋一大袋,一大盘一大盘地装起来吃呢?
记得一一做冻米糖那天,我表弟喜得快要疯了,一直问我:“诶,姐姐这个冻米糖什么时候好啊?”我其实也不知道,却又一本正经的回答他:“这是个秘密,不能告诉你!”他只好带着满脸失望,悄悄走了。
但过了一会儿,这个小家伙又来问我了:“姐姐,冻米糖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啊?”“这是个秘密哦!”“好吧~”小家伙又悻悻然准备离去,不知为何,又转过头来问“哎呀!这有什么,要不?你告诉我冻米糖什么时候做好,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怎么样?”“不可以哦!”我偷笑着,但还是拒绝了他的小请求。
明日高照,晌午,冻米糖终于做好了,就放在餐桌中间,小家伙轻轻地舔了舔嘴,又朝我笑了笑,就猛地盯着那盘冻米糖,接着拿住一块就往嘴里塞……又是一通狼吞虎咽。别人也一样,看到了冻米糖就像见到了宝儿似的一个个眼里都冒着金光呢!(做冻米糖得提前准备,所以吃完晚饭,我大姑姑他们几个大人立刻去做冻米糖的地方把成品拿上餐桌了。)
家乡的风俗单元作文七
油糕是姥姥那儿元宵节必吃的食物,每当嘴馋的我听到“油糕”这个词,就心潮澎湃,口水直流三千尺,恨不得现在就有一盘油糕摆在面前。
每次我都会兴高采烈地看姥姥做油糕。油糕的馅有许多种,有红豆、绿豆、红糖、白糖……但我偏偏对红豆馅情有独钟,于是姥姥决定做红豆馅。红豆浸泡五六个小时、煮半个小时、沥干加白糖拌匀,红豆馅就成了。
油糕的精髓不在馅,而在面上。这种面是由五谷之一的黍米碾制而成,俗称黍米面或黄米面。黄米面要用温水和成小疙瘩状,千万不要倒太多水,不然太软,不易成型。接下来把和好的面团成馒头状,再在“馒头”的底面捅一个洞,做成空心状,以便蒸熟,老家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窝窝头。窝窝头上锅蒸半个小时。蒸好后要趁热迅速将它揉成面团状,案板上要提前抹油,因为这面很粘。揉面一般由家里的“大拿”来完成,而这个“大拿”就是大姨。
包油糕时全家人都坐在一起了,大家一起唠家常,聊聊姥爷的庄稼收成啊,爸爸妈妈的工作啊,我们的学习啊……太原的油糕都是圆的,而姥姥那儿的不一样,是饺子样的。像做小笼包一样,揪成一个一个的面剂子以后就开始擀皮乐乐。擀皮比较简单,所以我承包了这活儿,皮儿不能太薄,不然炸起来容易破,而且吃起来也没有糯糯的感觉。我还想凑凑热闹包一个油糕,可姥姥不让我包,怕我包不严实,下锅后漏开。
到了下锅的时候,我站在不远处踮起脚尖朝锅里望,心里急得直喊:怎么还没好!
终于等到主角出场了——刚出锅的油糕表面金黄,上面鼓起许多小泡泡,特别诱人。我拿起那刚出锅的油糕就往嘴里塞,却把我的眼泪烫了出来,可我又舍不得放下,只好含着泪边吹边吃。先别急着笑话我,我们几个孩子可都是不怕烫争着抢着吃的,仿佛不抢就吃不到了。我又咬了一口,嗯!是那久违的味道,既软糯又香甜,外脆内软心甜,简直是“此糕只应天上有”啊!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没能吃上油糕,但姥姥答应我,待疫情过后,定让我吃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