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高中作文>高考作文>高考作文指导>

2022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

福萍分享

在学习上,学习方法正确,那么学起来便会挥洒自如。只有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才能驾着船儿,顺利的到达成功的彼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一

古人曾说学习有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层层递进,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个人理解,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是学贯古今、融会贯通,寻找到天下大同的学问和真理。

而寻找真理、求学致知的道路,古今皆同,充满了荆棘与挑战。我认为都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是中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精华。一连串的问题,从小到一颗尘埃,大到星球宇宙,都有可问,有可思,有可学。提出问题,是获取学问、靠近真理的第一步。有人说,回答好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当你有所思,却思而不得,于是便会从心中发问,努力找寻答案。然后,答案便逐渐在思辨中愈发得清晰明白。没有对苹果落地的问,也就没有对万有引力的回答。无论古今、中外,所有的学问,都要从“问”开始。

第二个过程是“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王阳明对着竹子反复思忖宇宙真理的时候,当佛家顿悟“一花一世界”的时候,当人们把生活提炼成一句句诗,眼前、手边、脚下的一切事物,都脱离了物质的常态,显露出它们形而上的色彩,智慧也由此而来。古今中外的求学之路,离不开格物穷理,离不开对表象问题进行挖掘提炼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实验,和对理论的探讨。“问”而后“格”,“格”而后“知”。

第三个过程是“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学问的出发点,莫不在于指导具体的实践,让人类生活更加理性、更加卓越。而古今中外最值得推崇的大学问家,便是最早把先进的知识理念传播出去,并身体力行地告诉人们学问和真理好处的那些先知。追求“知行合一”,追求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追求将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转变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巨大动力。实用、有用、真用……“用”,才是古今学者做学问的终点。

学不可以已,在于不断地“问”、不停地“格”、不懈地“用”。既学且思,既格且用,宜古与今。

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二

人非生而知之,故不可以不学。总角读书,至于成立,士农工商,各有所业,学之力也。然学之已成,业之已就,尚需学耶?前人有所谓敲门砖之说,庸常人每以此自解,非也。

学有先后,业有浅深,学愈进,则业愈精,业无止境,学无止境,故学不可以已。前人所谓敲门砖,如幼儿初学算术,以十指计数,至于成童,知口算,心算,至于成人,立方程,解算式,乃至由本及末,万变无穷。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初,不过数仞土。非浅陋不能入门,故谓之敲门砖,既入此门,尚有万千门户,岂可以不学?

故学穷于理,理致于用,用生惑,惑生思,思生理,理致用,循环往复,则学问日增,人世日新。日新月异,则不可以不学。孙吴不学,难统卫霍之兵,程朱不学,难晓马恩之旨。方今之世,一时一变。十年人世几番新,不学便成老朽,保家立身且不能,故学不可以已。

然士之学,非独寻章摘句,皓首穷经。所求有治世经国,以身载道,此所以为士。志在束脩,鹦鹉学舌,袭外国之故窠为能事,虽著作等身,此非士,商贩尔。志在干禄,弄虚作伪,藐民生而造政绩,虽曳紫腰金,此非士,盗贼尔。

考之史册,国之兴,每多君子,重义轻利,国之末,每多小人,重利轻义。孟子言,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一命之荣,三代之贵,岂仁人志士舍生忘死之所念。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此所谓初心。

故学非止于求知,亦在立心。则士之心非独己心,乃千万人之心,以民心为天心,以国事为家事。万里长征一小步,任重而道远。前路漫漫,五色迷离,故士君子之立世,当正其心,诚其意,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此学不可以已。

正心诚意,然后知己之不足,学问之鄙陋,不足以立事业,不足以解民困,不足以制强敌,不足以谋长久。乃能虚心向学,对群众如小学生,求新知于四方,固初心于始终。于是,学日进,业日精,不滞于旧,不惑于新,团结上下,推陈出新,布恩义于黎庶,臻四方于太平。

方今之世,百舸争流,万方多难。此诚志士仁人,用命之秋。故士不可以不弘毅,学不可以已。

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三

古往今来,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仿若璀璨的群星,划亮了历史的夜空。其中,我非常欣赏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而这或许可以用一副常见的对联来解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这里,我想对这副对联大声说不:学习未必一定意味着是一桩“苦差事”。

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无疑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感官刺激下,不少人奋发苦读,只为将来不再为学习“吃苦”。由此,人们笃信付出总有回报,而当回报不尽如人意时,转而信奉“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多么深的误解啊——学,不可以功利心待之以已。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首先就体现在强壮我们的精神,培养我们独一无二的灵魂,而不是因为功利性学习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回报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学习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同时更是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只有超越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我们才能在枯燥的学习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而是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民行动。在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知识的社会里,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学,不可以年龄区分以已。

漫漫人生路,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休止符。回首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我们取得了怎样骄人的成绩,而在于我们用学习的热情点亮了无悔的青春,由此所培养的情趣与能力,足以使我们获益终生。继续在学习中放飞灵魂吧,年轻的朋友们,离开朝夕相处的中学校园,迎接我们的是更加浩瀚的星辰大海。学无止境,不可以已。

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四

古人可能怎么也没想到,学原来是学习。

自打学习古文以来,老师不断强调一个概念,古文一字为一词,高考文言文翻译一定要记得加字组词。按此理解,“学习”自然也包含两件事:学和习。论语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现在流行将这句话翻译成学得知识后要时常实践,也有老师们会告诉小朋友学到了知识要经常温习。尽管人们对“习”存在不同解读,都将它作为一种独立于学的动作,或者是一种独立于学的状态。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谈论的是学不能停止,并没有讲学习不能停。

学和习的关系及其意义,我们可以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窥探一二。学到了新知识,是愉快的。时常温习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从中悟出新的道理,是愉快的。身体力行心中体悟的道与理,自然也是愉快的。我想无论怎样理解,古人理想中的学习应当是一个首先由外向内“学”,随后又由内心向外“习”的双向过程。虽然学与习是分开的,但就体悟世界和人生来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在理想的状态下,学与习是知行合一的,让人达到一种完满的心理状态,因此说学习是愉悦的。

现在我们理解的学习可就不同了。如果说古人谈论的学习更多是一种哲学上的认识世界与人生并践行相适应的方法,是形而上的,那么我们现在谈论的学习更多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现实的有世俗意义的行为。小朋友们考高分,大朋友们考学位,成年朋友考证件,老年朋友还要考老年人评估。似乎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但作为手段的学和习变成了作为目的的学习。

学习不再分开,而我们的社会系统性地鼓励这样学习。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鼓励大家要好好学习,一起进步,共同担当。我们举办学习研讨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学到的理论。我们还成立学习研究中心,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理论化学习。所有人都在学习,但古人所主张的学与习的状态却相去甚远。永远也不会有研究表明大家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只能窥见小组内、会场上、中心里的人表现出来的样子,这种样子恐怕不需要我来描述。

自然,面带着此种样子的人的心理无疑是割裂的,是知行不合一的。因为现在我们只讲究学,而学的并不是由内而外的,不是自己认同的。长久以来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人就会变得容易愤怒。更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系统性地鼓励人们压抑自己,让自己处于割裂的状态。压抑的时间久了,可能在乍看并不理解的小事上爆发。当然,这些小事是被允许的小事。现在被允许的小事越来越少,将来可能会变得更少,不知道再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

但无论怎样,我们现在被告知:学习不可以已。

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五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重视学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外出旅行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孔子的雕像,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竞相参拜,为的是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学校。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对学习的看法也不同,比如我和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出生于1950年,打记事起,他就教导我要好好念书,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他经常与我分享他年轻时学习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他响应号召去鄂东南的大山里开荒种地,但经常没有多少活干,无聊至极,他打发时间的办法就天天看《新华字典》,看了一遍又一遍,我问他怎么不看别的更有趣的书,他说:压根就没有。

那时候,他只能与他的舍友们交换着书看。谁倘若有一本新书,尤其是小说,那绝对是抢手货,很多人愿意讨好他,跟他交朋友。书绝对是那个年代的稀缺品,读书与学习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没有文化,读书少,导致爷爷只能一辈子固守农村老家,做一辈子农民,至今。

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爷爷很喜欢与村里的文化人打交道,喜欢与大学生交流,和他们下棋,讨论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我当然清楚,没有机会学习、没有上大学是爷爷这辈子最大的心结。

时过境迁,现在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与从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我所在的城市广州为例,广州正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与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我周末都去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资讯。不仅如此,我还从iPad上订阅了一些网络学习的平台,我有空就上去看看。

为了拓展我对热点话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提高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我爸经常给我分享一些澎湃及中青评论,这对我积累素材、分析问题、提高写作水平都很有好处。

近十年来,我都利用暑假和寒假参加游学活动,我先后去了贵州、云南、四川、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地,所到之处,我都学到了很多在大城市学不到的知识与智慧,深切感受到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这些宝贵的经历与体验开拓了我的视野与眼界,增进了我对乡村与民族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我也感觉时下学习氛围里也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一些孩子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目的只有一个——考高分;一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对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或剥夺孩子汲取其他知识与营养。

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方面和全方位的,学习的内容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括各种社会知识及实践知识;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是每个人的终生习惯,学习可以充实而丰盈我们的人生,增强我们认识、探索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2022北京卷《学习今说》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北京卷高考参考作文5篇

2022高考作文热点及范文10篇

2022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10篇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俗手本手妙手高考作文

2022年跨越再跨越高考作文十篇

2022高考作文400字预测10篇

2022年高考预测作文优秀范文【精选5篇】

2022高考满分作文精选议论文800字五篇预测

2022年高考作文热门话题素材范文7篇

全国乙卷高考作文《跨越,再跨越》2022(10篇)

    14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