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八年级我们仨读书笔记

海露分享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我们仨》读书笔记1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结尾。合上书,一丝丝疼痛不经掠过心头。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们都老了。”一个古稀老人夫逝女亡时,回忆起远去的天伦之乐,悲欢离合。有说不完的悲凉,道不尽的追忆。一趟末班车,一连串的死胡同,一个长达万里的梦。长梦乍醒,辗转反侧,原来他们仨已经失散。

杨绛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个很朴素的家庭,三个很单纯的学者,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六十年间缘起缘灭,悲欢离合,成就了一段段美丽而凄凉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又而潸然泪下。

一九三五年,七月。故事发生在英国牛津。钱锺书自叹“绌手笨脚”,初到牛津,磕掉大半个门牙。一个入牛津的埃克塞特(Exeter)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一个经常和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学生。钱锺书和爱妻杨绛在异国他乡相濡以沫,从英国牛津到法国巴黎,求学生涯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精神充实。

《我们仨》从阿圆呱呱落地开始,又因阿圆悄然离去结束。钱媛,祖父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则说她“过目不忘”。和父亲钱锺书最“哥门”,是母亲杨绛“平生唯一杰作”。他们仨的家庭温馨而简朴,相聚甜蜜,吃馆子连着看戏,三个人在一起,总是无穷的趣味。当然,离散也伤怀,钱锺书蓝田师院任教钱媛赴留学英伦,一家人分居各地。他们仨一生坎坷,钱锺书和杨绛早年异国他乡求学,回国后无固定住处,不断奔波,直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钱媛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进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

“世间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五年,父亲钱锺书和女儿阿媛分别住进两个医院,杨绛先生住三里河寓所,三人分居三处。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现在,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你叫她回自己家里去,她回到了她自己家里去了。”钱媛离去,母亲杨绛变成了梦也找不到她,有阿媛牵心挂肚肠,没有了阿媛呢?

杨绛先生曾做过一个小梦,怪钱锺书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于是钱锺书故意慢慢地走,让爱妻一程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的长梦。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一块“望夫石”,屹立在山头,守望离去的丈夫。

一家人的合影,钱媛写给父母信件的笔迹,还有为父亲画的画像,温馨及至,饱含亲情。看后不经心生温暖,含泪伤感。“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先生“心上绽出几个血泡,像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一个思念我们仨。”一个古稀老人的伤痛谁能懂,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又有谁能体会其中的痛楚呢?

《我们仨》读书笔记2

这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关于作者杨绛和爱人钱钟书还有女儿阿圆的点滴。老人干净朴素的语言,却无不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她深深地伤痛和寂寞,对挚亲的怀念,对过去的缅怀,以及洞彻生死后的达观,都让人辛酸落泪。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平凡浪漫的爱情,他们经历过战火、疾病、还有生离死别,他们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一辈子。“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每读这简单两行字,却让我深感死亡给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绽出一个个血泡,心里刺痛得却听不到一声叫喊。一个陪伴了自己经历了大半辈子的人忽然就消失了,让人措手不及,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呼吸,忘记了自己还活着,世界顿时就像缺氧的棺木,让人找不到一丝生存的欲望。

这时我想到我的父母,我无法想象他们离开我时我要怎样活过来。只剩下自己的孤单日子,要怎么振作。三里河的家,空荡荡的,却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有他们仨的回忆,她一个人该要如何承受当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的锥心之痛呢,又有谁能陪在她身边挽着她的手听她泣说呢。

杨绛很爱阿圆,她是她的骄傲和依靠。但她永远让她牵肠挂肚。在梦中,“她温软亲热地叫了一声‘娘’…钟书说: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她说:“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最后阿圆安心地走了。

白头人送黑头人,作为娘的会有多痛,就如胸口被瞬间挣裂,穿出一个大窟窿,刺骨寒风灌进,顿时血肉模糊。杨绛说阿圆走了她就不用再牵挂了,可越这样想,心却牵扯得越痛。十月怀胎,倾注一辈子心血的杰作,怎么说放下就放下呢。天下父母都一样。所以我强迫自己要独立勇敢,要为了爸妈而活,要让自己过得幸福快乐。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自己好就是对父母好。这才是对父母最有意义、最实际的报恩。

但人们常会说“我要赚大钱,买大房子给爸妈住,带他们环游世界,享受人生。”我也曾这样想,可这是大错特错!要清楚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等以后、等所谓的“长大了”“有钱了”才能去做。有些事情是要用一辈子去经营的。譬如,感恩和爱。

然而我们现在可能会说自己还是个小屁孩,给不了父母什么,等以后吧。但到了“以后”,你又会奔波忙碌于生计、自己的家庭。而那对还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念着你的父母,你还记得他们吗?当初的诺言呢?或许你实现了,但那些用人民币搭建的“爱”到底能“抵消”掉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的几个呢,它是否已成为你冷落疏忽父母的伟大藉口呢?又假如事情进展不顺,你事业未成,父母就已离开了呢?再假如上天给你开国际玩笑,你还没走入社会就离开父母了呢?那你不是根本还没尽过孝就扔下可怜的父母独自伤心了吗?所以说,那个“宏伟的”诺言是多么不现实,多么无赖。

虽说父母都望子成龙,可是实质上他们最望你平安幸福。他们也不奢求什么豪华富贵,他们只想你能一直像他们曾经爱过你那样爱着他们,记挂着他们。无论多不想打扰你的生活,他们也还是很想你能陪陪他们。仅此而已。不需要钱,只需要一颗真心。

我的爸爸妈妈已经50岁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知道他们真的老了。他们为了我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从不吝啬对我的投资,却不舍得多花钱让自己享受享受。这么厚重伟大的爱,我要如何才能报答完啊。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所以,不要寄望“以后”,我们只谈“现在”,珍惜“当下”。要爱,就从现在开始吧,能爱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爱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电话,一顿饭,一次按摩。因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拥有就是珍惜。

生死无常。“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间没有永远,我们能紧抓住的就是当下,就是这一刻。好好珍惜和报答现在还陪在身边的父母吧,那么在离别的日子里,就不会有愧疚,和遗憾。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我们仨》读书笔记3

《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1935年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 起,一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 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们仨”依然饱经 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

在 “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业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遗憾憋闷,溢于言表。

杨绛先 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 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 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我 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 不是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 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蒋介石)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 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辞得免。

钱 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 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 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 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世 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岁末,钱钟书亦离世。“剩下的这 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此中辛酸,难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杨绛版的《我们仨》,此时杨绛已是九二高龄。书中,一个个残碎的梦境,一件件 细碎的小事,在黑白间杂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爱作线串起,熠熠生辉。

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如果你爱家,就读一读《我们仨》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4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本书为我们平静地讲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人,最后他们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总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欢;先生的为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爱情,更是让人羡慕。

老爷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岁结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爷子去世,他们一同度过了六十四載的时光。过去人的爱情总是含蓄的,书中从未提及过“爱”字,但无一不传递着“爱”,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能和钟书对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弃钟书刻薄了。我们饿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这些无不透露着,先生对老爷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赏他所擅长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长的,甚至偶尔他做下所不擅长的事儿,她便会大加赞赏,由衷的开心。谁不爱这样的女人呢?这样的爱,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他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商量。”在教育女儿方面,他们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孩子自己决定,不予干涉”,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女儿。

她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这就是,我们仨的意义。

说几点,自己额外的思考:

1、他们当年便能出国深造,而,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依旧没有能力出去。钱钟书和杨绛均出生书香门第,在他们家族中成材成器的兄弟姐妹、叔伯姨舅很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达到他们这样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纵向看看,还是有些感触的。

2、假使他们俩要为了生活奔波劳碌,会不会还是如此的平和、谦虚,甚至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呢?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我想说明,一个人的品性和他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但至于有多大,还是不知道。像,《走在人生边上》所说的那样,人是有肉体和灵魂构成的,生活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提升自己的物质能力和精神水平、灵魂深度,同样的重要。

观别人的一生,矫情点说,像自己活了一次,或许对生活能更理解些,更从容些。愿此刻的自己和此时的你都能安然幸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5

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起杨绛先生,然后回家翻开《堂吉诃德》——哦,果然是她翻译的,1978年,曾把中译本《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西班牙国王——肃然起敬。

杨绛(1920_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是著名律师杨荫杭之女。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然而,她的身份,更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是钱钟书之妻。 六年后再读《我们仨》,仍觉得这是一本开卷便不忍放下的作品。《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的回忆录,全书共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前两个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情感,笔法独特也有些晦涩难懂;第三部分占据全书大部分篇幅,从1935年她与钱钟书刚结为夫妇赴英留学开始,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忆了一家三口63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语言从容、简洁,看似平平淡淡,却闪耀着经过漂洗的朴素生活本来的绚烂多彩。

1935年,初到英国,这对自小被仆妇照顾的新人开始在跌跌撞撞中过日子。为了做早饭,他划了生平第一根火柴;为了满足馋嘴的他,她学会用雪利酒文火做红烧肉;他们把店里送来的扁豆剥壳又一面嫌弃壳太厚豆太小,剥了好多才醒悟过来“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而每天早晨一大瓯牛奶红茶,也成了他们一辈子戒不掉的习惯。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无锡少年,然而日子却像搬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钟书给她端到桌上的早餐,有果酱、蜂蜜,那般甜蜜。

1937年,他们有了女儿钱瑗。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其实,我读《我们仨》,读出了季康之于默存也如母亲一般。在她住院的日子,他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告诉她:“我做坏事了。”他打翻墨水染了房东家的桌布、砸了台灯、把门轴弄坏了,像一个做错事情等待妈妈回来的小男孩一般,她说:“不要紧”,回寓后便真的全部修好,让他信赖、安心、能够依靠。 1938年,一家三口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他先是赴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后尊父命去蓝田当英文系主任,这期间有来自同事的误解、有来自家族的压力、更有来自战争的流离颠沛,还好有她信他、懂他、陪他。女儿的成长也是苦难生活的一剂糖丸,“钟书爱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东西,总说:”Baby no eat.“?她看着妈妈的脸,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语:”Babyyes eat! “她那时约六岁。” 大约每个孩子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间的,因为她们不乐意,来走这一遭要经历太多痛苦与烦恼,所以佛把这人世叫做婆娑世界。然而当父母把她们抱在怀里,她们分明又是笑的,笑的那样甜蜜。或许,她们正是看了这世界太苦,所以来了,想把无尽的欢乐带给父母,或者想把这个世界的苦痛全部带走。钱瑗与钱钟书夫妇的缘分亦是如此。在最艰难的时期,有女儿陪伴,看着她跌跌撞撞成长起来,一家三口苦中求乐、学中求乐,圆圆头(钱瑗的昵称)成长为爷爷口中的“读书种子”,季康完成了《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戏剧作品,翻译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并全力支持钟书完成《围城》的连载。 他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然而解放并没有结束所有苦难。岁月,他们被下放至干校,走出“牛棚”后仍“不能与强邻相处”,女儿帮助他们“逃走”,一家三口

挤在北师大的宿舍,“阿瑗不用担心爸爸妈妈受欺负,我们也不用心疼女儿每天挤车往返了。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这是豁达的一家人,也是默契的一家人,内心的相互支持让他们捱过这个特殊时期受到的特殊待遇。然而日子再难熬,我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感受到的只是她内心的平静、沉定,她没有诉说饱受的委屈,她回忆的只是钟书哮喘发作时一个妻子心中的焦灼和戏称之“呼啸山庄”来带给丈夫略微宽解,她回忆的只是地震时期外文所年轻人和女儿女婿给他们的帮助与关怀。这期间,他们依旧不辍笔耕,她译完《堂吉诃德》八册,他的《管锥编》初稿亦已完毕。

1977年,结束,他们搬进现在的三里河寓所,生活开始苦尽甘来。之后20_年的生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阴晴隐于其中,只是这位耄耋老人已尝尽人生百味,参透悲欢离合,无一句控诉无一句抱怨罢了。然而,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丈夫钟书去世,再参透,她仍旧是想念女儿和丈夫的,于是20_年这本《我们仨》出版问世。在卷尾,她引用白居易的《简简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她的心上多添的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又绽出的几个血泡。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钟书是我们的老师。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就是这样的一家人,相扶相伴跨过半个地球,走过半个世纪,让孑然一身的漂泊者也为他们感动,也想找个能相知相爱相惜的人,感受家带来的温暖与支撑。家,已然不是一处寓所,简简单单地容纳我们仨,而成为一个意象,成为这一辈子身心的港湾。

《我们仨》读书笔记6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我们仨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心得5篇

2020年我们仨读书笔记5篇

最新《我们仨》读书心得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想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优秀范文

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例文5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优质文章

我们仨读书心得优质范文

    90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