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书笔记>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大新分享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理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这本书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本书共分七个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细腻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及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当我看到封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段话这样说——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

细细品味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绩排队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传递真善

书中提醒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2)

首先,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简单、天真、纯洁,而作为孩子的启蒙者,老师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将会是很重要的。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真、善、美”的东西。通过学习,我更加懂得了,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发展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人格有障碍,将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应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实,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着种种压力,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还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级等各种压力,知识更新的速度更需加快。教师需要不断地充电,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增加,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加大教师心理问题的压力,而且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意向外人透露。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能面对这种压力,一方面能对压力进行自我调节,我想,作为一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是能较好地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

一、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具备耐心和爱心

在工作中,我们总可以接触到不同能力、性格的孩子,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他们当中,有的令我们感到欣慰,但是也有让我们感到头痛。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我们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真心地为他们考虑,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就没有难得倒的人和事。

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有清晰的角色意识,经常意识到自己是个教师,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衡量自己,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并且意识到自己所充当的角色会遇到的冲突,及时进行调整和克服。这样就能缓解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失落感、相对剥夺感,使其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教师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3)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作为班主任,仅仅德才兼备、刚柔并济还不足够,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只有注入了爱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今年是我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我们班有一个家庭情况“特殊”的小朋友,她有一个新妈妈。小朋友面对新妈妈时会显得比较任性。特别表现在早晨迟到这一点上,每天早晨穿衣服都要一件件试,直到满意才肯出门。第一次迟到时,我尽可能地耐心劝阻,对她讲道理。可是小朋友似乎不能听懂我的话,眼睛直直地看前方,问她迟到的原因和以后的想法,一点反应也没有。几次三番下来,我的耐心也渐渐告罄。于是,我便改“利诱”为“威逼”,表情严肃地批评了她,希望她能觉得羞愧而改正过来。哪知,她却像是被我吓到了,隔天早晨又迟到后,她竟站在校门口,怎么也不肯进校门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赶忙来到校门口,叫她赶紧进班级,可是她却一动都不动。我想: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她在这么任性了,一定要“悬崖勒马”,让她养成遵守校纪校规准时到校的`好习惯!于是我下课见到她,就更频繁地提醒她。结果却发现她“守门”的次数更多了。我心中越发焦急起来。

正在我纠结该如何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有幸研读了《陶行知教育著作》一书。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读了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于是,我潜下心来,认真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我发现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其一,原来我在教育这个小朋友时,总是站在我的角度,过于重视老师的需要,没有真正让她明白她自己守时的需要。其二,发现她“屡教不改”后,我对她总是以批评的方式来教育,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的个性特点。这个孩子个性比较强硬,直接的批评教育让她很难接受,最后导致她和我在心灵上越来越远。其三,我没有及时去了解孩子行为表现出的内心的感受。她守在校门口不肯进来的行为,正是在说明她对我这一教育方式的不认同,相同方式的教育再多,都是起不了作用的。

明白问题所在后,我改变了教育的方法。当这个小朋友再一次在校门口因迟到而不肯进门时,我没有板着脸叫她自己走进来,而是若无其事地走上前,轻轻地牵起她的小手,轻轻松松就把她带进了教室。知道她可能暂时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我,路上我并没有说多余的话。孩子进了教室的表现也镇定多了。回班级后,阅读课上,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一本《迟到大王》的绘本,孩子们都被迟到大王的各种理由逗笑了,她,也笑了。故事的结束后,孩子们对于“守时”有了比原先更丰富的想法。下课以后我留心观察了这个小朋友的反应,欣慰的发现,在开心之余她的脸上出现了一丝懊恼。我想,这一次“讲道理”的教育,可算是成功了吧!中午吃饭时,小朋友吃得特别快也特别干净,我马上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在她高兴时,我有意提了一句大家都很喜欢她,想要早上想早点见到她的想法,她也眼睛亮亮地点头答应了。果真,她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活泼了。

经过这一次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流于表面的教育,也不是“锦上添花”的夸赞,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立场来思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来为孩子选择他能接受的教育方法。

教师给学生的爱,应该像母亲那样细腻而温柔,应该像父亲那样广博而深沉,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沐浴着的都是温暖的阳光。只有不断学习,用师爱谱曲,用师责填词,才能脚踏实地地当好一名小学老师。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4)

我看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教育类的书籍。一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此书有内容,至少作者以非常前卫的思想指出了我们目前教育中所犯的重大错误,那就是贪多求快的非理性化的潜意识。

希望得到好的教育成为天才或者是精英是每个人所梦想的,但是这种教育不适合所有的人。更快,更高,更强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每个人即使刻苦锻炼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更不可能都参加奥运会,更加不可能一参加就拿金牌或者是破世界记录。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先生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我觉得值得讨论。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网络上盛传着一堂美国的数学课,看过之后,真是感慨万千,浪费一堂课只学一丁点内容。不过,我总算明白了真正的.数学是怎样的,而国内的算术又是如何的。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论说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却在学幼儿园的。

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积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看了这本书,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是非常大的,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可怜的教师是很难改变教育的现状的。张文质先生作为一个专家,书中谈及《教育是慢的艺术》以专章内容讨论似乎只有区区40页,只占到全书的20%,可以说对此内容是点到即止。

作为一个平凡的教师,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想还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至少在教育时保留一份哲学的心态,保留一份童心吧!要想教育的节奏变慢,可能性不大。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5)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了,接受来自父母长辈、老师、社会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父母的教育。因为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最长,接受的教育也是最多的。如果父母有教育艺术,即使我们不能成才,也能成人,如果父母盲目的教育,情况就不同了。所以教育是一门艺术。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只有接受教育才能完善自己,了解进步的世界。从一个对世界懵懂无知的婴儿,逐渐成长懂礼仪,规则、秩序和知识的青少年。我们在接受教育后懂得了知识,凭借手中掌握的`知识去了解这个世界,而科学家们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研究不为认知的奥秘。研究,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这也归功于教育,所以我们要接受教育。

为什么说父母的教育最为重要?

出生起我们就一直待在父母身边,上学、毕业,期间都少不了父母的教育。有一个成语叫“言传身教”,父母平时不仅用言语教育我们,而且他们品质的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你是否成才成人,很大一部分在于父母的教育。也许你的父母并不会指导你如何学习,但他们一定要指导你如何有礼貌,遵守规则和秩序。他们要更注重你的品德培养,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当今社会,有一个现象尤为严重,那就是“高分低能”的孩子特别多。其主要原因便是父母的教育有缺失。一些父母会选择“陪读”,本义其实是好的,但选择错了方法。许多陪读的家长帮孩子叠被子,洗衣服,做饭等。导致这些孩子学习不错却没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也有许多家长没收孩子的手机,切断网络,其实这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有些孩子并不沉迷于网络,只是将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盲目的一刀切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

一些父母的教育思想过于迂腐,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品,必须服从管教,这样的想法是极其不好的。作为父母应该多去了解年轻人的世界,进行感情交流等,而不是做错了事不问缘由直接训斥或动用暴力。

综上所述,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锻炼孩子的能力,多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多给孩子一份信任。

所以所,家庭教育是一种艺术。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成才成人,至少对社会有贡献。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家庭教育艺术决定孩子的一生!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6)

我们知道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艺术教育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阅读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后,我感到其主要思想是主张依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倾向,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养成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养成和谐人格.将赫伯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尝试应用于我们目前的艺术教学,也就是张扬学生个性,发扬教学民主,降低艺术教学的难度等,这对我们艺术教师是个很好的启发。

书中提到艺术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气躁,不能做样子打快拳,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艺术教育教学的时间深深地感到: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有多种,而首先就是应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例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是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通过在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听磁带录音和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我还感到浓厚学生的艺术文化不仅落实在艺术课堂中,还应落实在中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立艺术教育评估体系与标准提到日程上来,艺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是检查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艺术教师是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单一备课、授课方式。其次,艺术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建立个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学生做事,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总之,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到浓厚学生艺术文化的实践研究不是短期的而应是个长期的过程,潜移默化地陶治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7)

已经连续好多年带毕业班了。每年到孩子们毕业上考场前,我都会送给他们一些礼物,或是文具袋,或是圆珠笔,或是一包湿巾…… 每每在大考的前几天让班长发放给同学们,祝福他们考试顺利,成绩优异。但我总隐隐的感觉,学生们并不太领情,因为我发现,不但主动向我表示感谢的同学很少,而且很不珍惜,放学后,有的孩子甚至把我送他们的礼物当作垃圾顺手扔在了地上。

按照道理,老师送礼物给同学,这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呵护,是一片爱心。同学应该很珍惜老师这份情义,可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我陷入了沉思。

我又想起发生在身边的许多情节:老师辛苦批阅的作文,同学一把抓过来塞进书箱;老师牺牲业余时间要给学生补课,同学却气哼哼的摔门而去;老师带病上课,同学却捂着嘴巴远远的躲开怕被传染;老师主动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为同学讲解高难度的数学题,同学却画一张遗像贴在黑板上,希望老师不要来……

于是我开始反思并寻求办法:可能是我送礼物的方式错了。不应该这么随便的让班长像发作业本一样,分发给孩子们,应该讲究一个方式方法。

于是,今年,我要变换一种方式来做这项工作。

挑选、准备礼物。我观察了好久,也了解了很久。发现很多同学手腕上喜欢戴一种丝带编织的类似手链的饰物,或红或蓝,很是漂亮。于是我决定就送孩子们这种手链,我要送中国红,象征吉祥,祝愿同学们顺利通过中考。

于是,我买下四十根大红色丝织手链。

我又去文具店买了四十张精美的贺卡,根据同学不同的特点,用心在每张贺卡上写下我的祝福。

精择时间,送上祝福。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们一直很重视。总是设计一些活动,为同学们的中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点。

我决定在最后一节课最后一个环节,为同学送手链,献贺卡,说祝语。

最后一节课终于到了。第一个环节是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很丰富,从初一入学军训立志,香山踏秋,到初二的鸟巢情结,健康骑行,再到初三郊外拓展,百日誓师,梳理和展示的是同学们三年来走过的精彩历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感人肺腑的解说词,彰显着这个班集体巨大的活力和美丽的风采,很多同学激动异常。

第二个环节,班长组织同学们互写同学录,互赠祝辞。

最后一项是班主任老师为每个同学送上礼物。

班长打开音响的按钮,《隐形的翅膀》那优美的旋律便弥漫在整个教室。我一个一个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来,一个一个的和他们拥抱,亲自为他们戴上红色的手链,真诚的送上贺卡,并献上一句我最诚挚的祝福。同学们都特别感动,整个教室的气氛非常和谐、温暖。好多女生眼含热泪紧紧的抱着我,不愿分开。……

后来我注意到,没有一个同学丢到手链和贺卡。大考那两天,所有的同学的手腕上都戴着我送他们的大红手链,远远地看到我,还高高的举起手,示意给我看。有的同学直到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戴在手腕上。有一个平时很调皮很大大咧咧的学生家长偷偷告诉我说:我家孩子特别珍惜您送的手链,睡觉的时候挂在床头,洗澡的时候都不舍得摘下来,总不厌其烦的和我们讲您送她手链时拥抱她的情形。

这一次的爱心付出,我成功了。

我深道,这最后一节课在四十个孩子的心中,将永远被定格成美丽的风景。这就是爱的艺术,这就是爱的艺术的魅力。

这件事情给我深刻的警示:教师需要以爱育爱,让爱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传递和光大。但很多教师出于爱的教育行为并不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结果轻一点是教师的努力看不到效果,学生根本不接纳;重一点是师生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对艰辛的付出没有好的结果,很多老师感到委屈,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正是由于缺乏尊重、理解的基础,学生产生了抵触和逆反心理,才不接纳。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才能和施爱的.人形成共识,才能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付出的爱不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能震撼人的情感,就不是有意义的爱。真正有意义的爱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交融。教师作为沟通的主导,不仅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即艺术的表达爱的形式。而这种艺术来自教师的智慧,学识和修养。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8)

读了《现代课堂教育艺术》,获益匪浅,使我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

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4、利用游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动员和激励学生参与,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自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

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更多彩、更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改,营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切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9)

在这次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借助这个专业必修课的网络平台,我想谈谈本人对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艺术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功能。既然如此,便有一个形式和方法问题。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便须培养一个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便须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发展。因此,孩子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目前,课余时间,学习艺术的孩子很多,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认,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家长们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们感情,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学习艺术的孩子,将来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学生画出一幅画,弹出一首曲子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来学习艺术的孩子,每学期流动性较大,如果加强社团活动,有些因课业负担和时间缘故不能继续学习的孩子,可以定期参加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艺术社团活动,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0)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头等任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班级管理中的几条几何原则。

一、“正方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方正正”这个词包含公正无私的涵义。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简单说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级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级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还不够,班主任还必须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个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条线出现一丝一毫的倾斜,就不再成为正方形。班级管理也一样,班主任必须一碗水端平,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制度作用,避免其沦为一纸空文。

所以,班级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则,便是以制度为管理依据,依制度行事,不变形、不扭曲,如此才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二、“圆形”原则

几何学中的“圆”,是指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常与棱角分明的“方”相对,因而常常被赋予柔性、讲究技巧、避免损害性摩擦等文化意义。而班级管理中的“圆形”原则正是借用了这层文化意义,即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在遵循班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尽量采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将可能出现的伤害或对班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圆形”原则提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刚柔相济。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就毫无作用。如,当学生逆反情绪严重时,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助其释放不良情绪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让其冷静下来,再委婉地进行点拨。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费力不讨好。达不到效果不说,严重时还会两败俱伤。教育本身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见解或主张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班主任却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如果强行采取高压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以柔克刚”却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立体”原则

几何学中的“立体”是一个与“平面”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通过视觉可见物体或图形有多个层次。班级管理中的“立体”原则,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班级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一个个立体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情感丰富而复杂。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立体的方式进行。

班级如同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复杂性对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们常常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其实这五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的不同侧面,分割开来各自为战,必将破坏教育的完整性,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各种教育因素融合渗透进日常教育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塑造立体的、完善的个体。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的几何原则,简单说就是在依法治班时要“方”,在处理具体个案、解决棘手问题时要“圆”,在实施教育、制定教育计划、策划教育活动时要“立体”。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1)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理解学习本质,探索教育改革

在阅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学习本质和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我有关学习与教学的理论框架,还启发了我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首先,书中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作者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更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这种观点使我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学习结果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观点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习惯。

此外,书中还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提出了多种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这些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最后,书中还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教育改革需要关注教育的公平性、有效性、创新性等方面。这种观点使我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提供了我对学习本质和教学策略的深入理解,并启发了我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2)

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教育理论:研究与设计》的书,该书深入探讨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与设计。这本书的主题是教育理论,它强调了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理论如何影响教育政策和实践。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研究与设计》的作者是两位在教育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了教育理论,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强调了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理论如何影响教育政策和实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意识到,教育理论不仅仅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的工具,它还可以用来预测和干预教育过程。此外,我还发现,教育理论的研究与设计是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

书中提到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作者强调了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理论如何影响教育政策和实践。此外,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这些观点让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的一些具体例子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作者提到了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证明了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此外,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这些应用让我看到了教育理论的实际价值。

总的来说,《教育理论:研究与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让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3)

近日,我阅读了《教育的艺术》这本书,深感启发。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潜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他们的个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更有动力去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许多学生面临着压力和焦虑,这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关键的竞争力。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尝试和冒险,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总的来说,《教育的艺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和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情感健康和创造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4)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深度学习的挑战与机遇

一、背景介绍

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现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挖掘深度学习的潜在机遇。

二、理论分析

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学生中心、经验学习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学生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经验学习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应用。问题解决则倡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知识。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个人观点

我认为,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首先,深度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其次,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最后,深度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深度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一些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其次,一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探究欲望。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深度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

四、案例分享

以下是一个深度学习的案例:在一门数学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需要通过调查、分析、计算等步骤来设计一个最佳的房屋布局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需要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深度教学能力。最后,我认为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5)

题目:《理解与实践:当代教育理论读后感》

作者:张华

我刚刚读完《理解与实践:当代教育理论读后感》这篇文章,作者是张华。在文章中,作者对当代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分享了对教育理论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首先对当代教育理论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其三大特征:一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二是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学技能和自我认知;三是重视教育实践,包括学校、课堂和社区。作者认为,这三个特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包括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教师的学习共同体,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合作和共享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在文章中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教育理论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南。他强调了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包括如何通过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当代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教育理论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南。我将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用这些理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实现。

    214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