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情况
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情况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残疾儿童教育是特殊教育,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情况2024(最新),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情况2024(最新)
数据显示,北京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实现“零拒绝,全覆盖”。同时,北京率先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北京联合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面向残疾人招生的硕士点,填补了我国残疾人研究生层次教育空白。
与此同时,北京率先建立并不断完善四级特教教研格局,深入推进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场景的应用,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针对北京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建议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要加快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别要在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上探索北京经验。同时全面深化融合发展,要加强普特融合,职特融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数字化赋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还要健全完善保障机制,要落实特教特办,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专业支持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因材施教、协同多方力量构建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北京特殊教育领域师资培养情况如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介绍,目前北京已建立了五支和特殊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第一支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多是综合型、复合型教师,既懂教育教学,也懂康复方面的知识。”第二支队伍是各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会按片区到普通学校去,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残疾儿童教育过度依赖
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对孩子有了“过度帮助”和“过度保护”,那么孩子就必然会对家长产生“过度依赖”。“过度依赖”的孩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日常生活中想做什么事或遇到什么困难时,不是自己想办法,或自己主动去做,而是第一时间喊妈妈,或者是哭闹,以期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帮助。当有人跟他说话时,他也不主动应答,而是将目光移向妈妈,用这个举动告诉你,跟你说话那是他妈妈的事。“过度依赖”在隔辈人照管的孩子中更为常见,这类孩子创造力较差,很难应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参与权全部交给了日常照顾他们的家长,不去想,也不去做。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性格,不能培养出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一生。
残疾儿童教育过度医疗
目前残疾儿童康复中还有一个应该引起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就是“过度医疗”。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唐氏综合征、脑瘫和自闭症这些发育性障碍问题的复杂性,认为只要好好治疗,孩子的“疾病”都可以治愈,所以将康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医院和医生身上。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技能的掌握都有关键期,应该在关键期内抓紧一切时间治疗,这样才不会让孩子错过最佳的康复期。
残疾儿童教育渐进训练促养成
残障孩子的记忆特点决定了在对他们进行行为训练时,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为了让残障孩子理解训练内容,完成训练任务,取得训练效果,就要注意训练的难度及训练的强度。训练的内容应该能被他们理解掌握,坡度要小,不要为他们设置太大的障碍,这样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帮助,尽量避免在他们训练出现困难之后再帮助他们,因为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失败或挫折的冲击。而且训练时,要放慢速度。大部分残障孩子抽象概括能力差,表象基础不坚实,接受能力低,学习速度是很慢的,尤其是要达到真正的理解,融会贯通,更需要慢速度。
残疾儿童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实践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不是自发的,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示范作用和艰苦细致的教育。良好的习惯能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利用,促进他们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如若想要孩子自理自立于社会,就必须加强培养残障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其在良好的习惯中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的能力,顺利适应社会生活,成为有一定能力的劳动者,在社会中体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