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青年大学习第31期”答案
“青年大学习第31期”中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将支教精神散播出去,让人感动。2022最新“青年大学习第31期”答案也出炉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最新“青年大学习第31期”答案,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2022最新“青年大学习第31期”答案
知识卡片
1,ABCD
课后习题
1,A
2,C
3,C
4,ABCD
5,ABCD
6,ABC
2022最新“青年大学习第31期”作文
新时代少年,生活在新时代社会,游走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潜行于知识的海洋之中;贯通于每次小小的历练。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充满了光明的时代,新时代少年,是这片邃蓝天空大幕下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新时代少年,不畏于失败,敢于拼搏向前。望着眼前的失败,却也敢向失败挑战,成为自己的主人。
望着失败的试卷,回想自己的过失,心中仍有太多的不甘。想到自己的努力,却不能有回报的蜜果,被冰霜袭心的少年真有些伤心。但风暴过后,他看到更多的仍是彩虹,那条指引他走向成功的彩虹。他看到,成功,在另一个地方召唤着自己。他立刻,就会有了拼搏向前的决心与希望。
新时代少年,热爱历史,珍爱生活,充实人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那厮杀不停的古战场,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对于战争所带来的迫害,发出了最深的叹息;在那风雨摇曳的夜晚,我们看到诗人陆游发出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国之感慨;在景色秀丽的清泉寺,游一程山水,使我们真切的体会到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人生情绪。
“青年大学习第31期”本禹志愿服务队事迹
徐本禹,中共党员,1982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母亲在家务农。1999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他端过盘子,扛过书架,做过家教,也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一直告诉自己,别人给我一口饭,我一定要还别人一碗肉!”大学四年,徐本禹用自己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
放弃公费读研赴贵州支教
做家教时偶然看到一篇对贵州“岩洞小学”的报道,这改变了徐本禹的人生轨迹。大三暑假,他和4名志愿者来到当时没有通水、没有通电、没有通路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支教,原计划两周的支教最后变成了两个月。返回母校后,他却常常接到来自为民小学的信,孩子们的惦念让徐本禹“感到了一种被需要”。
2003年7月,徐本禹高分考上母校公费研究生,但他一直牵挂着贵州的孩子们。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重返贵州支教。华中农业大学对他的这一决定非常支持,破例为他保留了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
重返贵州后,徐本禹先到为民小学支教一年,接着又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一年。
大山深处孤身支教
2002年暑假在狗吊岩支教时经历的艰苦,曾让徐本禹觉得“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困难能压倒自己了”。然而正式支教后,所遇到的困苦还是超过了他的想象。
狗吊岩是一个几乎封闭的“孤岛”。这里不通公路、没有电,更别说电话,寄一封信要跑18公里崎岖的山路。
尽管自己也是苦孩子出身,但是这里的苦还是有些难以承受:粗糙的玉米渣和酸菜汤是一天的主食,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不时还有苍蝇掉进碗里;晚上睡觉时不时有跳蚤和臭虫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是疙瘩,无法入睡。
孤独是支教生活最大的敌人。有时,徐本禹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枕巾都被泪水打湿了。有一次因为实在“太孤独”,徐本禹提前一周跑回了武汉。但他并没有半途而废,“既然做了这个选择,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做一个逃兵。”
慢慢的,徐本禹找到了排解孤寂的方式,比如写信、写日记、去学生家家访。“和学生在一起就会很开心,去家访他们还会给我拿很多好吃的。”徐本禹笑道,“当你的心融入当地,孤独寂寞就会少一些。”
在贵州支教期间,徐本禹在漏风的教室里给学生上课。
在狗吊岩,徐本禹一周要上六天课,一天上课时间达到了8小时。徐本禹负责五年级一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由于信息闭塞,学生不了解外面的任何东西,一篇200多字的文章出现20几个错别字是很正常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所岩洞中的小学因为徐本禹的坚持,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来上学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原来只有140人,现在超过了250人。最重要的变化是唤起了村民对知识的重视。”为民小学的创办者吴道江如是说。
支教事迹感动中国
2004年7月,讲述徐本禹贵州山区支教的帖子《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出现在网络上,顿时引起社会、媒体强烈关注。这一年,徐本禹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典型,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词说,“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2005年9月,徐本禹结束贵州支教,返回华中农业大学继续研究生的学业。工作后,徐本禹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鼓励青年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
徐本禹的事迹引发全国关注,很多人也把目光聚焦到了贫困学生和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上,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当地学校的教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本禹带动了一批批青年学子投身支教事业。
本禹志愿服务队
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成立。十多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超过45000名,公益项目涵盖支教、扶贫、环保、关爱特殊群体……志愿服务遍及鄂、黔、滇、闽、冀五省。一届又一届成员接过徐本禹传递的爱心接力棒,将青春挥洒在大山里,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插上希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