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天宫课堂第三课做了哪些实验

艺洁分享

天宫课堂”将再次开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天宫课堂第三课做了哪些实验,欢迎阅读!

天宫课堂第三课做了哪些实验

641.jpg

我们为什么要把实验室搬到太空太空有着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等许多不同于地面的特殊环境条件,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微重力环境。在地面上创造的微重力实验环境,每次只能持续几秒,而空间站长期太空飞行所提供的近乎无限时的微重力科研条件,可以得出在地面上得不到的实验结果。

所有梦想的萌发,都可能来自生命体验中一次微小的触动。“天宫课堂”给许多青少年带来了这样的感受。这堂跨越浩瀚宇宙的太空科普课,已经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来自神舟十三号的“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用一系列有趣的太空小实验牵引着无数青少年的目光,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天宫课堂”是科学教育的生动实践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对科学的兴趣,对后续学习以及是否从事科学领域工作有重要作用。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当我们为“天宫课堂”的精彩连连点赞时,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思考得更深远:堪称科普示范课的“天宫课堂”,其精神内核是什么?能给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带来哪些灵感?

如果我们想让更多的青少年拥有创新能力、科学梦想,科普和科学教育一定要“下沉”。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让科学走下“神坛”,揭开神秘的面纱;另一方面要善用互联网等工具,打破时空距离,让优质科教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天宫课堂”是科普“下沉”的生动实践,在以上两个方面有着很强的示范意义。“冰墩墩被抛出,沿着原有方向匀速前进”“水在表面张力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3位航天员动手操作太空抛物、液桥演示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原理的思考。特别是“冰墩墩”的出现,放大了科学实验的趣味性,瞬间拉近了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而借助中国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等技术力量的加持,高大上的“天宫课堂”得以跨越星辰大海,飞进每间教室、每个家庭,与地处天南地北的青少年亲切互动。

科学是“玩”出来的,不可能靠“刷题”刷出来。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国家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整体质量等因素环环相扣。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青少年所接受的科普教育还比较有限,科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一直存在。不少学校看重对个别优秀学生的培养,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再加上受应试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往往缺少对科研方法的了解。如此下来,被置于“神坛”的科学总披着面纱,高高在上。牛顿定律不只是几组公式,万有引力不只是书上的名词。青少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或亲切可感的场景中,观察与思考有趣的现象,并通过动手操作一窥其中的奥妙。如此,科学才能走进青少年的内心,这也正是“天宫课堂”坚持的基本原则。

脚踏实地不断尝试,在失败中探索前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很多科学家传奇故事中最动人的地方。一个人可以不做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科学精神。面对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才会更好地怀有创造精神去完成各类工作。这也是科普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普适价值。“享受”科学探索中的失败,是科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也是摘掉科学高冷标签的好办法。在“天宫课堂”的太空浮力实验环节,王亚平就遇到了“难题”,并向地面课堂的学生们“求助”。这个互动探究、共同进步的设计格外珍贵,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应成为科普和科学教育中的基本要素。

“天宫课堂”利用科技的力量,让科普“下沉”的做法值得长期坚持。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特别是科学教育的硬件资源、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就拿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分布来说,还多集中在省会城市。三、四线城市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尚显不足。因此,在推动科普资源均衡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建立覆盖中小学的教育平台,让不同区域都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提升硬件支撑的同时,探索教育人才援助计划,鼓励科学家、科普工作者进校园,并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对于科普教育基地比较缺乏的地区,相关部门要利用好科普大篷车等重要活动载体,帮助青少年在家门口感受科技的魅力。

共赴星辰大海不是神话,无论是身处繁华喧闹的都市,还是偏远寂静的乡村,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权利,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把科普做得更接地气,把科学教育做得更加扎实,青少年奔跑的步伐才会更加有力。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160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