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疫情防控措施
贵州医科大学由我国早期著名热带病学家、医学教育家、时任国立贵阳医学院院长、后调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李宗恩教授所创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疫情防控措施_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疫情防控最新安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疫情防控措施
一、门诊管理
1.我院对除急诊、发热门诊以外的所有门诊实行全号源分时段预约挂号就诊。
您可以通过关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电话0851-86772025,0851-86771629及贵州12320预约平台等途径进行预约。并严格按照就诊时间提前半小时到医院候诊。
2.严格实名制就诊:就诊时凭本人身份证、社保卡挂号就诊,14岁以下无身份证儿童,必须提供监护人身份证原件。
3.患者需全程佩戴口罩并配合门诊做好体温检测、流行病史询问、“贵州健康码”扫码工作。无手机老人或小孩请主动配合登记个人信息。若患者为老人、小孩或行动不便者可限一位家属陪同就诊,其他就诊人员自行就诊。
4.患者在候诊区内请自觉保持人与人的距离相隔1米以上。听从诊区医务人员导诊和就诊安排。陪同家属不能进入诊室,确保诊室“一室一医一患”。
5.疫情防控期间取消加号,未能成功挂号的患者,请按预约挂号流程预约就诊。
6.如果您有发热(体温大于37.3℃),请直接到发热门诊就诊。
7.需要做核酸检测的人员,无需进入门诊,直接到核酸采集点办理缴费取样和打印结果(核酸采集点在住院部大门口停车场右侧)
二、住院管理
住院患者须如实、详细向医生报告旅居史、接触史及发热等流感样症状情况,若未如实填写或隐瞒流行病学史,将按国家相关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患者请完成隔离要求后再办理住院手续。
三、陪护管理
1.我院所有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坚持非必要不陪护原则。
因病情需要处开具陪护证,可有1名家属或陪护人员陪护,家属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和健康绿码,完成流行病学史评估及疫苗接种情况记录,经医务人员核查后进入病房。
2.患者住院期间陪护人员须固定不能更换。
如遇不可抗拒因素,需由医护人员充分评估批准后方可更换。
3.陪护人员须正确佩戴外科口罩,加强手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并配合工作人员做好病室内通风。在病房内要自觉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不聚集,不聊天。
4.陪护人员须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日监测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如遇发热等不适,须遵循医护人员要求到指定区域就诊。
5.坚持陪护人员非必要不离开病房的原则。
陪护人员在陪伴期间出入病区仅限于陪同患者外出检查时,出入病区时要严格做好登记。如因特殊原因确需离开病房到院外其他区域,须经病房医护团队批准,返院时须重新检测核酸。
四、探视管理
坚持非必要不探视原则,鼓励电话、视频通话等形式的探视。
随着全国及我省疫情趋势的变化及防控措施的调整,我院将对以上要求做出动态调整。
衷心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祝您身体健康,早日康复!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绍
截至2019年底,医院有开放床位2748张,临床科室55个、病区86个,医技科室19个,职能部门20个,临床教研室23个,临床医学博士授予点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GCP)专业25个(28个方向)、国家级基地15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国家级示范高级卒中中心1个、国家级胸痛中心1个、国家级心衰中心1个、国家级房颤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1个、院士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室9个,也是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干细胞研究机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0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个、贵州省一流平台建设项目1个、贵州省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医疗质控中心20个、省级医疗中心16个、贵州省医学研究机构3个、省级人才培训基地15个、省级创新团队10个。
医院有职工450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900余人,高级技术职称近900人,硕士、博士1400余人,硕博导师400余人。有诺贝尔奖客座教授1人、合作院士9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中华医学会终身成就奖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2人,省核心专家5人、省管专家17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15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4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6人、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2人。在中华医学会的学术任职有全国副主委2人、全国常务委员6人、全国委员35人,在中国医师协会的学术任职有全国主委1人、全国委员1人,在贵州省51个医学会专科分会中,贵医附院任职的主任委员有38个。
医院还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和贵州省唯一的伽玛刀治疗中心、PET/CT、杂交手术室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设立于贵医附院,负责调度全省医疗急救资源,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
在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中,贵医附院连续四年(2014/2015/2016/2017)入选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是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医疗机构。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西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贵医附院连续五年(2014/2015/2016/2017/2018)排位全省第一,进入西南排名前五的学科数量也是全省最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医院科技综合实力连续三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排名全省第一,进入全国100强的学科数量也是全省最多。
经过近八十年的发展,贵医附院已成为贵州省综合实力最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贵州省医疗服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贵医人正满怀信心地向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研究型优质医院的目标阔步前进!
学生假期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
还需要戴口罩吗?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戴口罩?
戴口罩可以阻挡空气和飞沫中的细菌、病毒,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判断是否戴口罩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标准:
1.所处地区的风险等级,如中、高风险地区要戴口罩;
2.看所处的环境,如果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或者长时间停留在公共区域,则应佩戴口罩;
3.某些服务行业和特殊职业,如公共交通工具的司机和乘务员,餐厅、超市、商场服务人员以及幼儿园教师、医生、养老院服务人员等,需要佩戴口罩;
4.出现咳嗽、咽痛、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时,要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5.一些场所有特殊规定的,要遵从管理方要求佩戴口罩。
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口罩应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建议平时随身携带备用口罩,在需要的情况下适时佩戴。
(二)佩戴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均应做好手卫生。
2.区分口罩正反面,不能两面戴。
3.不与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
4.捏紧鼻夹,使口罩与脸颊贴合,避免漏气。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不应佩戴口罩。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清洗或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后使用。
(三)口罩应如何保存和清洁?
1.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悬挂于清洁、干燥的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2.备用口罩建议存放在原包装袋内,如非独立包装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食品袋中,并确保其不变形。
3.口罩出现变湿、脏污或变形等情况后需及时更换。健康人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四)普通公众如何选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疫情、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公众应根据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不过分追求高防护级别。
1.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2.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应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佩戴。
3.有咳嗽或打喷嚏等症状者。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为什么洗手?
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呼吸道传染病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也会经手接触传播,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病毒、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病毒、细菌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进入人体。
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个人手部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一)怎样正确洗手?
洗手是减少手部细菌、病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正确洗手是关键。
1.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2.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3.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
第一步,洗手掌。手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揉。第二步,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揉。第三步,洗指缝。手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搓揉。第四步,洗指背。一手弯曲呈空拳,把手指关节放在另一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第六步,洗指尖。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第七步,洗手腕。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腕部,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4.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双手。
5.捧起一些水,冲淋水龙头后,再关闭水龙头(如果是感应式水龙头不用做此步骤)。
6.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二)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为了避免疾病经手传播,应注意正确洗手,洗手频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外出归来,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过泪眼、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前,用餐前,上厕所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钱币、快递等物品),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处理婴儿粪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
(三)外出不方便洗手时该怎么办?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可选用含75%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将消毒剂涂抹双手,持续揉搓15秒。
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使用时用量要足够,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处充分湿润,两手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要等消毒液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
对公众而言,不建议以免洗的手部消毒液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手段,只是在户外等没有条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时候使用。
三、为什么要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人员多,流动量大,感染风险未知,且人与人之间难以保持1米距离,一旦有病毒感染者,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病毒传播的风险更大。
四、室内为什么要经常开窗通风?
室内环境密闭,容易造成病菌滋生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疾病的风险。
勤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
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的作用。每天早、中、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短于15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五、在公共场所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公共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密集,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活动,如必须去,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事项?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准备好口罩、消毒湿纸巾或便携式免洗手消毒液等物品。
2.全程佩戴口罩,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
3.在车站、机场、码头等要主动配合监测体温、查验健康码,尽量减少滞留时间。
4.乘车期间,保持手卫生,尽量少碰触扶手等物体,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
5.尽量使用扫码支付等非接触支付方式付费。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结束后,正确洗手,确保手部卫生。
(二)前往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有哪些注意事项?
1.遵守场所管理规定,进入场所时按要求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等。
2.列好购物清单,尽可能减少购物逗留的时间。
3.购物、结账时尽可能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优先选择非接触扫码方式付费。
4.乘坐电梯时,优先使用扶梯,如果必须乘坐厢式电梯,应佩戴口罩。
5.回家后立即洗手,做好手卫生。
(三)到餐厅就餐有哪些注意事项?
1.选择间距较大,通风良好的位置落座,尽量减少多人聚餐。
2.尽可能错峰用餐,避免人员拥挤。
3.用餐前应规范清洁双手。
4.2人以上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或实行分餐制。
5.尽量通过线上或扫码等非接触方式进行点餐和付费。
(四)前往室内娱乐场所应注意什么?
室内娱乐场所主要包括电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歌舞厅、酒吧、健身房、游泳馆等,不仅人员聚集性强,流动性大,而且空间相对密闭,通风不良,公众前往这类场所应特别注意做好防护。
1.配合场所实行的限流限量、预约消费、错峰入场等措施。
2.遵守场所管理规定,进入场所时按要求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进行实名登记等。
3.有序入场和退场,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拥挤。
4.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保持手卫生。
(五)工作场所如何做好防护?
1.遵守单位防疫措施和规定。
2.配合做好体温检测。
3.不要带病上班,出现发热等身体不适要及时向单位报告,并立即到医院就诊。
4.在工作场所中,应做到戴口罩、勤洗手、1米社交距离、开窗通风、少聚集。
5.乘坐电梯时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按钮。
(六)去医院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就诊者应提前了解就诊疗程,缩短在医院逗留的时间。
2.全程佩戴口罩,主动配合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进行实名登记等。
3.勤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保持手卫生,不触摸眼、口、鼻。
学生上学应遵守哪些防护要求?
1.学生应遵守所在学校的防疫措施和规定。
2.按照学校要求每日监测体温并上报。
3.随身携带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无需佩戴口罩。
4.在校期间不串门、不串班、不打闹、少聚集。
5.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使用体育器材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均要正确洗手。
6.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扎堆就餐,减少交谈。
7.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采取步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校车时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合理距离,途中尽量不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到校后或回家后,要及时洗手。
8.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向学校如实报告,并立即到医院就诊,严禁带病上课。
为什么要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消化道致病微生物可通过唾液污染筷子、勺子,进而污染食物,传染给其他就餐者。
1.提倡多人就餐时采用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个人使用过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减少交叉感染。
2.使用公筷公勺,剩余的饭菜可以放心打包或分装,减少食物浪费。
3.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是最简单有效的卫生防病习惯,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家庭中如何实施
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
1.固定餐具:家庭成员固定餐具,即每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从外形、颜色上加以区别。
2.践行分餐: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筷公勺来夹食物,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
3.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要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避免用嘴尝试孩子食物、与孩子共用餐具等。
4.家长示范: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要为孩子做榜样,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并坚持下去。
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一)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二)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四)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七)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八)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九)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十)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十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十三)加快新冠疫情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十四)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十五)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十六)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十七)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十八)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十九)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二十)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