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疫情防控措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疫情防控措施_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疫情防控最新安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疫情防控措施
从严从紧落实返京返校相关疫情防控工作
一、从严从细加强人员管理和健康观测
1.在京师生坚持非必须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目前在京师生应最大限度减少出京活动,近期不出京旅游,不前往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地级及以上城市,下同)。确需前往的,由所在单位严格审批管理,落实“谁申请、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返京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2.在非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教职员工,遵守属地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应在8月15日之前返京,返校前须确认旅居地未被动态调整为中高风险区所在市,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3.在非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学生,坚持非必须不出境,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做好个人防护,严格遵守属地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非必要不返京、不返校,等待学校进一步开学通知。
4.已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出京人员,严格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政策执行。按照北京市相关政策,“纳入当地管控的,在解除管控后持登机登车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返京”,返京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后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未纳入管控的,在当地进行14 天健康监测后,持登机登车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返京”,返京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后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5.在中高风险地区滞留人员应主动向所在单位报备,所在单位应进行“一对一”联系,加强对中高风险滞留师生的关心关爱。从中高风险地区返京人员,务必在返京前将相关行程轨迹向所在单位上报,抵京后需向所在社区报告,严格遵守社区疫情防控相关要求,自返京之日起健康监测14天后,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二、进一步严格校园管理
1.全面细致落实校园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控无关人员、车辆进校。校外人员因公确需入校的,严格落实预约审批、身份核验、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制度。
2.师生入校须主动出示健康宝绿码。所有留校人员在校园活动期间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佩戴口罩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各单位应动态掌握本单位涉及留校人员情况及日常行程轨迹。
3.各单位自本日起,不得组织师生集体出行、实践调研等各类聚集性活动。严格控制校园内各类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举行。所有活动组织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性聚集性风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校简介
首经贸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留学生和非全日制教育为主。
6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并拥有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共设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务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域)。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6408人,其中本科生10611人,硕士研究生3665人,博士研究生54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383人,成人教育学生1209人。本科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起始年薪、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发展空间等指标评分都远高于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1580人,专职教师1003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9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433人。博士生导师142人,硕士生导师579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评国家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高创计划”等人才计划。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OTA),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自治组织。
学校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应用经济学下属二级学科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资产评估、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传播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安全工程、行政管理、税收学、广告学等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专业”。
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会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走进管理的世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财政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获评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成为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高校。
学生假期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1.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游客或学生,抵返抚远市后要主动向目的地相关部门或社区报告,按照当地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及健康管理。
2.提醒公众尽量减少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如需前往住宿、购物、美容美发、沐浴、娱乐等密闭性公共场所,在公共空间非必要不摘掉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好手卫生。
3.家庭要储备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用品等防护用品,居家环境要常通风、定期消毒,接收境外快递、信函等可用酒精擦拭处理,并注意洗手。
4.节日备餐时尽量在商场或超市选购新鲜食物,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死因不明的畜禽、冷冻食品、水产品。保证食品原料的卫生安全,食物应烧熟煮透后再食用,尽量不要生食肉类、海(水)产品。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加工,生熟用品用具分开使用。
5.外出旅行要备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免洗消毒液
6.洗手液等。出行前要做好自我和同行人员健康状况评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保持手卫生。在旅行过程中,如进入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场所,需佩戴口罩并保持与人距离。旅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不适,有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7.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8.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
9.进入办公楼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楼工作,并到卫生间洗手。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工作,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10.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餐厅每日消毒1次,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
11.建议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时间过长时,开窗通风1次。
12.洗手后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首先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避免多人聚会。
13.每日须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部位进行消毒,尽量使用喷雾消毒。每个区域使用的保洁用具要分开,避免混用。
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一)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二)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四)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七)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八)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九)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十)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十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十三)加快新冠疫情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十四)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十五)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十六)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十七)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十八)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十九)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二十)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