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教育>

国际物理奥赛金牌是如何炼成的?人大附中学子总分第一、理论成绩第一

腾宇分享

  当站上国际领奖台,听到广播念出“CHINA”的时候,原以为自己会很镇定的孙向恺,抑制不住心潮澎湃。台下的观众不太会念孙向恺的名字,但是都整齐地喊着“CHINA”。那个场景,让孙向恺真切感受到了“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当地时间2019年7月13日晚,从以色列特拉维夫传来喜讯:在第50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中,人大附中学生孙向恺以总分第一名、理论成绩第一名的优异表现勇夺金牌。

  今年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分理论和实验考试两部分。试题新颖、难度在历届IPHO中被师生一致评价为是最难的一届,在5个小时的理论考试和5个小时的实验测试中,孙向恺克服困难,沉稳发挥,在来自全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领先第二名3分的较大优势(满分50分)夺得总成绩第一名。

  因为热爱,所以投入

  “今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目是比较难的,你在做题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孙向恺载誉回京后,人大附中学科竞赛负责人、物理竞赛教练胡继超关心地问到。“还好,没有特别难。”孙向恺诚实地说。

  物理被不少学子戏称为“难神”,而在孙向恺的印象中,自己的物理学习一直都还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波折。孙向恺把这归结于自己对物理发自内心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在学物理的过程中,所有的攻坚克难都化为了学习的乐趣。

  孙向恺与物理结缘于6年级学校开的一门“生活中的物理”课程。作为人大附中2012级早培班学生,6年级在学校的课程超市中,选修了一门“生活中的物理学”,这门课属于早培特色研修课程,每周一次,每次三节课。以前孙向恺读过一些科普读物,在“生活中的物理”这门课上,马晓娟老师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神奇的生活现象,比如海市蜃楼。这引领孙向恺见识了通向世界本质的途径。

  在孙向恺看来,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好物理,需要理解物理的情形和概念、了解物理模型是什么。“学物理让我的思考更理性、严谨,形成了研究型思维,让我能从现象入手,探究背后的原理。”孙向恺说。

  解放学生,解放教师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另一国际中学生物理顶级赛事——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IYPT)中,孙向恺的同班同学、人大附中学生张哲伦作为中国队队长也带领中国队蝉联金牌。张哲伦在今年的四月也代表中国获得第20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北京市近三年的七名入选物理国家队的队员全部来自人大附中。这也是人大附中近年来第四次获得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人大附中副校长、物理特级教师高江涛将这归功于学校“解放学生,解放教师”的理念。

  “物理学科是人大附中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到解放,师生个性得到发展。让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科技类的兴趣发现。”高江涛说,首先是解放老师,让老师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吴月江老师原来在人大附中负责实验器材,他对实验课程设计很感兴趣,学校就请吴老师带竞赛班的实验课,成了学校非常厉害的实验教练。学生的实验,都是吴月江老师负责组织和训练。

  “我们有负责启蒙阶段的老师,也有负责不同阶段学生培养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每个阶段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高江涛说。

  “我对物理很感兴趣,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些有意思的老师。”孙向恺说。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就是其中一位。

  李永乐是孙向恺、张哲伦的物理老师和年级竞赛教练负责人。从初三开始,孙向恺、张哲伦跟着李永乐进行课内物理学习。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是李永乐的教学法则。李永乐觉得学校解放了老师,尊重老师的个性发展,鼓励老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钻研,同时,也促进老师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李永乐发现学生们经常能问出一些好问题。“如果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辩论。”李永乐说,在自己的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把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和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相长。为了给学生更高的挑战,李永乐也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李永乐还指导学生把在课堂的发现,变成科研成果,和学生一起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李老师的竞赛课重视基础,会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讲解。课堂幽默风趣,除了物理题目以外,还会通过实例为我们构建物理图像,从而使我们对真正的物理本质有更加深入和可靠的理解。此外,李老师还经常讲一些物理故事和历史背景,和一些前沿科学的基本思想。正是有这些超出课本的内容做铺垫,真正提高了我们的学科素养,激发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孙向恺说。

  在人大附中,像李永乐老师一样,有一个教师团队在为学生们的发展尽心力尽力。从初三到高一,孙向恺一直和高年级学生一起听赵子龙老师的竞赛课。“赵子龙老师是一位亲和力很强,责任心爆棚的老师,利用午休、周末时间给大家补竞赛课。赵老师很注重课堂讨论,把重要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易错的题目举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路清晰,时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正是这样频繁的讨论让竞赛班中的每个同学得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扩展思路。此外,赵老师时常检查我们的看书做题进度,并且和每个同学交流,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并且他还非常关注我们的心理状况,定期给我们加油鼓气,添加动力。”孙向恺说。

  还有陈曦老师、蔡拓程老师、陈晓辉老师……每位老师都为学生倾注了心血。

  高二暑假开始,孙向恺和张哲伦开始跟着胡继超老师备战复赛和全国决赛,胡继超老师非常有经验,讲解问题总能直达问题本质,强调概念清晰,更强调团队精神,提议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孙向恺对物理有了更好的整体把握。

  团队协作,精神传承

  “不管谁得金牌,都是团队的光荣。”得到金牌后,孙向恺说,荣誉是属于团队的。这次中国代表队的5名队员均获金牌,荣获团体成绩第一。孙向恺则是总分第一名、理论成绩第一名。

  对于自己的竞赛成绩,孙向恺也归功于团队协作。“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集训队,我们会相互讨论物理问题,这激发了我们去研究、去创造的特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用不同的思路看待问题。”孙向恺说。

  “孙向恺很谦虚,也很乐于分享。”胡继超回忆,在孙向恺高二升高三的时候,孙向恺会同高一的学弟学妹一起梳理知识点,作为高一级的学生,孙向恺的知识功底比学弟们深厚,但是他仍认真听学弟们的分享,并记下对自己的启发。

  孙向恺说,自己在低年级时,高年级的学长也是这样帮助自己的。学长对学弟学妹的指导,也是人大附中竞赛小组延续下来的传统。

  孙向恺至今还对高三参加复赛前的讨论分析记忆犹新,当时老师组织班上的同学整理物理竞赛考纲,按照知识点复习。当时从下午到晚上十多人围坐在一桌,分享各自的看法,将自己的错题讲给同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有同学利用自己的时间归类真题,为同学分析出题者意图。“在一个大班级里,囿于较少的名额,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竞赛,但是大家并没有有所保留;为了同学中有更多的出线者,大家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孙向恺说。

  除了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在竞赛小组中,老师们也和学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团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很多老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备课、授课。李永乐回忆,自己当时给竞赛班授课时,每周上三个半天,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孙向恺在国家队集训期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大学课程,晚上九点才能下课。为了让他们尽快理解大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胡继超带着竞赛教练陈曦老师和许多已经毕业、在高校就读的学长们在晚上十点后给孙向恺答疑、讨论,帮助他消化相关知识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会返回。“老师和学长们周周如此,让我们感到我们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后盾,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学长过去经验的传承,铺平了我们走向更高平台的道路。在选拔考试期间,胡老师每天关注我们的心态和健康,在我对自己的发挥不满意的时候,老师倾听了我的倾诉,并告诉我要放平心态,放松心情,不要施加太大压力;‘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听完一席话,我的紧张感消退了许多,这使我用更平和的心态,获得了更好的发挥。”孙向恺说。

  “每一届学生都得到老师和学长们的帮助,然后又继续帮助学弟学妹们。老师和学生成了一个团队。”胡继超说。

  全面发展,百花齐放

  “孙向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只是物理成绩好,其他每一门学科都很不错。最后一次高三模拟考也是在年级前十名。”孙向恺的班主任周萌说,“虽然孙向恺参加竞赛学习的任务很重,但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包括集体舞。作为理科生居多的班级,在全校的集体舞大赛中,我们还荣获了特等奖。”

  “我们人大附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孙向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全面发展、阳光向上。”人大附中早培班项目负责人蔡芳说。

  蔡芳介绍,孙向恺所在的高三24班,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班级入学之初有47名学生,有30名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其中6名学生高二时被北大清华英才班录取。“这是一个没有私心的班集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但是在一个班级中,又都是普通的一员。大家乐于分享、阳光开朗。”蔡芳说。

  虽然学生们一届届毕业,但是老师们仍然在学校守护着学生们成长。临别之际,孙向恺说,自己希望在物理方面继续深造。李永乐对孙向恺说:“杨振宁35岁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26岁提出相对论,牛顿23岁想到万有引力,理论创新的最佳时机是35岁之前。我们期待也能出现‘孙向恺定律’。”(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张春铭)

  附:

  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得主孙向恺的物理学习“秘籍”

  1、多读书,扩大知识面。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基本公式。多见一些不同的装置,不同的应用,去看一看课本上的公式是怎么应用到实际中的。这样可以对公式后面的物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2、做题不用很多,但是每一道题一定要精。因为高中课本上的公式不是很多,而考试的内容又局限在考纲范围内,所以生搬硬套公式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这对于理解物理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样一旦遇到新的模型了以后,就容易犯懵。所以需要明白每道题背后的物理图像到底是什么。这并不是做题多就可以明白的。

  3、在做了足够多的题以后,要做一个比较完整的总结。包括分析出题的知识点,如果是错题,还要分析自己的错误原因。在考试前就不用做太多的题目,只要把之前标记的题目都看一遍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

1.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手抄报

2.高中生个人学业规划范文

3.奥赛思维训练检测卷小学语文三年级

4.解读“高素质的现代人”3篇

5.鼓励人生的文章

    6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