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农村家长的学期“最后一课”
7月初的秦巴山区,开始进入漫长的雨季。7月11日清早,一场大雨降临四川广元市宝轮镇苟村,雨水来得急,很快在通村公路上汇成小溪。43岁的李安芳在安顿好家里的猪和鸡之后,挽起裤腿,顶着雨匆匆走出家门,赶着去离家十几公里外的范家小学“上课”。
李安芳家有四口人,丈夫和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贾宇今年7岁,在范家小学读一年级。这天正是小儿子的期末家长会,班主任在通知里说,要家长到学校上本学期“最后一课”。李安芳心里有些打鼓,她知道小儿子特别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如果真是被老师在众目睽睽下给自己“上课”,“脸上挂不住”。雨越下越大,李安芳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平日无数次往返的山路,这趟却显得格外漫长。
上午9点,李安芳掐着点赶到教室,里面已坐得满满当当。
“今天为什么要把大家请来上课?是希望你们明白家庭教育对娃娃的重要性。”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首先开腔,台下的家长敛气屏声,只剩下吊扇嗡嗡地转。“养娃就像栽树,家庭就像那栽树的‘窝子’,‘窝窝’要肥,树才长得壮。”张平原打的比方,让不少家长会心一笑。李安芳心里稍微舒缓下来,原来“上课”不是她想象中那样。同时,她也被张平原的“窝窝论”吸引了,她没想到一个小学校长竟能用老农民的腔调说话。
“我们的家庭要搞好,要让娃娃参与进来,不要认为他小、他不懂”“要让娃娃参加劳动,劳动创造人”“要让孩子学会过日子,会过日子比上大学更重要、更有意义”……
窗外的雨哗哗啦啦,不时电闪雷鸣,却丝毫没有影响教室里的家长们听课。张平原用带有泥土气息的话语讲述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让家长们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开怀大笑。
课堂上,不仅有理念层面的讲解,更有实操层面的指导。有的家长问:“怎么指导孩子劳动呢?孩子劳动包括哪些内容?”张平原和学校教师早就制作了孩子劳动教育清单:4到6岁的孩子要自己学会穿鞋、穿衣,会扫地、拖地、剥蒜、倒垃圾;7到9岁的孩子,要会使用简单的家用电器和农用工具,能手洗衣物、制作简单的餐食;10到12岁的孩子能掌管一部分家庭财务、能组织安排家庭活动、参与家庭决策。
李安芳最关心的是小儿子爱耍赖的毛病,“比如玩手机、买零食,家长只要不满足,他就哭闹不停。”张平原告诉她,不要无限度、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遇到耍赖,家长要镇定,“他要哭就让他哭嘛,能哭说明身体好,哭还有助于情绪宣泄,帮助‘排毒’呢!”
李安芳松了一口气,从始至终,老师都没有批评谁的孩子调皮、成绩差。
“接下来,娃娃们将和各位家长度过两个月的假期,希望大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用心的指导。”学校教师千叮咛万嘱咐。张平原说,在广元的大山中,还有许许多多像范家小学一样的“微型学校”,过去,这些学校一味模仿城镇学校,围着考试、成绩打转,收效甚微,师生流失严重。如今他们正在探索一条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办学之路,创办“小而美”的乡村学校,培养懂生活、会学习、热爱乡村的新一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