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教育>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文琼2分享

  高一是高中学习的重要转轨期。如果不能顺利转轨,即使你初中再优秀,高中学习也会非常困难,语文学科也是如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中语文学习课程与初中语文学习课程相比,主要的变化有:

  首先,从纵向的角度说。和初中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量加大,知识面加宽。它能使你眼界开阔,见闻丰富;但同时也会让你觉得任务繁重,非憋足劲来学不可。和初中相比,特点之二是知识程度加深,知识难度加大。例如,同样是记叙文写作,初中只是要求简单的记叙,而高中则要求复杂的记叙;同样是议论文写作,初中还只是处于入门阶段,初步懂得一些写法即可,而高中则对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阅读方面,如果说初中还只是要求懂得“是什么”的话,那么到了高中,还要求进一步懂得“为什么”。特点之三是思维水平由经验型逐渐向理论型发展。初中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属经验型,仍需要得到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到了高中,必须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均得到更多的发展,运用理论作为指导的抽象思维活动大大活跃起来。

  其次,从横向的角度说。和其它学科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强调长期的努力。有些学科的学习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但是语文不行。语文知识是海阔天空,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不能幻想通过短期突击来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它靠的是长期的努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以三节宋词来概括“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上的三种“境界”,从一种“境界”到高一种“境界”,属于一次质飞跃,而要完成这质的飞跃,就必须有量的积聚,而量的积聚必须假以时日,所以这三例读书“三境界”之说,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语文学习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积累。一是语言积累,包括词语、句子、语段等。二是诗文积累,要储蓄一定量的诗、词、文。三是生活积累,要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观察自然风光,体察世态人情,深入人们内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奥妙。四是思想积累,在了解社会,观察事物时,勤思,善思,会分析事物,从而能准确、深刻地认识事物。

  总之,高中语文学习和初中相比,主要的特点是:

  1、范围变广:初中语文学习课程容量较小,范围较窄。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实现“大”语文的拓展,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从文史哲到科技文化,包罗万象,囊括千古。特别强调思维品质的提高,进入思维的理论成熟型阶段。如初中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主要阅读各类实用文章和一般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到了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领域的拓宽,必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2、程度加深:初中语文课程程度较浅,高中语文课程则由浅入深。如高中语文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初中主要是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些方面,是基本的要求。到了高中阶段,不仅应该坚持和巩固,更重要的在于“发展”。进入高中语文学习,将由“读写语言”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学会鉴赏和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大大增强。

  3、强调自主学习:初中语文学习时很多同学是被动的,主要依靠老师的教:知识点需要老师讲解后逐步记忆,课文需要老师分析后深入理会,作文需要老师指导才进行写作。而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特别强调自学。基础知识依靠自己梳理积累,文章依靠自己阅读鉴赏,写作依靠自己练笔提高。自学能力强一点的,还可以自行完成学科课程的学习,达到基本学分的要求后,按自己的发展方向深入钻研,逐步提高。

  因此从初中过渡高中语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习方法的衔接。高中以能力为主,在考试要求的范围内什么样的题型都是允许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二是培养两个敏感。

  1、(语言敏感)。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在作文中,日记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有了强烈的语言敏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教你语文了。

  2、(生活敏感)。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三是培养读写习惯和能力——多阅读,勤积累,常练笔。

  课内,课本上的选文不管是否要求背诵,一定要强化阅读。要放声朗读,尤其是古诗文和现代散文,要读得朗朗上口,读出情感,读出语感,并掌握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更重要,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善始者靡繁,克终者盖寡。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积累。勤学如春起之苗,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日有所亏。当然,我们刚讲的阅读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积累,但这里我主要讲书面的积累,简单说就是建立三个积累本。

  ■ 生活阅历记录本

  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积累生活阅历,使自己的阅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成熟。思想是写作的基础,不会思想就不会写作。

  生活阅历来自哪里呢?“阅历”这两个字本身给我们道破了天机。“阅”,就是阅读,它告诉我们阅历来自读书;“历”,则是经历的意思,它告诉我们,阅历要在生活中积累。

  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在记录所见所闻同时,还要能思考其背后的深刻问题。高一阶段尤其需要这样的博见多思,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 写作素材整合本

  首先说素材的类型,它包括典型人物事迹、新闻时事、名言警句、诗词、歌词等。

  怎样积累?第一,对这些材料,我们分门别类。第二,我们可以采取重新整合的方式,特别是典型人物事迹、新闻时事方面的素材,我们不能照搬下来,要尽量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把素材整合成句、成段。

  整合成句模式:

  一是“名人+名事”式,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叙写,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第二个层次,是诗意展现,如“命运是项羽末路自刎乌江时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二是人物和相关诗句或名言警句相结合。也可分两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引用,表达为:名人+名言+意境(或名德)。如“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清幽与恬淡”。第二层次是化用,表达为:名人+名言化用,如“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思念使李清照人瘦比黄花”。

  整合成段的形式:

  一是N个名句(或N个名人名事)+意境(或其他)。

  二是:名人+名言名事+议论。

  这些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整合而成的素材作为写作的半成品收在笔记本中,写作时只要稍稍加工,整合就可以了。

  ■ 古诗必背摘抄本

  高一阶段,精选高考必背古诗文,制订背诵计划。这也是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9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