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211工程”高校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找准方法 低分可上好大学
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也许改变你人生的不是高考分数,而是高考志愿的填报。每年高分落榜的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却总有一些考生比那些分数高于他的同学进的大学更好。掌握一些技巧,可以让你的高考分数价值最大化。
找准方法 低分可上好大学
反科填报
就是文科生填报理工类院校,或者理科生填报文科院校。
理工院校也有文科专业,但文科生一般只注意到文科院校或综合院校,往往忽略了理工院校。同样的,理科生也会忽略文科院校的理工类专业。反科填报,因同科类考生报考者少,所以分数相对低一些。低分也能上个好大学。
拿文科生举例,2015年的577分,超过四川文科本一批省控线30多分,是一个不上不下的成绩,似乎只能考个一般的学校,有不少考生还是被二本院校录取的。比如翻译专业,这个分还考不上二本院校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录取线584分)。但是,如果去选理工类院校,情况就会有很大变化。报考电子科技大学的翻译专业(录取线576分),就可以被录取,“没考上二本院校”的分数却考上了“985工程”高校,很超值。翻译专业,电子科技大学这三年文科生的录取线也比较稳定;几个文科专业的录取线也相差不大,只是一两分的差距。前两年该校几个文科专业的录取分更低。
法语专业,非“211工程”高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2015年在川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是605分,高出一本线65分。一名考了577分的文科考生对这个专业录取线望尘莫及,而他却可以被“985工程”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的法语专业(录取线576分)录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北京理工大学,也是“985工程”高校,地域在北京,2015年在川文科录取的经济学、法学专业,录取线都是600分,比非“985工程”高校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录取线(610分)低了10分。600分报考非“985工程”高校会落榜,反科填报却可以考上同地域的“985工程”高校。
重视农林院校
2015年的文科564分,比二本院校上海政法学院的法学(行政法方向)录取线还低1分,比法学(经济法方向)低4分;563分比浙江工商大学(省属)的英语专业录取线低18分,比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录取线低12分。报考英语、法学专业,这个分数,考不上这几所学校,如果报考农林院校,却可以被“985工程”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法学、英语录取线分别为564分、563分)。
重视偏远强校
2015年文科579分考不上非“211工程”高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法语专业(录取线586分),但却可以考上文科很强的“985工程”高校兰州大学法语专业(录取线579分)。兰州大学的英语、俄语专业录取线还要低两分,为577分。有些高校实力很强,只是因为地域相对偏远,不在发达地区,高分考生报考者少,所以录取分相对要低一点。
重视分校区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理科举例,该校2015年在川录取线,大连校区是604分,而盘锦校区只有573分,低了31分。拿具体专业来比较,大连校区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含安全工程专业)录取最低分是610分,盘锦校区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海洋石油装备)录取最低分则只有574分,低了36分;大连校区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录取最低分是610分,而盘锦校区的环境生态工程录取最低分是575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录取最低分是579分,分别低了35分、31分。以低30多分的成绩在盘锦校区就读,同样拿的是“985工程”高校的学历证书。
山东大学校本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语、法学类、英语、新闻传播学类、公共管理类、朝鲜语、旅游管理类、社会学类这些专业的录取线在599-590分之间。威海校区的英语(英西双语)、英语(英德双语)、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翻译、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市场营销这些专业的录取线在592-583分之间,各专业录取线基本上比校本部低了7分。除了就读地不同,毕业证与校本部没有区别。
部分“211工程”高校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
前几年,在川招生的高校中,西南大学、海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几所“211工程”大学有很多专业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2016年在川招生的高校,还有3所“211工程”大学的部分专业是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如下:
海南大学:
文科:会计学、财务管理、英语、俄语、行政管理
理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风景园林、园艺、植物保护、会计学、财务管理。
西藏大学:
文科: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英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方向)、教育学(心理健康方向)、会计学(管理会计方向)、会计学(财务会计方向)、财政学、金融学
理科:交通运输(道路方向)、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交通运输(铁路方向)、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方向)、会计学(管理会计方向)、会计学(财务会计方向)、财政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教育学(心理健康方向)、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森林保护、农村区域发展、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环境科学(林芝校区)、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交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
石河子大学:
文科:护理学、学前教育、历史学
理科:农学、植物保护、园林、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护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园艺
别等后悔才着急:结合兴趣报专业才明智
湖北俩“学霸”邹英杰和王琛琪,因入学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分别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退学,复读后再考入北大的消息引发不少讨论。
有人感慨,为了理想的专业果断放弃不喜欢的方向,哪怕是承担重考失败的风险,当点赞。可也有人评价,“学霸”退学重考事件已非第一次发生,事件背后折射的是现行高考录取体系下,考生“志愿满意率”不高、考生填报志愿时盲目、不够审慎的现状。复读重考,其实是对考生宝贵时光及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如何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一方面,需要在报考志愿之前,鼓励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学科潜质所在。另一方面,要在录取环节以及之后的课程设置、转专业限制等人才培养环节做出更多努力。
考生:对专业和自己兴趣所在不够了解
高校:减少专业数量,实施大类招生
邹英杰被清华大学录取时,选择了精密仪器的相关专业。开始接触专业课后,他发现所学与自己的兴趣相差很远。去年3月,实在坚持不住的他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申请。
“一部分考生填报专业时很盲目,被所谓热门专业、就业率高的专业所吸引和裹挟,还有一部分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待分而沽’,不是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而是考虑‘这样的分数上哪个专业才值’,这都是不科学、不理性的。”采访中,不少高校招生负责人这样反映。高考信息每年都在变化,考生要把自身兴趣和高考政策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合理的报考志愿。
引导考生理性填报专业,不仅需要考生尽早明确自身兴趣所长和学科潜质,也需要高校在招生和选拔机制上做出更大胆的创新。为此,在近些年来探索的基础上,不少高校今年全校推广大类招生和培养。
类似的困惑其实曾困扰过许多考生:高考之前,一直为了高考而努力,对于自己的兴趣特长只有一个朦胧的认知,对高校名目众多、又有着明确细分的专业了解也不够充分,填报一个真正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专业很困难。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6年,机械工程学院下属的4个专业:机械工程(含机械工程实验班)、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及能源与动力工程,合并为机械大类,统一进行招生工作。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二才分流到各个专业。
“机械学科是清华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招生大户’,每年招收学生400多人,施行大类招生,对清华现行的教学培养方案、学生工作管理等工作都是巨大的挑战,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大类招生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
之所以“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就是打通相关学科内各专业低年级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便于学生在大类分流和跨大类转专业时理性选择专业。”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史贞军介绍。
考生:发现所选专业并非自己的真爱
高校:可以转专业,提供辅修、双学位
在浙江大学温州招生组举办的志愿填报现场,许多考生和家长们都会问:“学生进入高校后,如果发现专业不适合能换吗?”
“可申请转专业。学校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王东介绍,2016年开始,浙大将提供3次转专业的机会:入学时、一学期一学年后、三年级之内。浙江大学除10%的专业外,其余专业全部有空位。学生想去最热门的专业不一定能成功,但不想学哪门专业可以保证不去。
武汉大学也不例外,学生入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转专业。
除了转专业外,学生还能通过辅修等方式找到另外的可能。在浙大,辅修、双专业、双学位、交叉学科辅修等项目已经覆盖全校大部分专业。在武大,除了医学专业外,所有专业均提供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同时,扩大任意选修课,取消指定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招生简章引起很高关注,原因是考进元培学院的学生入学后可以有两个方向的专业选择:一个是在整合科学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古生物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元培学院开设的专业中选择,另一个是可在全校各院系开设的所有专业中自由选择。学生在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进一步了解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在全校范围自主选择专业。
随着社会发展,复合类学科背景人才需求日渐旺盛,加之对于“大学究竟该培养怎样的人,是掌握某项技能的专业人才,还是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创新能力的通才”的反思,如今,关于通识教育、交叉培养的理念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接受。
当然,自由转专业在未来或许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有高校负责人分析,随着未来部分省份探索取消录取批次和按照专业(类)或科目分组投档录取,同一学校各专业间生源结构、学科基础和录取分数差异化将更加明显,有可能会出现同一所大学内,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分数悬殊的情形。“如果不同专业的考生进入大学后,分数相差悬殊,是否还能自由转专业?如果还可以,是否会成为新的投机与寻租空间?”
考生:如何为职业生涯打基础
高校:培养学生对未知的兴趣
一流大学首先需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与招生密不可分。因此,从招生环节开始,高校就要认真思考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一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是这个任务的重中之重。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大都是那些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充满热情的人。所以,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空间:什么才是你最感兴趣的?什么才是你最擅长的?什么才是未来对于你最有前途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鄂维南说,“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业是否成功,不仅在于他懂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面对他所不懂的。而后者不仅在于学会一门课、读懂一本书的能力,更在于是否善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出所需要的东西。要培养这种能力,最根本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地服从详尽的教学计划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去主动地寻求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北京大学进行了元培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强调通识教育,打破专业藩篱。清华大学今年也开创了新雅书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探索“文理、古今、中外会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
当然,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在招生与人才培养两个环节上贯通发力,缺一不可。“以往,院系都是被动接收学生,导致选才与育人两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脱节,考生的性格爱好、背景知识等个性化特征是否适合该专业无从得知,在未来的招生中需要逐步让院系成为招生的‘甲方’”,刘震认为,“这就要求高校从学科和专业层面上积极探讨招生选才与教育培养的衔接问题,在招生环节中引入院系意见,共同厘清选才标准和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