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的俗语合集
北京谚语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什么意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北京的俗语合集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俗语合集1
这会子──北京土话,“会”字读“悔”。这会子表示时间很长,即这么半天的意思。
童蛋子儿──童贞之意。
硌窝儿──北京方言,指鸡蛋、鸭蛋在出窝之前受到破损。
迟登──北京土话,犹豫的意思。
熬可──北京土话,煎熬的意思。
联手儿──北京土话,合伙、合作人。
正行──北京土话,调皮,没正经的意思。行,读"形"。
王老五──单身汉的谑称。
麻利儿──北京土话,赶快,快点的意思。此语必须加儿化韵,“利儿”读轻声。
嘿喽儿着──让小孩骑在自己的脖子上。
忤窝子──北京土话,生性怯懦,腼腆,胆儿小的意思。
闪了──北京新流行语,闪开,躲避,舍弃的意思。
张八样儿──北京土话,不稳重的意思。
错来──北京土话,其实的意思。
老着脸──北京土话,舍脸的意思。
不顺把──北京土话,事业上不顺利的意思。
披虱子袄──北京土话,形容遇到了扯缠不清的麻烦事。
、二意思思──北京土话,犹豫不决,三心二意的意思。
、晕了菜──北京土话,晕眩的意思。
见天──北京土话,天天的意思。
轴──北京方言,指脾气执拗。
不着三不着两──北京人常说的俗语,即没头没脑的意思。
、甩片汤话──甩闲话。
、说话要走──就是马上,很快的意思,这是北京人常用的口语。
鸡贼──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砸窑──为了不与大家分享偷偷藏起来。
局器──仗义,大方,豪爽。
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小力笨儿──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
、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的称呼,多为山东人。
北京的俗语合集2
咱先说说这“盖了帽了”、“盖了”、“没治了”、“震了”这几个俗语。
咱老北京人应该都知道,一般说人是“傻帽”或者“老帽”,都有不敬之意,算是贬义。但要说“盖了帽了”、“盖了”、“没治了”、“震了”等,那就是有夸赞的意思了,这应该是个褒义词。
我找了找这几个词的渊源,别说还真没有什么说头。但我想“盖了帽了”和“盖了”,大致应该与篮球运动有关,您听着,我说说。
玩篮球的都知道,专业术语中有“盖帽”之说,说的是在打篮球的动作中,当一方举手投篮的瞬间,另一方跳起将对方的球盖住,造成投篮的失败,这就是“盖帽”,但盖帽这个动作是需要有较高水平来完成的。所以,“盖了帽了”和“盖帽”这两个俗语,这其中的“盖”字,是个关键的字,“盖”就是超越的意思,对整个词义起了决定的作用。
民间也有一种解释,说“盖帽”的“帽”与“耄耋”的“耄”有异曲同工之意。因为“耄耋”实际指的就是七十至九十的老人。过去老话儿讲,人活七十古来稀,说的是人活到七十岁,就是高龄了,少见的很。您想要是到了耄耋之年,那更是到了顶峰了。所以耄耋的“耄”与帽子的“帽”又是同音,正好巧合。那么单纯的“帽”,就是“冠”,是戴在人们头上的,绝对是至高无上的。而“盖”是“盖世无双”的“盖”,也有唯一、顶尖的意思。所以,“盖帽”的组合,就成了那些罕见事物和高超技艺的形容词了。
而“没治了”和“震了”就更有意思了。
俗语“没治了”,可不是说人病了,已经无法治愈了。而是指有的人把一些事儿做的太过了,真是“没治了”,这是个形容词也是感叹词。可以形容这事儿做的,那是“没治了”,就是好极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坏的没治了,那就是做的太坏了。
“震了”同“没治了”有相同的意思。我们想想,能与“震”字相配的词一般都不简单,比如“地震”、“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等,看这词给人的感觉就是震撼。所以“震了”或“太震了”与“没治了”有同样的意义。
解释完这几个俗语,您琢磨琢磨,是不是日常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人和事,可以用这四个俗语形容呢?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聊咱老北京的事儿,为嘛说喜欢呢?咱伟大的东方文明古国,那处处都是文化啊,说白了,简直是太震了!震全球啊!
北京的俗语合集3
关于这句顺口溜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因房山城没有泄水口(俗称水眼),误将“不开眼的房山城”说成了“不开眼的房山县”,将原来所指房山城上的水眼谬传为房山县的“人不开眼”。据传,房山城创建于金朝大定年间,城高有一丈多,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虽高大,但却是一座土城。到了明朝隆庆年间,当时的知县李琮命人采石筑城,要把县城建成一座坚固的石头城。可谁知那建城的总监官为了在知县面前讨好,对工程催得很紧,天天在工地上转悠,一再催促工期要往前赶。本应两年完工,他非要一年半完了不可。于是工匠们没黑夜带白日地干。转眼一年半过去了,石头城终于建完了。可到了夏季一下大雨,那雨水全都往城的内侧流,县城里到处是水。原来为了抢进度,城墙上忘了留出外泄雨水的水眼了。知县李琮是又气又恨,把那总监官找来,重重地打了五十板子,还处一千两罚银。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没有泄水眼的石头城说成了是“不开眼的房山城”。以后传来传去,日子久了,就误传为“不开眼的房山县”,其意思也全变了。
第二种是因“不开宴的房山县”而谐音成“不开眼的房山县”。相传清朝的时候,一次乾隆皇帝到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的西陵祭奠先父(雍正皇帝),路过房山城。当时的知县姓杨,为人正直,从不拍皇上的马屁。他听说乾隆皇帝要路过本县,根本没当一回事,只是在城门前摆了桌清茶,算是接驾,纯是简单地迎送一下。乾隆皇帝心里很不痛快,但当着文武百官又不好意思说什么。过了房山城便对大臣和珅说道:“这个杨知县可小气,连顿饭都没让朕吃上,真是不开宴的房山县呀!”那和珅也对这杨知县不摆宴席接驾耿耿于怀,听皇上这么一说,连声重复了好几遍“不开宴的房山县”,说着说着便有意说走了音,说成了“不开眼的房山县”,意在表示对那位杨知县的不满。接着他又把这句话说给了几位随行的大臣,他们一听,也说那杨知县太小气,不久这句话就传开了。后来有人将这句“不开眼的房山县”与那早已流传的“京涿州,怯良乡”连在了一起,说成了“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
相关文章:
1.经典北京俗语大全
4.农事俗语合集
5.关于霜降俗语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