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有帮助。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
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预习展示
1、我会读: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
2、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
(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三)合作探究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望着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悟感情: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4、“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师相机补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本文。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四)、巩固拓展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能知道哪些写乡愁的诗、词、曲。
2、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之情。请以“乡愁是__。”仿写句子。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__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3、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七)小结
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3
一、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照注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
难点:
比较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莲花常常被人们所亲睐推崇,那端坐莲花宝座的佛祖成了参禅悟道之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化身,而寻常百姓将“鱼戏莲叶间”的画面赋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文人雅士对莲更是爱得痴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杨万里爱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莲花,竟然以此为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渔的《芙蕖》。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李渔: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清初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张“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覬传后人”。
(三)解析题目
1、正确注音。明确:fúqú。
2、提到芙蕖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芙蕖?
明确:莲花
3、你对芙蕖了解多少,交流讨论教师小结(从芙蕖的外形、结构、用途及习性等方面介绍)
明确:芙蕖又名莲花,荷花,芙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花高托于水面之上。果实为莲子,圆形白色坚果,莲子与藕皆能食用。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为了介绍芙蕖这种植物,给人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4
一、教材简析
《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复习引入新课
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书: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
学生回答:能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39;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荧屏当中,深受观众喜爱。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品味语言
1、这首诗是北朝民歌,其用语就体现了民间色彩,比如拟声词,口语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找找。唧唧复唧唧鸣溅溅鸣啾啾
2、这首诗铺陈错落有致,读来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长短句相宜,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缘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复沓,复叠)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否则就会理解出错。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④.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四、人物形象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附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2、讨论:本文更侧重于她的儿女性情还是英雄气概呢?
教师小结:木兰从军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机智和刚毅令人叹服。
3、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五、体验反思
木兰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学习了这课,你最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6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清山啊,你不要挡住我的视线/树林啊,你不要遮住我的眼睛/淡烟暮霭啊,也请你快快散开/让我再送一送我的张郎//夕阳古道啊,你见过多少离人泪/可如今,只剩我无数话儿无人说/秋风禾黍啊,是你送来我张郎的骏马鸣嘶嘶/声声马鸣,撕着我的心儿痛/说什么门当户对媒约之言,我只道今生今世与张郎心相连/说什么功名和仕途,我只问何年何月何日是归期//山重水复情难断,水断山崩思绵绵/我的离愁啊,山一样重水一样长/象这般大的车儿如何载得起,向前行
(三)小结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伤感悲凉、惆怅眷恋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课堂练习
阅读
[正宫·端正好][一煞][收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五、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主要特点为:1、意象的选用;2、情与景的交融;3、特定情态的描写;4、容古誓词典故入戏;5、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
六、课后作业
1.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改写成现代散文;将《一煞》《收尾》改写成现代诗。
2.诵读其余曲子,重点赏读《幺篇》、《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体会莺莺的心理活动与其反封建的性格。
板书设计
淡雅的水墨画,真挚的抒情
景——情
(碧云、黄花、西风、北雁、离人)
途中之境:暮秋霜林图伤感悲凉→情由景生
长亭送别宴中之境境由情现
话别之境
目送之境:古道烟霭图惆怅眷恋→景随人远
(疏林、暮霭、古道、秋风、断肠人)情随境长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赏读“宴中之境”与“话别之境”,体会莺莺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重点赏读“幺篇”“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五煞”“二煞”几支曲子。
三、检查作业:
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的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莺莺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长亭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心有万语千言,却又无从说起。只见南飞的大雁,划过眼前。它是否在为离别的人儿传来平安的消息呢?
四、自读“宴中之境”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赏读“话别之境”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5、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此境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2.《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4、方法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六、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明代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为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道理的。
板书设计
一、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埋怨不满
二、方法:
直抒胸臆借景言情以景衬情妙用修辞
三、莺莺:追求真挚自主美好的爱情,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四、主题:反封建礼教,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7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的写作契机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系。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教师配乐朗诵课文,生倾听。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以便下面更好的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真实情感。
2、通过认真的倾听,请学生抢答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故事吧!希望同学们能够抢答老师的几个小问题。
(1)散步的地点?(田野)
(2)散步的人有哪些?(教师板书:“我”、母亲、妻子、儿子)
(3)散步的季节?(初春)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与儿子产生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
(5)结果如何?(母亲却依从了孙子;不好走的地方“我”与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设计意图:问题简单,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结合人物分析文章主题:
1、再读课文,师提出朗读要求。
师:刚才老师朗读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句读停顿和老师语气、语调的处理。这篇文章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要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请三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比较腼腆的可以给予物质鼓励),思考:文中的四位人物分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找出依据来(边听可以边做勾画)。
2、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并找出依据。(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进而引出下面内容。)
“我”——孝敬母亲(板书:尊老)、疼爱而不溺爱儿子、有文化修养、
母亲——慈祥、疼爱孙儿(板书:爱幼)
妻子——贤良、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聪颖、
3、分析依据(在此环节中将学生找到的依据反复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内涵。)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注:此处可以追问:假设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里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2)母亲和儿子对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情境设计:同学们在家看电视时,遥控器拿在谁的手里呢?
注:此处可以追问:分歧的结果怎么样?(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对“我”的决定,妻子丝毫没有争执,而是无声的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3)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注:此处可追问:“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
4、教师小结:本文通过“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颂扬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板书)的写作方法。文中还有多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地方,这些小题大做就是要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是大有深意的,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试找出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分歧”、“责任重大”、“决定”、“整个世界”……)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师:除了这些小题大做的词语,作者的文本也是非常优美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个句子读过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么就请你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数量不限。画好后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教师只做提示,不做具体说明)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表现小家伙的天真、聪颖,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
4“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轻。”
8、“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9、“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情感再现,小结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吗?(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请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做一件事吧!。
六、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回报真情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母亲儿子
—→以小见大—→尊老爱幼
“我”亲情妻子
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39;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9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
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
三、自学课文
(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
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
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
(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5、“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使人乐此不疲: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梦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6、“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7、“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对此持肯定态度。
梦想家,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一句中,“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0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复述,加以想象,培养故事复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续写,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纯洁的人格和心灵。
【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揭露童话所反应的社会本质。
【教学难点】
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
看图复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2、关于童话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主题: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读文本
1、看图复述故事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3、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5、迅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分为五大段,并且给每一段取一个小标题。生:引子(1)爱新装开端(2~4)做新装发展(5~22)看新装高潮(23~31)穿新装结局(32~36)展新装
6、你觉得上当受骗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的形象?从哪里得知?
3、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概括出来吗?
4、第1段中,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说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写皇帝“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6、当皇帝已经感觉到了老百姓受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想“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
9、你觉得文中的哪一处人物描写最传神,说说好在哪里?
10、小结
一场闹剧,围绕“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
杜小康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生动
恐慌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芦荡传神
孤独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意味
坚强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2
教学目标:
一、情感朗读,感悟浓浓亲情。
二、品味语言,感受散文语言美。
三、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互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相亲相爱》。
2、导语: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每个家庭每一天都发生着许多美妙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家庭,来感受一下这个家庭中所发生的美好的亲情故事,你一定可以从中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和睦相处的美好。
3、现实课题、作者。
走进莫怀戚,了解作者(出示投影,师读生明确)。
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课文,听读感知(出示投影、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熬、霎时、嫩芽、分歧、粼粼
师提问,正音。生齐读两遍
3、结合句子,解释下列词语(生答,师引导,出示答案,完成投影)。
(1)母亲信服的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这里是相信并听从的意思。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4、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时语气要温和,语调要平稳,声音不能过高或过低,亲切中要含着庄重。
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把文章再读一遍。
(读后纠错、评价)
5、听读后完成下列各题(投影)。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怎样?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跳读课文,评谈人物(投影)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有感情地读出文中对他/她的描写。跳读完成后击出一家四口人的投影,并逐一提问,根据提问完成板书。生答后总结出:
母亲:体谅儿子,疼爱孙子
“我”:孝敬母亲
儿子:聪明懂事
妻子:贤惠、明理
最后追问:这几个人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尊老爱幼
这个家庭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幸福和睦
2、品味语言,感悟亲情
(1)本文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请同学们用圈点法画出你喜欢的地方,然后互相交流,说明喜欢的理由。(你可以仿照下面两个例子的样式来说一说)。
例①:我喜欢“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熬”有耐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例②:“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写活了。
(2)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回答,总结。
(3)重点点拨:“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并认真揣摩其中内涵(投影“背世界”)。
问A:“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要这样?
B: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体现了什么?
四、拓展迁移,寻找亲情
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请回忆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把它讲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反思
六、布置作业
请把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用笔记述下来。
播放《让爱驻我家》,在歌曲声中结束。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尊母亲:体谅儿子儿子:聪明幸
老疼爱孙子懂事福
爱和
幼中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睦
“我”:孝敬母亲妻子:贤惠
明理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
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
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妇情
1、两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
原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
原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拓展
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五、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5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
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
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
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
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