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写好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1
一、复习计划
1、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2、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3、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
4、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5、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
6、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
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的立志诗吗?)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到了第二天,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坚持甩手300下了?”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再问第二次,还有80%的学生举起了手,表示自己坚持下来了。一年以后,苏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这件当时大家都觉得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问所有的学生:“一年之前我说的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人举手。”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惭愧,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又一哲学泰斗的柏拉图。】
所以,坚持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坚持下去。对学习时刻保有百分百的热情,不能一曝十寒。谁能够坚持,谁就能成就大事。
2、心态决定一切。
【有人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彻砖块。”第二个说:“我在赚五十块钱。”第三个说:“我在建高楼大厦!”不同的心态,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是瓦匠,第二个人依然每天为生计而忙碌,第三个人则成为了工程师。】
3、让反思成为习惯。在高三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要学会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高三会做题,那么只是为了做题吗?当然不是,而是从题中找到规律,从对题目的反思中不断进步。
4、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保障。你要把高三平时的每一次测验看作是高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测,也只有这样才能像平时一样对待高考。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高三既是一个考验知识的时期,也是一个考验身体的时期,良好的身体素质不只是为了高考的体育测试,更是为了能够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三、学习要求
1、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文具准备
红色笔、笔记本(整理、积累、反思一体)
3、让读书成为习惯
要求每位同学每天拿出1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可以使优秀作文,也可以是名家名作。
四、课堂作业
站在高三门口,我对自己说……
要求:写出来能够在高三一年中不断激励自己,并在课堂上大声说出来。
五、结束语
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每天上课前总要全体虔诚地祈祷,祈祷词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同学们,高三的语文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争分惜妙,共享语文乐园,决胜高考战场,铸就人生辉煌!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2
父母心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写作特点〕
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
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作者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
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
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小女儿。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齐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经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述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所以,“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终,“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到达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到达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当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资料。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资料。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资料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能够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比较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可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异常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述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能够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教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4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
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1-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
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8-20小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3)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最后,在牛________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
(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
是啊。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线路: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出来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5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培养语感。
3、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
预备铃两分钟:《种太阳》歌曲播放
同学了解歌词,跟着学唱。
一、散文欣赏引出
1、出现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段,师朗诵。
2、这段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美美地读读?
二、初读文,感知《太阳》的语言
1、读题,这是一篇说明文。
2、实话实说,这篇文章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硬邦邦,硬生生)
三、再读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写了些什么,每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概括。
2、2~8自然段分别让同学板书段的概括。
3、师生讨论:
根据自然段的意思,归并意义段。
4、交流板书内容,小结:课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她与人类的关系。
四、细读1~3节,品味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也有自身的魅力。(笑脸图贴上)哪些地方值得夸一夸?
2、交流,边让同学板书。
(数字、举例等等)
3、自读,把特点表示出来:
6000度,你感觉怎样?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同桌互读互评,假如你的同桌读得好,鼓鼓掌。
5、师生合作读。谈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给你的感受。
五、读4~8节,感受密切关系
1、(奖励大家到阳光底下去走走。)看录象。
2、读课文,读到哪些地方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某些镜头或学过的知识,就在这句话旁边打五角星。
3、用“太阳虽然离俺们很远,但是他跟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开头说话。
4、小结。
(你们都在用举例的方法。)
5、引读第8小结。
6、对大家,对太阳说句话,写在课文后面,交流:
生:啊,太阳,你给了俺们生命,给了俺们世界。
生:太阳,您是大地的母亲,是万物生长的源泉。
生:太阳,你给予俺们……
生:太阳,谢谢您……
生:人类呀,俺们要破译太阳的密码……
师:刚才俺们用感恩的心,发烫的文字来赞扬太阳,现在俺们一起来欣赏。
六、拓展阅读
1、歌曲《心中的太阳》
2、艾青的《给太阳》。师生配乐朗诵。
3、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心理充溢了阳光,最后让俺们带者阳光般的笑脸和大家送别,带着阳光般的心情走向未来。
〖板书〗
太阳
(同学的板书)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7
《会走路的树》
教学思路
侧重于读,要求读出感情;采用激疑、导疑、质疑、解疑等学习方式;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教学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创设一些情景(如续编故事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培养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知道会走的树是驯鹿。
2.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自己能续编故事。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读题目“会走路的树”
你见过会走路的树吗?
那么,课文中讲的“树”为什么会走路呢?
(二)品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从而体会驯鹿爸爸与小鸟的友善交往
1.会走路的树和小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
(这棵树与小鸟形影不离,相处得非常快乐。)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
师——小朋友,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脑子里形成了什么画面?
师——读一读,感受春天早晨的美好,想像“会走路的树”的美丽。
师——谁来读第二句话?
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师——小鸟对小树的请求是什么?
生——
师——假如我是小树我会问小鸟:“树林里有许许多多的树,你为什么只想到我的身上坐一坐呢?”
生——(及时评议)
师过渡——小树会同意它的请求吗?你认为小树对小鸟好吗?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及时评议)
师——你认为小树对小鸟好吗?
师——以后它们是怎样相处的呢?
“天天陪小鸟”“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师——假如你是小鸟,请你说说这棵小树带着你去过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呢?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宫、渣、仆、彬、耿、荐、授、蔓”;会写“宫、渣、屑、沾、仆、鹊、获、配、彬、忠、耿、盒、荐、授、雅、腐”等。掌握“残渣碎屑、风尘仆仆、获得、彬彬有礼、忠心耿耿、盒子、推荐、怦怦乱跳、腐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能靠“争”得来,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享有荣誉,最受人尊敬。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生字要查字典了解字义。
2、阅读“阅读链接”《灭害功臣——乌鸦》短文。
3、查找对地球自然环境有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认读生词:(1)王宫、喜鹊、获得、推荐、盒子、授予、腐烂、高雅、残渣碎屑
(2)风尘仆仆、忠心耿耿、气喘吁吁
彬彬有礼、怦怦乱跳
认读后谈发现,并各说两个类似的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童话中的鸟国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总结概括:争金奖章、颁发金奖章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1----14自然段,在金奖章面前,乌鸦与群鸟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1)群鸟:
群鸟围绕奖章给谁而争论不休。
①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他们在得知有金奖章后的争论。注意按提示语的提示读出相应的语气。
②指名读。
③评读。谁读得好,通过他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黄莺、百灵以自己唱歌好争;喜鹊以自己给人报喜争;老鹰凭自己有力气抢;喜鹊为争到荣誉讨好鸟王……)
④小结:群鸟们就是这样一扫平日彬彬有理的斯文样子,吵吵闹闹,吹胡子瞪眼,更有像喜鹊这样借机溜须拍马的,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群鸟争章、争论不休……)
(2)乌鸦:
出示第一自然段。
天已经蒙蒙亮了,可鸟国的王宫大厅里依旧静悄悄的。昨天鸟王孔雀过生日,鸟儿们喝得酩酊大醉,现在都还在梦里呢!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①重点体会: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对比:
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体会到什么?(体会乌鸦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
②如果让你给乌鸦不声不响劳动这幅图画起个名字,你又会叫它什么?(默默奉献、辛勤劳动……)
读出乌鸦和群鸟的迥然不同。
2.分析重点词句,学习15——25自然段。
(1)为什么金奖章颁给乌鸦?默读课文,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
(注意从两个角度思考、汇报)
①群鸟:15——21自然段
A隆隆隆,隆隆隆,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使者到了!只见他捧着一个系着红绸带的盒子,健步走进大厅。那一定是装金制奖章的盒子!鸟儿们的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此时鸟儿们什么样?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
B抓人物对话、心理描写
快活、屏住呼吸、怦怦乱跳、叽叽喳喳、个个伸长脖颈、盼望等描写体会鸟儿们的急切心情。分角色读,读出鸟儿们迫切地想得到金奖章。
②乌鸦:
A十分谦虚:
出示:第二十三自然段乌鸦的话。
朗读。
乌鸦大吃一惊地说——
乌鸦着急地说——
B对环境贡献大。
出示第二十四自然段。
a读介绍乌鸦贡献的语句。
b你还知道乌鸦对环境保护还起到哪些作用?(可结合学习链接、课外阅读资料、网上资料。)
③角色换位,明白道理。
鸟儿们不再争了。大家用尊敬的眼光看着乌鸦。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得到大家的尊敬?此时此刻你就是鸟王国里的一员,你尊敬他什么?
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乌鸦、自己、其他鸟或大家说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其他的动物童话
第二课时
一、指导书写
“渣、沾、仆”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同时还要与它们的形近字、同音字加以区别,以免日后混淆,出现写错别字的情况。其中“沾”可与“粘”比较,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它们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查字典,从字义上用法上区别记忆;“配”字左边的“酉”不要丢掉里面的小“横”,右边是“己”,不要写成“已”;“彬”字左宽右窄,“渣、沾、嚷”左窄右宽,“鹊、配、耿”左右一样宽;“腐”字的“广”要包住下面的“肉”。指导学生不仅把字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端正、匀称。
二、练习写话
你认为地球环境保护组织还应该把金奖章颁发给哪种动物?说说你的理由。你愿意帮他们写一段颁奖词吗?试试看。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0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聆听蒙眬汩汩
B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
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小鸟吗?(乌鸦)能看着图片说一说它长得什么样?(乌鸦浑身长满了乌黑的羽毛,嘴巴尖尖的。)
2.乌鸦不仅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它却十分聪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乌鸦喝水》一课,一起去认识一只聪明的乌鸦。
(板书课题)13.乌鸦喝水(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乌 鸦 处 找 办 旁 许 法 放 进 高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旁、放”是鼻韵母,“找”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乌黑、乌鸦、到处、找到、办法、旁边、许多、办法、放入、进出、高兴
4.学习多音字。只(zhī)一只;只(zhǐ)只见
5.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
(乌鸦喝到水了吗?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课文,了解具体内容。
三、精读领悟
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课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
(2)学生自己朗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正音。
(4)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呢?
(第一段:乌鸦要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到;第二段:乌鸦想出了喝到水的办法;第三段: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2.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从“到处”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到处”说明乌鸦找了许多地方,心里很着急。)
想象:乌鸦都去过哪里找水喝呢?用“乌鸦也许去____找水喝,也许又去____找水喝”句式练习说话。
(3)乌鸦终于找到水喝了,它的心情如何呢?(高兴、兴奋)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4)乌鸦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乌鸦虽然找到了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还是喝不到水。)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个困难。
(5)指导朗读“怎么办呢?”这个问句。
师: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怎么读“怎么办呢?”这四个字。(学生试读,师再范读,读出疑问语气。)你也来体验一下乌鸦的心情,带着失望和疑问的语气读一读最后两句。
3.学习第二段。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乌鸦看到石子就想出了办法,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乌鸦。)
(3)师小结,指导朗读。乌鸦想出好办法来了,一定很快乐。让我们带着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
4.学习第三段。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指名朗读这一段,师生评价。
(2)思考:为什么瓶子里的水会升高呢?
(因为放进了小石子。)
(3)乌鸦又是如何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呢?(一颗一颗放进去的)从“一颗一颗”这个词语你能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
(这是一只做事认真、有耐心的乌鸦。)
(4)瓶子里的水是如何升高的,找出相关词语?(渐渐)
理解“渐渐”。你能给这个词语换个词吗?
(慢慢,一点一点)
说句子:________渐渐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读出乌鸦的高兴。
5.拓展延伸。
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开动脑筋想一想,把你的好主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例如:可以把瓶子歪倒,水就会往外流;还可以想办法找一根吸管……)
6.教师小结: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这个故事。(播放视频《乌鸦喝水》)
7.指导书写“只、石、多、出、见”
(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一起说说笔画位置。
(2)师范写生字。
(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8.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由喝不着水到喝着水的过程,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得到解决。我们遇到问题也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感受到了这是一只善于动脑的小乌鸦。
(2)让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2.课堂练习
比一比,组词。
石(石头) 见(看见)
古(远古) 贝(贝壳)
我会选。
办法方法
(1)你想到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秋千变长一些。
(2)要做出这道数学题的(方法)太多了。
五、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带有动物名字的古诗句,读一读。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乌鸦口渴——找水喝
看见瓶子——喝不着水
看到石子想到办法——喝到水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__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可是红军战士一直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__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12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声音,多像一样啊!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附板书:
泉声响
白天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轻柔
清脆
黑夜厚重回响流进心田
雄浑磅礴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的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的精神崇高。
教学准备:
教师:居里夫人图片、视频、材料《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学生: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完成预习笔记。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资料交流
1、出示居里夫人名言:请同学们来读读下边两则名言,谈谈你的理解。
(1)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法)居里夫人
(2)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法)居里夫人
2、刚才同学们畅谈对名言的感受,(出示居里夫人图像)谁能谈谈对这位伟大女性的了解?(相机板书:居里夫人)
3、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板书“镭”)谁能说说“镭”是一种怎样的物质,随着学生介绍,出示一小段相关视频)
二、拓展阅读,积淀情感
1、居里夫人,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多少个日日夜夜,都拖着疲惫的身躯等待镭的出现,想知道她是怎样发明镭的吗?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读一读《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吧
2、出示文章《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3、自由读材料,完成小练习
居里夫人经历( )提炼了( )。
三、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可是,提炼了镭以后,居里夫人的一生却只拥有三克镭(将题目补充完整)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寻找答案。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居里夫人一生拥有三克镭的事)
3、在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四、细读品味,感悟人格
1、提炼了镭之后,居里夫人做什么?(公开了镭的提炼方法)
2、一克镭的价格曾高达“七十五万”金法郎,我们一起来换算一下,合人民币多少?(大约98万)
3、这一克镭可以为居里夫人换来什么?(汽车、豪宅……)
4、这些居里夫人有吗?(没有)
5、那她有的是……(简陋的实验室)
6、对于来之不易的第一克镭,居里夫人用去干什么了,课文并没有说明,老师这里有一小段资料,道出了这一克镭的去向。
7、出示资料—最初研究出的一克镭的去向
由于镭的放射线穿透力很强,能破坏动物体的组织并杀死细菌,可用来治疗癌症和皮肤病,当时刚好有一家医院正在研究治疗癌的方案,因此居里在夫人把一克镭捐献给这家医院。
8、认真读课文,找出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有何作用?(第二克:公众捐助,用于研究,第三克公众再捐,研究癌症)
五、巧抓语言描写,凸现人物品质
1、当美国记者认为凭着镭的专利技术,居里夫人早就应该富甲一方时,然而居里夫人却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专利是怎么解释的?(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出示)
A、这句话该怎么读?(异常来淡)
B、从这“异常平淡”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什么?(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
小结:可惜的是,事情违背了居里夫人的初衷,正如课文中所说:“镭的提炼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如此困顿!”
2、文中居里夫人说的话中还有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A、但人类也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表现了居里夫人沉醉于事业一心为大众的精神)
B、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居里夫人的一生曾经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时至今日,居里夫人仍以她的科学成就与伟大品格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怀念。她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让我们在她名言的激励下继续努力。
出示名言后齐读: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好而动听的乐章。
七、作业套餐
1、读: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居里夫人传》
2、写:就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电子版下载篇14
教学目标:
学会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学会问“为什么”,并探究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大自然真奇妙,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你知道吗?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大自然有哪些“为什么”?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读。
(1)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
(2)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
(3)树叶的形状为什么是各种各样的?
(4)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
(5)下雨前蜘蛛逃到哪儿去了?
(6)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
(7)石头上怎么会有贝壳呢?
(8)雨点儿还会有脚印吗?
3、试着分析这些问题的答案。
4、学生汇报交流。
5、师生共同交流这些问题的答案。
(1)“星星眨眼睛”是由于地球大气流动造成的,并不是星星真的一闪一闪的眨眼。
(2)“雨后天上挂着彩虹”是因为刚刚下完雨时,空气中浮悬着许多小水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产生折射和内反射,而太阳的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波长都不一样,当它们照射到空中这些小水珠上时,各色光被小水球折射的情况也不同,因此就分解成七色光而形成彩虹。
(3)“树叶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是对树木长期生态和进化历史的反应。每一个物种都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叶子形状,如简单、舒展的香蕉叶,针状、耐寒的`松针等。
(4)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瓣里的色素决定的。
(5)下雨前蜘蛛逃到巢穴里去了。
(6)是闷热的天气告诉蝉要下雨了。
(7)“石头上有贝壳”因为地壳的运动。在亿万年前,现在我们出在的大陆还是海洋,各大版块的不停运动导致海洋变成了陆地,而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因各种原因变成了化石,其中贝壳是最容易变成化石的!
(8)雨点儿是有脚印的。
三、说一说,写一写。
1、读了这些问题,你心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2、把你心中的“为什么”写下来,制成卡片。
如:为什么会出现“雾”?夏天的草叶上为什么会出现露珠?冬天的河面为什么会结冰?小鸟为什么可以在天空中飞?树叶黄了为什么要落下来?……
3、在小组里将你的“为什么”与你的组员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成员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5、把你在讨论过程中的发现或者收获写下来。
(1)学生写自己的发现或收获,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
(2)老师巡视指导。
(3)请同学交流汇报。
(4)老师评一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
四、老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