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事迹心得最新精选
《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你从八闽大地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闽宁情谊割不断……”一曲花儿,唱出宁夏百姓对援宁群体的不尽感激之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
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指导、亲自设计、亲自推动的闽宁扶贫协作,20多年结出了丰硕成果,更在闽宁人民心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今后,大家要继续以如海般的豪迈、如山般的坚韧,续写闽宁合作新篇章。
早在闽宁结缘之初,福建农林大学便参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担任福建专家服务团团长,先后10多次带队前往宁夏固原调研。“读了《山海携手 圆梦小康》这篇报道,我倍感亲切,倍感振奋。”兰思仁说,福建专家们把对固原人民的深厚感情化作巨大的工作热情、责任与担当,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六盘山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大家常常一到固原就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每天工作到凌晨,候机室、飞机、汽车上都是专家团队的办公场所。他说:“今后,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持之以恒地以科技助力固原‘四个一’林草产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新时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样板项目,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福建省罗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家枢是福建省第六批、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也是闽宁协作24年来,第一位连续两批在宁夏挂职的干部。“4年援宁挂职生活,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能力,锤炼了我的作风。”林家枢说,从宁夏回来后,自己对困难群众的感情加深了,对西部干部的理解增进了,对西部多了一份牵挂。他表示:“《光明日报》的报道让我重温那段难忘而又充实的岁月。闽宁团结协作之桥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力量,始终催人奋进,让人受益终生。”
银川市通益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艺强是福建安溪人,他深刻感受到东西部协作带来的“化学变化”。1998年,年仅21岁的陈艺强,身上怀揣着向亲戚朋友借来的3万元钱来到银川。目前,他所在的宁夏海峡建材市场已经是宁夏最大的建材市场。“这篇报道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说,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持续努力带来了历史性变化,福建的援宁干部带来了全新的开放理念、务实的经验、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造血的模式,帮助许多宁夏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福建省妇联副主席陆菁曾担任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领队。始终情牵闽宁合作的她告诉记者,日前,闽宁两省区妇联签订《2020年闽宁妇联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书》,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签订《闽宁合作资助贫困女生项目协议》,两省女企业家协会签订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她表示:“我们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打造闽宁扶贫协作升级版,继续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前列,帮助宁夏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读了报道,闽宁合作奋力攻坚战贫的感人故事也让每位电力援藏人员深深触动,振奋了身在高原的拳拳赤子心。”林志雄是国网福建电力对口帮扶西藏林芝的一名员工,正在积极参加国网福建电力对口帮扶林芝“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网建设。他说,一定要大力弘扬闽宁合作“接力攀登”“敢于牺牲”的精神,在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的道路上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八闽儿女的责任担当。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2
一、全面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抉择
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即产生了富有和贫穷,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都摆脱不了贫困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贫困始终是一个严重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包括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人口依然没有彻底消除。只有社会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便把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承认并着力解决贫困问题,实践充分证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站在世界全局和历史的高度,向全党、全国发出庄严承诺,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打响扶贫攻坚战。
二、实施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不同于以往的粗放扶贫,不单单是简单的送钱送物、慰问等一般帮扶,而是按照客观发展规律,提出明确时限、帮扶措施、标准要求,进行点对点帮扶,解决贫困问题,消除贫困人口。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由此不难看出,搞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实施精准扶贫,必然要求创新扶贫方式、统筹协调扶贫资源、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推进扶贫成果共创共享。也就是说,精准扶贫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略。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对总书记的讲话深悟践行,为解决贫困问题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抓好脱贫工作是党员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三讲话一通报”中,可以看出,我们陕西去年在精准脱贫考核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后面,存在的三个问题中,每一项都有我们陕西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县又是去年全国检查的县区,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县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精准脱贫是一场政治仗,必须打赢,丝毫不能松懈。第二,在工作举措上,要再创新、再实在。必须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第三,我们在工作作风上要更实,不能大而化之,包就要真包,不能走过程,不是简单的到贫困户中看看、坐坐,而是要力戒形式主义。授人之鱼,必须授人以渔,要千方百计,增强贫困户的输血造血功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由帮着干、带着干变为自己干,真真正正摆脱贫困。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贫困人口脱贫带来了冲击,给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带来挑战。面对这场时间紧、任务重、近尾声的脱贫攻坚战,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松劲,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获得最终胜利。
绷紧“思想弦”不放松,提振精神树好“致富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穷不能志短,扶贫要先扶志。只有把好贫困户“思想关”,才能引导他们摆脱“贫困志”。只有把“致富志”树立好,才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扶志须攻心,要引导贫困户树立“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思想,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做足做深做透困难群众思想工作,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贫困户家中“坐一坐”,多与贫困户“唠一唠”,全面提升其进取心,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进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让“懒汉”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绷紧“政策弦”不放松,为民造福植好“福祉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政策如果对我们的百姓好,就是真正的好,我们就坚持这个政策”。政策为行动提供有力保障。扶贫政策可以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少搞一些盆景”,把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春风拂遍贫困户的面颊,温暖人心。只有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才能真正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助力脱贫摘帽。扶上马送一程。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始终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在当前决胜的关键时期,既要把这些政策宣讲好、传递好,更要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凝心聚力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对不稳定户、边缘户及因疫情导致的特殊户针对性帮扶,让生活有保障、饮水安全、住房温暖、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有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骨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未脱贫的,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准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