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5篇
李保国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他的事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一)
据了解,李保国是在武邑成长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
为大力弘扬李保国精神。我县精心打造了李保国精神党性教育主题教室。主题教室以“永葆信仰,矢志不移”为主题,采用“展厅+课堂”的现代设计理念,将展厅和课堂融为一体,装备现代化多媒体视听手段和情境教学设施。
主题教室建筑面积150平米,可容纳学员70余人,共包含了7个板块,通过展示李保国教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老师和生前团队继续传承其未尽事业的先进事迹,武邑县广大党员干部凝聚榜样力量、弘扬李保国精神的各项活动及取得的重大脱贫攻坚成果和工作亮点,充分体现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时代楷模李保国为镜,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和担当、奉献的高尚精神。
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二)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就是李保国,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生前,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30余年间,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
前不久,“十一”假期期间,很多人来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的李保国陵园、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参观,纪念这位为该贫困村脱贫的山区治理专家。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记者初识李保国,源于一次采访。
1996年初,为配合河北省委、省政府即将举行的纪念国务院电贺“太行山道路”十周年一系列活动,科技日报社派记者对太行山开发活动组织了系列报道。当时,记者在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前南峪村见到了跟随我国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在这里从事山区小流域治理多年的李保国。
李保国与山区治理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那时,河北农业大学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校门,走向占河北省全省总面积62%的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受此号召,时年23岁的李保国上班仅十几天,便一头扎入太行山区,搞起山区治理。
自此,李保国的命运便与山区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进入了人烟稀少的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望隆村。他与课题组的同事一同克服了山高谷深、风餐露宿等现实困难,踏遍了项目中心区的所有山地,获取到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结合望隆村与前南峪村的情况,为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薄、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等难题,李保国在上述两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没过多久,李保国等专家教授采取“山中造地”的办法,成功聚集土壤和水流。前南峪村的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跃升为90%。
如今,前南峪村已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被誉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太行山工作期间,李保国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绿色优质薄皮核桃生产》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杠头”种出百元高价苹果
1996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席卷太行山。
大雨过后,李保国等人组成的科技救灾团,从南到北视察当地灾情。一行人来到内丘县岗底村,发现村内已是一片狼藉。全村仅有的250多亩耕地全部被冲毁,村里的当家人、村支书杨双牛眼中含泪,带领全村向荒山宣战。
此情此景令李保国心酸。他在别人丢弃的烟盒上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递给杨双牛:“等修成通往后山的道路,可以联系我。”
约半个月后,李保国的电话响了,电话的那头正是杨双牛。“李老师,您来吧,路我们修好了!”杨双牛说。
半个月居然能修成几公里的山路,起初李保国不敢相信。等匆匆赶到岗底村时,他异常感动,也异常兴奋——有这样好的当家人,何愁灾后重建!
于是,李保国及课题组成员决定进驻岗底村。在对全村8000多亩山地进行调查后,李保国拿出了为岗底村“量身定制”的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
李保国喜欢杨双牛称他“杠头班长”,就如同杨双牛也喜欢李保国称他“杠头司令”,因为两个人干事都较真。
“要干,咱们就得全听李老师的。”“杠头司令”杨双牛对全村人说。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为了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手把手教农民使用,在全省率先给苹果套上袋子。待到秋天,袋子一撕,几天后苹果红艳夺目,每公斤能卖到30多元。
“农业生产不能只靠师傅带徒弟,必须走现代化、标准化的路子。”李保国觉得,果园应该像工业流水线一样,在标准流程下生产标准果实。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最终,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
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2000年由这一“工业化流程”打造的苹果卖出单个100元的高价。如今,岗底村村民仅苹果一项,人均年收入就从不足80元提至2.5万元。
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奇迹,在太行山区不断上演。
在乱石丛生、草木皆无的河北省临城县凤凰岭地区,李保国用10年时间打造出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这一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已在当地种植20万亩,该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教给他们什么。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是李保国常挂在嘴边的话。
李保国也确实像个农民。他的个子不到一米七,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看起来和蔼可亲。按太行山区农民的话说:“李老师看着很土,不是个讲究人,啥也吃、啥也干。他腰里总别着钢锯和一把大剪刀,问啥教啥,没有一点架子,不像是个大教授,看着跟俺们村里人似的。”
在山区农民的嘴里,几乎没有“李保国”这三个字,大家更喜欢称他“李老师”,或称他“科技财神”。正月里,家家户户都邀请“李老师”吃饭,他有时一天得赴6个老乡的饭局。
一次在村外因交通堵塞,李保国的车开不进去,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墙,为他开辟道路。想起这些,李保国心中常会涌起一股热流。
每年200多天出现在山区,35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中,李保国示范推广了
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1998年李保国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又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但他带着多种药照样常往山里跑。他去世前的4个多月,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
秋风吹过山岗,硕果挂满枝头。岗底村,满山的苹果树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虽然已过去3年多,但一提起李保国,全村老少仍难掩思念。杨双牛哭着说:“我很想念李老师,我这个果园,你说哪一块地、哪一棵树,他都知道。”
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三)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四)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社区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社区工作者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10万余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全面小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五)
“他去世4年了,太行山植物馆在岗底拔地而起,大树苗重茬建果园的实验获得成功,并已推广95亩,太行山生态大花园规划已通过评估。”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说。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发表4周年,内丘县在岗底村召开了“传承李保国精神座谈会”,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重温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缅怀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杨双牛说,李老师在岗底科教扶贫20年,在8000亩荒山上栽种果树20多万棵,昔日的荒山变成花果山。他在世时的梦想是建设太行山植物馆、大树苗重茬建果园实验和建设太行山生态大花园,现在正一一变为现实。
太行山论文的新篇章正在续写。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老师说,“这些年,我们重建了红树莓组培中心,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李保国原来扶持的点,我们不但没有丢掉一个,而且还发展了不少;我们立足太行又走出太行,走进燕山,走进平原,走进新疆、山西、江苏、河南等,我们还走出国门,走进了澳大利亚。”
李保国老师35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和科技创新一线,其中有20年是在岗底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他帮扶岗底村民走的是一条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展之路,是让老百姓端上金碗银碗之路,是太行深山区以“绿”生“金”的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样板路。
关于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5篇相关文章:
★ 2019李保国影片观后感,时代楷模李保国事迹学习心得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