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

健辉分享

早教即为早期教育,对于早教,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分界。广义是指从人出生一直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都称为早期教育;而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以下就是小编为您奉上的亲子早教教育心得,欢迎您的参考借鉴。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篇1】

周末,宝爸常去三星体育场踢场足球。我呢,偶尔去做个观众,当回啦啦队,顺便带上俩宝,让她们跑跑步、踢踢球,运动运动,多跟大自然接触。小孩就该释放她们玩的天性,彻彻底底、放放松松、无忧无虑的奔跑嬉戏。很多宝宝在沙坑玩沙子,也有宝宝骑自行车玩、滑板玩……这时候,有一个男孩一溜烟地爬上了观众席上的铁杆,并大声呼唤同伴,这一呐喊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小点的目不转睛、羡慕不已。大一点男小孩,兴趣立马调上来,跃跃欲试,然后…

我观察,这时会有两类家长:一类呢,赶紧阻止自己的宝宝参与任何有可能会有危险运动。家长的这种心情都能理解,但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你家小宝宝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是她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你这样做,剥夺了她享受过程的权利,并且你不可能永远能像现在那样庇护她。倒不如教给她保护自己的技巧,让她学会在这个体育项目上自我保护的本领来的有用。

另一类积极鼓励,希望宝宝能接触新鲜事物,勇敢挑战、抗拒胆小。这些家长的教育思想我认为很好,适当的尝试有助于小朋友发展兴趣,并从中学习其中的道理,比如:重力、摩擦力、体力、安全知识等等。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当我们的宝宝玩的开心、兴奋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这点,慢慢跟她讲解其中的奥妙,培养她的兴趣。长此以往,点滴积累,如果以后在学习中遇到这些内容她们一定会比其他小朋友学的更快更好!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要使宝宝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呵护、珍惜儿童的兴趣。千万不要轻易抹杀宝宝的兴趣,这将对她得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篇2】

唉,说到育儿心得,很惭愧,我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专家和前辈们经验的基础上,摸索着与女儿在一同成长而已。

我和女儿在出门上街时,总能看到有的孩子哭闹着要家长买这买那,而站在一旁的家长则是满脸的无可奈何!

其实,孩子也是一个有自己需要和情感需求的独立个体,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作父母的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合理的要求要适当地让孩子得到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给孩子讲清楚道理。在孩子想耍赖,不听大人讲道理的时候,可以不予以满足,先冷落他(她)。父母可以先严肃明确地对他(她)讲耍脾气是不对的,是无济于事的,给予他(她)警告和自己改正的机会;如果他(她)还继续闹,那末父母千万不要同他(她)多纠缠,离开他(她),让他(她)一个人感到孤独,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也没效果。等完全平静后,才给他(她)讲道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甚至一些父母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吃的、用的、穿的、玩的完全满足,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也一概应允,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习惯了想要什么就能马上得到,得不到就会哭闹、破坏东西、发脾气、打人、骂人,而且不顾自己行为的后果。

而我和我的家人呢,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拥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或其他方面的请求时,我们会和孩子约定好,如果每天能好好吃饭,在幼儿园能好好睡午觉,上课时能尽量认真听讲,需要时能帮妈妈擦擦桌子、摆碗筷、盛饭、浇花、扫地、拖地等,那末到时候我们就会给她买;而她呢,也会很乐意并很努力地去照约定执行。我觉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耐心地等待,增强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学到了一些做事的技能;而且还懂得了要想得到什么东西,需要自己去努力,并付出相应的劳动或一定的代价;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负责意识。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篇3】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早教,看到许多家长还是非常重视我们的活动,每次都能看到许多面孔很熟悉的孩子和家长。我们在每次早教活动中,都会开一个集体会议,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分工合作,积极准备自己需要的的材料,大家还会一起准备和寻找。

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们的活动安排都是不一样:

1-2岁的孩子:

我们的活动区域通常是舞蹈房,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垫子、桌面玩具,我们通常将活动室分为三个区域:一个是撕报纸;第二是拉小车;第三是垫上爬。在这三个活动内容中,孩子们对拉小车比较感兴趣,但是孩子拉车是无意识的,而且由于对教师的陌生,所以无法按照教师的指令有目的地拉,而是随意拖拉。因此,老师可以在活动室里创设几条"马路",让宝宝沿着"马路"拉小车。垫上爬的过程中,发现12—24个月的孩子已经学会直立行走,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再去爬,而是喜欢在垫上行走。撕报纸是孩子不愿意参与的,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小肌肉群未发育好,双手的动作不协调,对他们的活动造成困难。老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并指导家长在家中让宝宝进行一些小肌肉群动作的练习。

2-3岁孩子:

这一年龄阶段孩子通常会在企鹅班进行,我们通常进行装饰画粘帖、看图书和小狗跳圈三个内容。参加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本来想对于这些两岁多的孩子来说装饰粘贴画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孩子操作起来可能会感到有些枯燥。但从孩子参与的情况来看,孩子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剪剪画画还真像那么回事。在"小兔采蘑菇"的活动区域中,孩子们起跳的能力可能还未发展好。这一区域的活动内容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看小图书,也是因人而宜,有的孩子能认真的翻阅,并在家长的指导下把看的东西说出来。有的幼儿则刚刚坐下,还未看好一页,就走了,从中也折射出了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影响。相信通过这样的亲子活动的开展,会让我们的家长在平时更有针对性地去关注孩子的发展,促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篇4】

学习了《0—3岁幼儿早期教育》讲座,我受益匪浅,感受较深刻有以下几点。

一、发展幼儿语言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人的智力核心——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发展幼儿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早期教育的成败。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发展幼儿的语言,主要通过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因此,应当注意和孩子的语言交流,把增加孩子词汇量和提高孩子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作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的任务。

二、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重要的手段。

幼儿期也称“游戏期”,幼儿基本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途径。

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健康。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运动不仅能促进孩子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和肢体动作协调,也让孩子很容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避免厌烦和疲劳等负性情绪。通过运动不但增强了孩子的体质,而且在和同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还能让孩子学习到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以及勇敢、冒险精神。

三、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兴趣。

不管是做游戏还是玩玩具或是看书,家长千万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便是孩子感兴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不要轻易叱责孩子,多一些启发和鼓励,和他一同体会克服某个困难的全过程,

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会让孩子从此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教育无处不在。老师、家长平时可以多带孩子“游山玩水”,让孩子多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随时准备一些小问题让孩子回答,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提问,既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述能力。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篇5】

其实早教就是给孩子一个平等的环境和给家长合适的和宝宝玩的方法。那么,方法是需要家长回去反复练习,玩耍。必须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才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的。如果有些家长不会举一反三,那么早教效果甚微。所以,您是需要人知道的,知道您怎样和您的宝宝玩。举例说明一下:我记得我乐乐两岁多的时候,在一早教中心上了一节体验课,教了一个模式模仿的学习游戏,就是搭积木,一个红的,一个蓝的,一个红的,一个蓝的,这样交替。我当时回来的时候就依然陪儿子玩这个积木游戏,可是他不感兴趣,我苦恼惨了。由于我的工作又非常忙,真的都没信心在读下去了。很多游戏操作性都不强。然后早教中心的指导老师知道此事后,专门打来电话,她告诉我:你可以让你儿子玩鞋子,玩衣服,玩家里他喜欢的东西。于是我引导儿子把爸爸的鞋子放一层,二层放妈妈的鞋子。儿子很感兴趣。后来找规律这一项能力很强,现在逻辑思维能力超强。所以课后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早教里的游戏你不延伸训练的话,他就仅仅只是个游戏。

还有,课后延伸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监督和督促的作用。偶尔也会偷懒,但是有人督促你的时候,就会加倍的注意这是针对我自己,我以前就是这种行为。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篇6】

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认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孩子在体验挫折的过程中学会有益人生的东西,性格上变得坚强。而一般意义的坚强是什么?是认为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痛苦、压力、煎熬、难受是“必然”的,所以,所谓的坚强就是忍耐力强,能挺住,受得了,不被打垮。

听起来很让人佩服,很勇敢,但是有些愚昧!就像义和团当年勇敢地向洋枪洋炮发起冲击一样!而且这也是一件不容易、困难、折磨人的事情,有时会把人压垮了。所以,我们可以帮孩子建立一套容易可靠的方法,一些合理的习惯些思维,坦然面对挫折。

那什么是习惯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佛家讲的平常心吧,每一种习惯性思维都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不一定就是坏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孩子也许听不懂话中的真实意思,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还短。大人们也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把它变成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在遇到事情时很少习惯地从这个角度去想。以前我很疑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为什么对自己没有用呢?后来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些道理和具体的事情多结合,逐渐地把它变成习惯性思维,所以事到临头,根本想不起来。反思之后,再次遇到事情的时候习惯于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失败、挫折:经过努力,坏事是可以变成好事的。最近不小心崴脚了,虽然是件坏事,但是难得的休在家里安心地呆着,写写博文,也很好。

家长可以从具体事例出发,让孩子体验天下雨了不能去游乐场,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游戏,读到一本有意思的书,这都是收获。

孩子测验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好好分析一下卷子,找到学习、习惯、技巧、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了,就会促进孩子的学习。孩子遇到的所有挫折、失败,其实都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善于引导,她体验的道理比你磨破了嘴皮子还管用。

在女儿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也和她一起探讨,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她遇到的事情:

比如一个小朋友常常骗女儿,她不高兴地像我倾诉被骗的痛苦,我告诉她:这也是件好事儿,让你这么小就会识别谎言了;玩具坏了,她有些伤心,我告诉她:坏事变好事啊,我们再买个新的;学习暂时落后了,我说,没关系啊,从后面追比被别人追压力要小,成绩越来越好的感觉其实不错啊;逐渐地,坏事变好事就成了女儿的习惯性思维,自然,面多挫折的时候,就不那么愁眉苦脸,甚至会高兴了。

比挫折更可怕的.是不知怎么面对糟糕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有些挫折的确关系重大,比如中考、高考、国考,但是绝大部分挫折、失败不是那么重要,只是我们生命长河的一个波澜而已。

为什么有些不顺利会给一些人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放弃掉自己的生命?其实往往不是事情本身严重,而是人面对这个结果的时候,大脑认知放大了它的影响,把它看得很严重,而一个事情你觉得后果严重自然会有巨大负面情绪,对一起感悟人生心灵形成强大的压力感。

其实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性思维,对孩子的问题都喜欢上升到影响人生的高度,总是看到很长远的影响。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考试怎么办?考不好,上不了重点咋办?你的心思都在玩上,将来怎么办?家长如此一来,孩子怎么能够坦然、淡定呢。涉汲到孩子品质,多说无益呀!其实我们只需要看到事情的本身就行了,只是一次家庭作业,解决它就OK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模样,想想多可怕。郑渊洁的《驯兔记》中说,你可以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孩子,却不要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在此与所有家长共勉。

比如平常一次家庭作业没按要求好,一次期末考没靠好,只要孩子平时学习做得好,成绩考试有些波动有什么关系呢?波动本身也是一件很正常的,很多家长何苦那么一惊一乍,紧张兮兮的呢。

最重要的是家长会很容易把这种夸大的思维模式“传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长不打不骂,什么也不说,孩子也会从家长紧张的表情、沮丧的态度中体验到。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夸大事情的后果,心态如何,可想而知了。

《道德经》中说:知常曰明,这有多种解释。我的理解是,知道了哪些是常理,知道这些事儿是正常的,就不会迷惑,就会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其实是没什么的。

亲子早教教育心得【篇7】

人在0—3岁期间,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孩子和母亲是“共生”状态,母亲是主要的角色。从4岁到6岁,父亲正式开始进入重要的角色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重在获得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同,并且开始大量模仿父母。

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追求一种有力量,有权威的爱,母亲的爱往往和这种需要相反,在这个年龄的孩子眼里会是柔弱甚至是过分关心。如果孩子没有在家庭里找到这样的爱,他们会到外面寻找。在一些个案研究中也发现,无论男孩女孩如果在家庭得不到父亲般的爱,就会在外界中找到替代和满足。比如女孩子如果有一个成熟一点的男性对她关心一点,会在心里产生不能抵抗的诱惑。

父亲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价值系统和自信心,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爱,而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做爸爸认同的事情,就能赢得爸爸的爱。在上篇《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感来自父亲》曾经说过,如果父亲力量的缺失,或者不被父亲认同和赞赏,会造成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并且缺乏自信。自信是一个人的底气,它决定了一个人在遇到困境时的心理底线,如果足够强大,他可以应对未来一切的际遇。

父亲能够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好,女儿会更具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在与父亲的互动中,父亲能把女儿女性部分更好地引发出来。同样,儿子会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原则、胸怀、胆识与气魄。所以,和父亲关系很好的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同性恋。

弗洛姆也说过:造成神经病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个男孩有一个十分慈爱,却又很娇惯他的母亲,同时又有一个性格懦弱或者对孩子不感兴趣的父亲。我这里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个例,父亲是个工作狂,对家庭很少问津,家庭中母亲的角色占了大部分,对待孩子过分溺爱,在生活中母亲的照顾可以说无微不至,有求必应,从不受半点委屈,所以她的女儿任性,骄纵,以自我为中心。后来成人结婚之后,在家庭生活中因为一点矛盾就有情绪,发脾气,最后导致对方一家人联合起来对付她。她无法接受这样的待遇,心理失控最终导致精神分裂。具有这种家庭角色缺失性格的人往往孤立无援,需要得到保护,因为没有获取父亲的特点:如纪律、独立性和驾驭生活的能力。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哲学家纪伯伦说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是你创造的。跟随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的话,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飞箭。

    22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