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1
最近我们学校很流行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该书的作者威尔·鲍温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他发起的“不抱怨”运动,就是想最终实现人们“平和心态”在自己个性中能生根。
在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事情要抱怨:工作忙了,成天要风吹日晒了,消费水平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生活环境差了,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或是感冒发烧头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当今的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似乎借此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获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该怎么解决还得怎么解决。
自从我读了这本书,自从我带上了这个紫手环,书中抱怨不如改变的理念,正不知不觉悄然影响着我平时的工作与生活,当我有时再说抱怨的话时,心里马上就会有个声音提醒我,“你在说抱怨的话,停止抱怨”,在听到身边的人抱怨时,我也会告诉他们,不要说抱怨的话,抱怨不如改变。首先让我们学会知足,让我们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其次是感恩,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熬过去。最后是珍惜。光阴一去不复返,只有把握住最值得珍惜的时刻,我们才能抓住现在,抓住未来。而让我更加欣喜的是这只紫手环停留我右手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紫手环神奇的力量,正如它的颜色物语一样,我的思想正在发生着蜕变,心底里那份积极向上的细胞正在活跃起来,生活中正面思考的雪球愈滚愈大,我学会了用微笑来面对生活和工作,面对着一群群的孩子,我变得更有耐心、爱心啦,更积极、宽容了,更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了!也变得更快乐了!紫手环,只是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从现在开始一种阳光的、积极的、独特的心灵体验,让我每天的抱怨少一点点,试试自己的人生会不会有所改变!
俗话说的好: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不要抱怨,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正是因为有这些波波折折,才练就出异彩纷呈的人生。生活本来就不是事事如意,生活本来就不会十全十美,相反,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才是家常便饭。如果能常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你可能会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人生照样很精彩。 反思我做教师的行为,还算庆幸,我一直没有鄙视过哪个学生,也没有一直打击某个孩子。但是,在有意无意中,我可能真的太过严厉,要求过高。今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最后,再次把书中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不要抱怨!”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2
首先感谢公司组织的这次读后感交流的活动,让大家能以此为契机更加深刻的交流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好的做法及更加先进的思想。《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用若干个小故事利用抱怨这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从侧面再次的提醒了我们,只凭着专业知识及公司规章制度来领导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关系和内部的环境氛围也是前提之一。《不抱怨的世界》一书正是用作者亲身经历告诫着我们这一点,下面我就对《不抱怨的世界》一书的读后感向大家谈谈我的感想:
一、要想改变别人首先得改变自己
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理念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才能认真客观的分析出任何事件的真实本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所难免的都会遇到任务紧、压力大、帮忙别人弥补漏洞或自身犯错的状况出现,在这一的状况下迫于工作任务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烦气躁的状况从而引起各种摩擦,这时必须要克制自己不要以抱怨这种形式来说某某人的不是,以此来宣泄和抱怨别人给自己造成的麻烦和舒缓自己心中的压力。俗话说育人先育己,在部门管理过程中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就是下面员工的一个榜样、一个风向标,我们抱怨别人一句下面的人就会埋怨十句,如果养成了习惯那么就会有百句、千句,到那个时候我们如果提出工作上的要求或需要改善的地方,同样我们也会遭到员工的抱怨,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习惯、抱怨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个趋势,他们会认为抱怨会让他们的工作来得更加简单,这个趋势的兴起也就相当于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群策群力的消亡。到那时一个部门也不再会有生产效率和对部门的向心力,将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危机感提示了我们管理者应加强自身修养,在工作中运用一些技巧:
1.沟通工作、交流感情时语气亲切、语调柔和、措辞委婉、谈吐自然的柔性语言,能够对下属表达足够的尊重,从而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再有,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真心诚意、心平气和、商量式的解释能够到达委婉拒绝和善意规劝的效果,既尊重了别人的自尊心甚至虚荣心,又可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团队的稳定与和谐。
2.和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建立“朋友关系”,用心谋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带给必要的帮忙。但在我们的“朋友关系”中必须要切忌“拉帮结派”,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谚语从反面也警示了我们,当你有意识亲近群体中一个人时,那么也将会有三个人离你远去。
3.杜绝情绪管理,在工作中应努力持续用心的情绪,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创造“和谐”所必需。始终持续清醒头脑,持续心理平衡。持续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平和心,始终做到精神饱满、笑口常开,努力为每一个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深入员工,营造信任和快乐,建立一个和谐的团体,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部分
没有抱怨,或正确处理抱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团体。也才能加强团队的合作,如果一个团队缺少了协调、配合,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的都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大家及时沟通意见,消除分歧和误会,才能整体作战,更好的解决问题。
正如书中写到的几个关于意识形态的故事,“珍的葬礼”和“如果你快乐,就按喇叭”故事中的两个主人翁都应病魔缠身,中风不久便可康复的珍因为太过于自我的担心造就了他的去世,令医生们颇感意外以及“快乐提示牌”故事中,让病痛折磨然而快乐去世的女主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到启发,体会出在必须的空间必须的时间里气氛是多么重要的。员工的用心性靠调动而工作中的快乐、和谐度更能稳定员工情绪,对于一个管理者在实践的工作中我们都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当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热情高涨时能够创造出更高更加优质的效率。这种效率它与要求赶工或者单纯的完成数量上来说更加有效、更加出色,()能使我们产品一次合格的几率提高。部门里的氛围我们作为最主要的调剂人只有在多沟通多了解之后才能真正的扮演起这个调剂人的作用,按照预定的方向循序渐进的发展。试想一下,每个员工都是大社会里的一员,来到我们小群众里规章制度遵守是务必的,但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思想,如果当员工出现一般问题的时候我们怎样办。肯定得第一时间上前做起教育、疏通思想。如果互相了解不深,给员工一种我们高高在上的感觉势必做工作的难度会大大增加,而在这样做完工作后员工受到的教育和认识到的错
误往往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在这些事情来临之前做好我们的感情铺垫工作,至始问题来临之时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调剂部门里来自于工作上、同事之间的问题和冲突。长期下去整个部门的员工有了凝聚力维系住良好的内部关系和简单的工作氛围,从而引发出员工自觉尊规守纪和围绕部门任务刚好各项工作的良好习惯,成为一个用心、快乐的工作者。
三、把心放开,在制度的框架内能让自己快乐翱翔
作为公司的一名管理者为部门员工思考很多甚至于为了持续良好的工作氛围有所舍取,但我们必定是公司的中流砥柱,是连接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重要桥梁。和公司员工之间,由于任务职责的分工本来就是处于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状态里。那么我们对员工的关心爱护就不能等同于放松要求、一味的放任自流,必须要把这种爱护建立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则制度这平台上面。在公司这个大舞台上面难免会出现极个别的员工因个人感情色彩的缘故给我们出上道德观念的难题,影响我们情绪甚至尊严。但我们必须要认清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差距和区别,要持续住一个成熟管理人员冷静,尽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学会体谅员工的一时之错毕竟他们在平时工作中为了公司发展比我们付出了更多的体力,而我们在管理之中也不是为了争夺这一时之威。况且有了良好的风气以后,其实公道自在人心,管理者合理的让步往往会换得更多的尊敬,然而这种尊敬往往比高姿态、高要求使员工获得的工作动力大得多。让我们大家在不断的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踏着正规化管理不断为公司创造更多财富的道路上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快乐工作者吧。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3
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老板正在往货架上摆放东西。这时门被推开了,几个小孩子嬉闹着跑进来。他们像进了蟠桃园的猴子,左拿右放,兴奋异常。突然在孩子们你推我桑之后,一个货架上的食品如多米诺骨牌般依次倒下,并纷纷掉落到地上。孩子们都吓坏了,笑声戛然而止,空气瞬间凝固。我把目光从杂乱不堪的地上移到了老板的脸上,心想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没事”温柔的声音释放了凝固的空气,“别害怕,我再摆上去就行了。”
孩子们走后,我问老板为什么不发火,甚至都没有一句埋怨,他笑了说:“有什么呢?无非让自己解解气。但不还得自己收拾,弄不好还吓坏了孩子们,得不偿失的。”
我顿时觉得,眼前的这个粗犷的男人从骨子里散发出一种力量,一种不抱怨的力量,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芬芳。
马云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着两个字:失败。
37岁之后,他突然飞黄腾达了,秘诀就是四个字:永不抱怨。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如意后难免抱怨几句,但是抱怨之后我们又能怎么样呢?不还是静下来踏实工作吗?那你的抱怨又有什么用呢?你不喜欢下雨,你抱怨两句老天就放晴吗?你讨厌高温,你抱怨两句天气就能凉爽吗?所以,我们的抱怨毫无价值,也毫无意义。还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但是,有些人发现自己没法不抱怨,因为他人在抱怨时自己也会禁不住抱怨几句,那该怎么办?首先,让自己对任何事乐观开朗起来,不要让他人的负面情绪影响你内心的真实感情,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言语,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你,让你容易产生抱怨,而且有时你会发现你抱怨的正是那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从坏一点讲根本不值得你去抱怨。其实这些的本质都源于自己,在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要将心比心一下,忍耐一下,委屈一下,心平气和地与他人谈谈,礼让三分。
很多事情其实看起来总是那么简单,但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总会把他们复杂化。其实,“不抱怨”不就是对别人多多忍耐、理解与沟通,对自己多多省视、要求、改变,难道不是吗?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领导,他们都会重视人才,选拔人才。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出来,当你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成绩,做出了贡献的时候,也就是你受到肯定和重用,体现个人价值、享受工作快乐的时候。
付出终有回报,无怨方能无悔。
这也是我一生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吧!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4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心里在想这可能又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带着怀疑的心我开始了看书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带起了紫手环,心里却怎么也不肯相信这样对自己有何有用之处……
但当我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突然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难过……而这本书里的就是返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5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的心里在想这可能又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带着怀疑的心我开始了看书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带起了紫手环,心里却怎样也不肯相信这样对自己有何有用之处……
但当我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突然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难过……而这本书里的就是返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们把抱怨俗称“发牢骚”,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摆脱心灵的阴影。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原先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让你因为抱怨的快感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书中主人公的狗被车撞了后,就差点让他自己成为了愤怒及抱怨的奴隶,是理智让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动中停了下来,没有让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内心世界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剖析与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给与我们做到的。
紫手环在我的手上来回互换,这让我很不安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内心有如此多的抱怨,如此多的不满。我对自己的情绪好像根本没有自制力,我十分恐惧的应对这个结果,我改怎样办但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的那种不安的情绪,但是书中的一句话却让我顿然醒悟“诚实应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就应诚实、勇敢的应对它;就就应去想办法结局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书里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既然喜欢抱怨,那也就想办法让他闷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在还没有说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话语”这样“你的紫手环已经从让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变成你的话语在说出之前要穿越的过滤器”。有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
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灵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我不想太多,从自己做起、从这天开始,让自己也能够有“不抱怨的世界”,最后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平等的,去理解他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6
比尔·盖茨曾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带着质疑我有幸阅读了《不抱怨的世界》,颇有感触。改变自己,认真工作,才能取得效率。
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比如说,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联想到自己也常常对着朋友抱怨,仔细思考起来,我想不会仅仅是为了发泄那么简单,恰恰是朋友们给予的同情、关怀和正向的认知才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抱怨已经成为一种我无法觉察的习惯了。
该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体会,相信会让大家受益匪浅,甚至使你的命运得以改变,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乐!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发展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得以实现,但这需要一辈子的奋斗才可以。人的一生唯要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困难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的确,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工作、家庭、人际、天气、交通……这些都是抱怨的对象。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工作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本书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改变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工作、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抱怨的人是不快乐的,他永远只会在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的改变。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却需要意志力。所以,让我们向“抱怨”开战吧!
生活原本就有许多种,包含着许多的内容,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我们不可能只会拥有快乐,痛苦往往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元素。然而,当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活时,我们应该感谢生活,过着痛苦的生活时,我们也应该感谢生活,因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积极乐观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无须抱怨。
正如书中所说:“停止抱怨,你就已经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虽然这条路还很长很远,还需要我付出无法想像的努力和代价,但是既然做了选择就应该积极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中的各种不确定。“不抱怨”是一把钥匙,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这把钥匙,我们会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诸多层面,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7
要一个人“不抱怨”很难,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顺遂,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别忘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例如:当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一个“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从心里怀疑,这样即使遇到了mr.right,也可能会错过吧;同理,如果多说一些感恩的事,则会为自己引来更多喜乐之事。这样,你要选择抱怨还是不抱怨?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尾的一句话:你自己就是一种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东抱怨西,怪物价高、抱怨老板不加薪。不过,现在有一项“不抱怨运动”正在全球八十个国家推行。很简单,在手上戴上手环,每次抱怨或指正别人就要换手戴,得连续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两件事,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1.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们过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抱怨,我们以为抱怨能带来什么好处,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为什么我们过不上我们想要的生活?而这些问题是威尔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及他发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运动”要回答的。
按照韦氏辞典的定义,抱怨有两重意思: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提出正式的控诉或指责。根据抱怨对象的不同,抱怨还可分成对自己的抱怨和对他人、外界的抱怨。
鲍温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比如说,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
我们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让自己在互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抱怨的背后是自夸和吹牛,而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吹牛和抱怨。我们自觉不配得到想要的东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开。在我们的抱怨中,我们也对世界传递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讯息,而这么做,也将会为自己引来更多的加害者。
让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退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而成长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弃熟悉的生活方式,结果我们倾向于害怕成长。我们其实是在拒绝、反抗我们的伟大潜能,对这种逃避成长的倾向,马斯洛命名为“约拿情结”。抱怨是“约拿情结”的体现,它源于自我价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属于低能量层次的对话,不会威胁到彼此;通过抱怨,人们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长与改进。
依据自身的“抱怨上瘾症”疗愈经验,鲍温总结出走出不抱怨的四个阶段,即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及无意识的有能。他认为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每一个阶段,一步都不能省却。你不可能跳过这些阶段,直接达到永续的改变。
在“无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对自己的抱怨(无能)毫无所觉(无意识)的。此阶段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充耳不闻。
在“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对自己的抱怨(无能)已能有所察觉(有意识)。你能察觉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边都是一些爱发牢骚、怨声载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时讨论的主题往往演变成一场抱怨比赛,讨论的语调会变成:“这不算什么,我告诉你
在这个阶段,征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个也在挑战不抱怨目标的人,彼此鼓励,互相打气。找一个能帮你以积极的态度重塑生活样貌的人,帮助你去发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点。不要把眼前这一刻视为理所当然,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现的。
在“有意识的有能”阶段,沉默将更经常出现。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设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对你周遭的人们发送一个讯息:你觉得不自在,无法忍受让沉默来掌控局面。沉默能让你自省反思、慎选措辞,让你说出你希望能传送创造性能量的言论,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发出又臭又长的抱怨。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地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上。如约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当前的现状,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是梦想着未曾出现的景象,然后问为什么不是那样?”
在“无意识的有能”阶段,你已经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经可以“无意识”(毫无所觉)地达到“有能”(不抱怨)状态。你会开始为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连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态度,也就是你内在思维的外在表现,决定了人们和你之间的关系。一个在办公室里散播阳光和喜乐的人,具有黄金般贵重的身价。成为不抱怨的人,将获得一份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你对他人的影响力。你将活出让他人效仿的样子,你将成为领袖,站在最前线开疆拓路,让其他人追随。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8
2019年的7月4日,是我很难忘的一天。那一天我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紫手环。
紫手环被喻为“不抱怨的礼物”,书里说它有着无穷的力量,戴上它我们就已经踏上了成功的道路。多么神奇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不抱怨的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个名人对书的评价,再往后翻就是序言中胡志强妻子的亲身经历。车祸给她的身体带来了重大的伤害,而她自己却选择了勇敢的面对,她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不抱怨,她感恩,她感谢为她抢救、医疗、付出辛劳的“天使们”,她谢天谢地,感恩自己可以浴火重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不停的抱怨,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促动进步,可欲望太大会象气球吹得太大而破裂。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对生活的抱怨是多么的无知,我发觉我有了小小的进步。其实所谓的公平和不公平谁也说不清,每个人每天都有不同的不满足。我喜欢那些不抱怨的人,因为他们心里往往憋着一股劲,他们知道,抱怨没有用。抱怨者抱怨的对象往往是上帝、命运之类虚幻的东西,或者是他对之无能为力的人,他抱怨是由于他不能使他们变化。而不抱怨的人则会针对具体的困难做出具体的对策,他憋着的那股劲在背后支撑着他,是他永恒的动力。
人越是报怨自己不快乐,自己就会越不快乐,因为我们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不该注意的地方。有些时候我自己总是去计较别人怎么怎么样,而忘记了自己该怎么怎么样。去抱怨别人,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因为每个伤害别人的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受伤者,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受伤者!其实想想我们真的可以不去抱怨,至少做到不在自己的嘴里说出去!对于无可改变的事情,不要去抱怨,愉快地接受、勇敢地承担。是的,不去抱怨,你会拥有解决问题的从容;不去抱怨,你会拥有阳光灿烂的心情;不去抱怨,你会拥有天的广袤、海的胸怀。
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箭头向上,人生不可能总走上坡,情绪也一样会有高峰和低谷,所以经济进入萧条期是常态,心情遭遇低气压也是常态。
戴上“紫手环”,想抱怨的时候,换到另外一只手上,让自己停止抱怨。日复一日,你的行为,你的思维都已悄然改变。当你看到有人佩戴紫色手环时,就会知道他正在激励自己连续21天都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也许要真正做到确实需要一点时间,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
活出感恩的生命,拒绝抱怨的时间。总有一天我会真正活在不抱怨的世界,找到真正属于我的成功之路。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9
紫手环被喻为“不抱怨的礼物”,书里说它有着无穷的力量,戴上它我们就已经踏上了成功的道路。多么神奇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不抱怨的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个名人对书的评价,再往后翻就是序言中胡志强妻子的亲身经历。车祸给她的身体带来了重大的伤害,而她自己却选取了勇敢的应对,她不放弃对生活的期望,她不抱怨,她感恩,她感谢为她抢救、医疗、付出辛劳的“天使们”,她谢天谢地,感恩自己能够浴火重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不停的抱怨,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促动进步,可欲望太大会象气球吹得太大而破裂。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对生活的抱怨是多么的无知,我发觉我有了小小的进步。其实所谓的公平和不公平谁也说不清,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不满足。我喜欢那些不抱怨的人,因为他们心里往往憋着一股劲,他们明白,抱怨没有用。抱怨者抱怨的对象往往是上帝、命运之类虚幻的东西,或者是他对之无能为力的人,他抱怨是由于他不能使他们变化。而不抱怨的人则会针对具体的困难做出具体的对策,他憋着的那股劲在背后支撑着他,是他永恒的动力。人越是报怨自己不快乐,自己就会越不快乐,因为我们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不该注意的地方。有些时候我自己总是去计较别人怎样怎样样,而忘记了自己该怎样怎样样。去抱怨别人,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因为每个伤害别人的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受伤者,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受伤者!其实想想我们真的能够不去抱怨,至少做到不在自己的嘴里说出去!对于无可改变的事情,不要去抱怨,愉快地理解、勇敢地承担。是的,不去抱怨,你会拥有解决问题的从容;不去抱怨,你会拥有阳光灿烂的情绪;不去抱怨,你会拥有天的广袤 、海的胸怀。
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箭头向上,人生不可能总走上坡,情绪也一样会有高峰和低谷,所以经济进入萧条期是常态,情绪遭遇低气压也是常态。
戴上“紫手环”,想抱怨的时候,换到另外一只手上,让自己停止抱怨。日复一日,你的行为,你的思维都已悄然改变。当你看到有人佩戴紫色手环时,就会明白他正在激励自己连续21天都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也许要真正做到确实需要一点时间,但我们能够从此刻开始努力。
活出感恩的生命,拒绝抱怨的时间。总有一天我会真正活在不抱怨的世界,找到真正属于我的成功之路。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10
《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更加的坚定了我内心深处的想法: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改变不了外界,但一定可以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总是在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我们的心情肯定也会受到影响,心情低落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消极的行为则肯定结出消极的果实,如果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做法,那么我们不就掉进了消极怪圈了么?面对这些,《不抱怨的世界》告戒我们:立即停止抱怨!这就像一个人得胃病了,得吃药!但是吃药不是根除胃病的最终办法,而是养胃。同样,我们“不抱怨”的好习惯,也需要通过某些程序促进养成。而这些程序就是“改变”。如何改变呢?《不抱怨的世界》里,改变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积极的改变自己的心态!
很多时候,不在其位,不知其事,改变自己的心态要求我们先要学会换位思考。当感觉别人很风光,而自己事事不如意时,不要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或许别人比自己付出了更多不为人知的代价。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尽管自己真的受到委屈,你也许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不抱怨的世界》送给我们的:很多事情,就怕人去“做”,只要你敢于去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顺畅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让自己思虑重重的困难,竟然本是小事一梉。真正优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她们总会把消极的想法从自己的内心扫除怠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世无难事,重在行动。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11
近日有幸读到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著的《不抱怨的世界》。阅读之后,发现这本书与以往许多励志书籍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感慨良久,思绪万千:
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是我们抱怨的对象。生活、工作上不顺利时,发发小牢骚、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喜欢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后面,从中获得一种自我膨胀的优越感。我们难以且不情愿意识到,所厌恶的种种问题,譬如身边人无休止的抱怨,同样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然而这个世界存在“吸引力法则”: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抱怨的事。书中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理解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可能我们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事情失败了,习惯归结于他人的不体贴、不配合或不努力,从而逃避职责。这些负面思绪不只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还影响着别人。
如果我们会抱怨不断是因为我们为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被它指引着,心被它占据着。那么我们要怎样逃离抱怨的泥潭呢
依据自身的“抱怨上瘾症”疗愈经验,作者总结了走出不抱怨的四个阶段:
一、无意识的无能,是指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
二、有意识的无能,是指能觉察到自己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抱怨;
三、有意识的有能,是指倾向于用沉默来便于自我反思、
措辞,以便于说出有价值的话语,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
四、无意识的有能,是指你已经重塑思维模式,习惯于不爱抱怨了,并且不需要意识控制。
如何推进四个阶段的进展,作者建立了一套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方法--紫手环运动:
1.将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
2.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
3.如此交替更换,直到养成连续21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目标为止。
4.坚持下去。平均的成功时间是4~8个月。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着为自己创造完美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它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和评断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但是改变自我的勇气和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这把钥匙,我们会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诸多层面,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
当然,放下抱怨,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情心.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朋友,试着加入“不抱怨”活动吧!不要匆匆经历这个过程,这不是赛跑,而是一种过程。从带着紫手环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改变,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种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的挑战。放弃抱怨,相信自己!
读不抱怨的世界随笔篇12
在国庆来临之际,学校布置任务要求每个人必须读一遍《不抱怨的世界》。坦白说,我心里当时还忍不住抱怨:假期都有任务,简直了够够的了。
可当我开始读了这本书后,心灵不断地被触动着出生贫穷的威尔·鲍温以超乎寻常的毅力,考上了美国重点大学。毕业后,他屡次找不到梦寐以求的工作,为此而感到伤心,不由地抱怨命运。但在朋友的启迪下,他站了起来,终于成为美国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他走上成功的奖台,只说了一句话:你们都拥有无尽的潜能,但只有不抱怨一切,才能取得成功!
这句话使我恍然大悟。有些人学滑板,摔了几跤就不学了,说:都怪这滑板太难学,轮子又太少了,害得我摔死了!这样,这位学生是永远也学不会任何技巧的。而有的人则坚持不懈,摔倒了,爬起来,继续!拥有这样的精神,再难的事,在他眼里都是小菜一碟!海伦?凯勒虽然残疾了,但她丝毫不埋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更努力地使自己从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苗成长为一棵高大挺拔的苍天大树。无论是讥笑与困难,她只当作是对自己的锻炼。你想想看,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靠着这种不埋怨一切、乐观向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才一举成名的呢?
一个个励志故事如流星一般在我的脑海中划过,威名不是靠关系和钱财买来的。真正的名人,是通过千锤百炼和不懈的努力诞生的,不是从一帆风顺和无拘无束中成长出来的,真正的成功人士,是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
要有顽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不抱怨的心,拥有这一切,就一定会成功的!要敞开胸怀,涵养一颗包容的心。有时,我们会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而心生抱怨。而这种抱怨往往是自己被冒犯的一种宣泄。它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会导致夫妻不睦、朋友不和,尤其在工作中,会在同事之间产生隔阂。学会包容,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解放自己,提升自我。作为工作人员,包容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宽容他人,用海纳百川的胸襟来承受委屈、经受挫折,真正做到言行有度,举止有方,谦恭礼让,平易随和。
要直面挑战,奋扬一颗上进的心。也许你会因为领导交付的任务过于繁重而抱怨,或者由于工作毫无头绪、进展不顺而抱怨其实说到底是我们内心深处在排斥、挣扎和躲避,是一种向困难示弱的表现。就像华为总裁任正非说的那样,狮子如果能追上羚羊,它就生存,如果它跑不过羚羊,只能饿死。羚羊如果抱怨不公平,那青草羚羊的早餐该向谁抱怨?羚羊还能跑,青草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过多的抱怨不仅对工作毫无帮助,而且会失去自己宝贵的信心和他人对你的信任。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想的是怎么做,而不是没办法做;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始终奋扬一颗上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