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观后感>

关于《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影评心得体会范文5篇

炳卓2分享

  决战中途岛是罕见的太平洋战争海战片,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一部太平洋战争海战题材的战争大片,好莱坞影片《决战中途岛》近日上映。几十年过去了,与上世纪70年代的同名影片,又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影评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关于《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影评心得体会范文1

  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电影迎来了辉煌的史诗时代。这些影片不以塑造人物为主,也不刻意煽情和突出战争残酷,而是着力于对交战双方战前心态的逼真展现和各种力量激烈的交锋。其代表作品,就是反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虎!虎!虎!》。在美国建国二百周年上映的老版《中途岛之战》,描写的是 1942 年6月5日至8日中途岛战役的始末。它也是一部类似《虎!虎!虎!》的近乎纪录性的故事片。虽然这部电影赢得了1976年第十位的票房,但其评价却显然不及前者。其中的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电影制作方采用了投机取巧的做法——大量海、空战镜头直接取之《虎!虎!虎!》乃至日本的《太平洋之岚》之类的太平洋战争影片。

  无论《虎!虎!虎!》还是《中途岛之战》,这些史诗电影由于强调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和宏观战争场景的再现,因此忽视了对人物形象尤其是作为抗争者的个体士兵形象的塑造,每一个士兵在影片中成为符号化的存在,也削弱了影片对战争观念的探索和表达。另外,虽然对美(日)军高层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但是由于史实的限制,这些电影并没有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因此在抗争者角色的塑造上存在严重不足。

  好在战争片与其他类型片相比较尤其独特的力量。其不可告人的秘密说的并不是战争是地狱,而是战争是一个能收容众多娱乐元素的容器。所以,到了被称为“新世纪战争电影的史诗”的《珍珠港》(2001年)里,作为战争片,它早就不再那么“硬核”。《珍珠港》没有像之前的《中途岛海战》或《虎!虎!虎!》那样,客观真实地表现重大战役的前因后果和战争过程,而是在商业因素的干预下,将惨烈的战争变成了美军战士和漂亮的女护士之间感情纠葛的背景。影片在珍珠港遇袭这一场景之前的一个小时的时长内所表达的重点变成了珍珠港的旖旎风光、自由散漫的大兵生活、性感的美人护士……真正的战争戏是在影片中间部分出现,就是珍珠港遇袭,这一场景持续四十分钟左右,完整而逼真地呈现出珍珠港遇袭的惨烈画面。不过,即便是看完整部影片的战斗场景之后,观众也很容易陷入迷糊,究竟是谁打败了谁?

  这样的风格变化,在新版的《决战中途岛》中似乎仍旧依稀可见。这部影片的“决战中途岛”情节,同样发生了影片放映了几乎一个小时之后。此前的时长,以美军海军航空兵的传奇飞行员理查德·贝斯特(艾德·斯克林 饰)为中心,讲述了他的飞行训练、与同僚的关系,以及家庭。与此同时,还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贝斯特的同窗密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悲惨丧生。就此塑造出了一个被日本的不义袭击激起复仇血性的抗争者的形象。影片中的士兵被看成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名有姓,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内心世界,也许他只是战争这台可怕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但他却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灵魂。

  关于《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影评心得体会范文2

  如果说旧版的《中途岛之战》“复原历史”的纪录片色彩过于浓厚的话,今天的这部《决战中途岛》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完整连续的历史,在影片中倒是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了。

  说来有趣,《决战中途岛》的一个亮点,偏偏就是在史实方面。影片从珍珠港事件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企业号”航空母舰对马绍尔群岛的袭击(1942年2月)、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东京(1942年4月),南太平洋的珊瑚海海战(1942年5月),乃至最后的决战中途岛(1942年6月)。每一个情节的刻画都有实为据。其中一个令人形象深刻的细节是,在“企业号”航空母舰对马绍尔群岛发动袭击之后,日军出动多架一式陆上攻击机对美军发动反击。一架日军攻击机被击伤后径直向“企业”号进行自杀性攻击,飞机擦着舰体坠入海中。电影中的这一幕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别无二致。另外,长久以来流传的“致命五分钟”神话也在《决战中途岛》中第一次在银幕上得到了澄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日本海军参谋渊田美津雄写过一本名为《中途岛之战》的书,其中将日军航母被炸归咎于正在进行炸弹换鱼雷的作业,就在五分钟后就可完成的关键时刻被美军飞机钻了空子。但后来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说法纯粹是渊田的春秋笔法。于是,《决战中途岛》安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负责更换炸弹的日军军官喃喃自语,“五分钟不够啊”,再配上一副“臣妾做不到啊”的表情,恰恰无形之间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尽管影片中的关键性时间节点都没有出错,但《决战中途岛》却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这样一来,众多至关重要的历史情节,实际上变成了影片中各色人物的背景板。观众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不免有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遗憾。完全有赖于影片的字幕提示,观众才知道“企业号”在袭击马绍尔群岛之后南下珊瑚海,随后又返回珍珠港,最后到了中途岛。至于它(及其身处舰上的理查德·贝斯特)为什么要去哪里,了解历史的观众自然心知肚明,不谙太平洋战史的观众,恐怕只会看得迷糊了。更不用说,在珊瑚海战役中沉没的美军航母“列克星敦号”,与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的“约克城”号,给观众留下的唯一印象也只是,它们沉了……

  美军一侧如此,日军一方也好不到哪去。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海战中出动了史无前例的庞大舰队。再现这一宏大场景在当今的CG时代本非难事,《决战中途岛》里却只给了几条军舰近景,丝毫也与“壮观”二字无缘,至于日军“中途岛攻略”的具体内容,就更加付诸厥如了。

  影片中“历史破碎化”的另一个表现,当属对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这一人物的塑造。三船敏郎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1968年)与山村聪在《虎!虎!虎!》中塑造的山本五十六形象,堪称经典。后世的影片,不免深受其影响。《决战中途岛》中的丰川悦司,很明显的难脱窠臼。整部影片,他所扮演的山本都是一副苦瓜脸的表情。这倒是的确与这位司令长官的经典银幕形象相符,也跟山本五十六“反战”的传统人设相称。只不过,《决战中途岛》除了沿用了《虎!虎!虎!》那句“惊醒了沉睡的巨人(美国)”的台词之外,并没有太多展现山本个性的镜头。甚至考虑到发动中途岛战役本身也是山本以辞职相要挟一意孤行发动的,丰川悦司在影片中永远做出一副勉为其难的姿态,给观众的感觉,就显得过于故作姿态了。

  关于《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影评心得体会范文3

  如果说,影片中的山本五十六几乎沦为符号的话,片中的美、日方高级将领也没有展现出运筹帷幄的应有素质。观众看完整部影片的感想,很容易变成这样: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就是因为飞行员理查德·贝斯特的神勇发挥——他驾驶轰炸机两次出击,炸掉了日本人的两艘航空母舰(“赤城”号与“飞龙”号)。

  在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贝斯特扔下的炸弹,打穿了“赤城”号的飞行甲板在机库爆炸,这注定了“赤城”号的完蛋。接下来,贝斯特又带领美军俯冲轰炸机队参加了对日军仅存的“飞龙”号的攻击,并很可能贡献了“飞龙”号中弹四枚之一。为此,他被授予了美国海军十字勋章和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决战中途岛》中以俯冲轰炸机驾驶员的第一视角冲向航空母舰的镜头当然极具视觉冲击力。但是,为了凸显贝斯特的功绩,影片很显然夸大了战争的严酷程度。譬如,在攻击“飞龙号”时,实际上日本人当时只剩下13架舰载机,其中战斗机更是只有区区6架,而贝斯特率领的美军轰炸机队的飞机就有13架之多。可是在影片中,寡不敌众的却变成了美国人,贝斯特的座机穿过多架日本战斗机的围追堵截与防空火力的枪林弹雨,最后才将炸弹扔在“飞龙”号的甲板之上——“为珍珠港报仇”!

  这恐怕也是典型的好莱坞银幕英雄的形象了。在美国文化中,英雄崇拜是重要传统,也是好莱坞电影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英雄成为英雄不单单因为他选择站在坏蛋的对立面,还因为他代表着某些东西,可能是公正、理想、家庭、朋友、社会或者国家”。与其他美军士兵一样,影片中的贝斯特为之作战的对象是正义和自由、善良和勇气、亲情和友情、理想和责任。《决战中途岛》特意安排了日军虐杀美军被俘飞行员与掩护美军飞行员的中国百姓的情节,更加使得所有这些战争中的“人性”在对立面的反衬下显得更加光辉夺目。

  毫无疑问,战争无疑也使人性中最黑暗,最邪恶的东西暴露出来,人性的黑暗也使战争变成一场最为恐怖的屠杀。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说过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结束。对于战争的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不断深入,影片开始探讨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1979年上映的《战争启示录》一度触及了人性中最为黑暗、邪恶的深处。导演科波拉自己也曾说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可是,在2019年的《决战中途岛》中,却见不到对于战争的反思。或者说,影片中的战争,已经成为英雄诞生的必然舞台。而电影《决战中途岛》,由此也成为了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

19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