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读后感>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

佳发分享

读过的文章千千万万,所得的心得体会也各不相同,深触我心弦的这篇文章便是《左公柳》,《左公柳》是S版五下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的故事,表现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下面是左公柳课文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精选篇1

《左公柳》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故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围绕这一中心,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过多,以至于整堂课紧绷绷的,最后教学第一和第三部分时匆匆而过,没有很好地品读。其次,老师牵引和主导的比重较大。左宗棠时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而学生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学生对左宗棠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这就造成学生课文理解上的难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时代背景我只作简单的介绍,因此学生的感受也是很肤浅的,学生又怎能读出左宗棠当时的慷慨激昂、坚毅呢?另外,由于整堂课的容量大。我最后忽略了一个问题:左公柳与左宗棠什么联系?一方面,柳是本文的一条线索,看到左公柳才会引出左宗棠的故事;另一方面,借物喻人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还有柳是纪念左宗棠巨大贡献的标志。这些我都未来得及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得我这堂课有了广度缺乏了深度。这节课,虽然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但读的面还不够广,练读还不够到位,以至于读的质量不够高。这些都是我值得去深思的。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课前我能好好地让学生交流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的感悟就会深一些;如果这节课,我主攻第二部分,学生的品读就会更到位一些,也许我的课将会是另一番风采。

教学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精选篇2

整体设计意图:《左公柳》是一篇精读课文,设计时我把教学的重点体现在动态生成的师生对话上,让课堂在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角色转换中,变得开放而具有活力。以读促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独特的阅读体验。

1、在教学中紧紧扣住“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进行,体现了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比如,在学习第一个爱国故事时,学生就抓住“力排众议”体会左宗棠决心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豪情;第二个故事,引导学生抓住抬棺出征的场面描写体会左宗棠誓死保卫新疆的决心;在体会左公柳的形美时,抓住了“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体会左公柳的神美时,抓住了“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语来领悟;体会左公柳的精神之美,抓住了“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

2、朗读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是这一堂课的又一亮点。有目的地读,有任务地读就避免了读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

3、在教学中我还做到了详略得当,第二部分精讲,第一、三部分略讲。

4、课件的适当运用渲染了情境,创造出氛围。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精选篇3

《左公柳》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将课文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首先从故事部分入手。这一部分结构分明,以导游讲故事过程中的停顿可将故事划分为三个部分:主动请缨——身先士卒——建设新疆;接着,我引导学生学习故事。在学习第一个爱国故事时,抓住“力排众议”“主动请缨”体会左宗棠决心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豪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左宗棠的慷慨激昂;第二个故事,引导学生抓住抬棺出征的场面描写,通过词语“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体会左宗棠誓死保卫新疆的决心;第三个故事则抓住边指挥打仗边让士兵栽树的行为通过“不仅……而且……”“不但……而且……”感悟。

那么,明明是写树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人呢?学生由此明白,原来作者是在借物喻人。既然是借物喻人,那么人与树之间就一定有共同之处。那么,人与树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左公柳外形美:抓住“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左公柳的'神态美:抓住“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语来领悟;左公柳的精神美:抓住“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人与树的描写一一对应比较,从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左公柳是刚强之树,更是象征着爱国将士的精神之树。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这是本文的升华。课文用了四个“那……”组成排比句再次写到了左公柳的形象,描述之中饱含赞美之情。接着作者用反问及设问的修辞方法,进一步提升了贯穿全文的“大柳树”形象:他不是普普通通的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左宗棠那样的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忱。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精选篇4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我们师生以激情朗读结束了《左公柳》的教学。

我走出教室,眺望远方,定睛河畔,把目光定格在河畔的柳树上。瞧,那一排柳树,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微风吹来,柳条随风翩翩起舞。多少游人从她身旁走过,多少游人和她一起拍照留念。柳树啊,你可曾知道,数千里关山路上的柳树又是怎样的风姿呢?

课堂上,我激情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作为开场白,把学生带进塞外边疆既雄伟壮观又荒凉萧条的景象之中,与文中的“我们”一行人一起从甘肃武夷到玉门关,在这“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黄沙”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棵大柳树?”此时此刻,大家是怎么的心情?又有怎样的举动呢?学生们完全融入了文本之中了,情不自禁地朗读:“我们顿时兴奋起来,赶快下车,飞也似的向前冲去。到了树阴下,啊,好粗的树哇!两个人合抱都抱不拢。”

我在黑板上板书:飞、冲。

问同学们:“这说明什么?”“大家迫不及待。”“急切的心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好,我们赶快去认识‘左公柳’吧。”

师: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内地的柳树枝条纤巧柔弱,楚楚动人。

生: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毅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就这样,我们师生走进了文本,走近了左宗棠,感受这位忠义之士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美好品质。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精选篇5

有关左宗棠植柳的事,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左宗棠在肃州城里巡视,发现有个农民骑驴进城后,将毛驴随手拴在了柳树上,而毛驴则悠悠然地啃起了树皮。左宗棠很恼火,当即下令军士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据说此告示一出,再无犯者。左宗棠斩驴护树的义举,一时传为美谈。

如今在西汉酒泉胜迹景区内,还有一棵三人才能够合抱的左公柳。这棵粗大的垂杨柳虽然皮爆体裂,疮痍昭昭,然而却苍劲虬韧,铁骨铮铮,每到夏秋时节,绿荫匝地,显示了固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这样的左公柳今天已经不多了,但在嘉峪关、玉门镇和瓜州县,还是可以寻到的。左公柳庞大的身架上,那些密密的细长如刀刃的叶片,年年都在传递着新春的信息,传递着左宗棠和潇湘子弟“绿满天山”的期待。垂杨柳是河西地区春天返青吐绿最早、秋天落叶最晚的树种。今天酒泉所能够见到的树木中,除了胡杨树,垂杨柳不仅树龄很高,而且容易存活,今年春天,我居住的神舟路上,园林工人在修剪人行道旁的垂杨柳,拇指粗细的枝条铺了一地,我捡了两根拿回家,做了三角梅的支架。结果1个月后,原本干枯的柳枝竟抽出了新叶,而三角梅依旧是病恹恹的。这正应了酒泉的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精选篇6

读过的文章千千万万,所得的心得体会也各不相同,深触我心弦的这篇文章便是《左公柳》。

湘军著名将领,文章中的主人公左宗棠一生一世经历了种种危机四伏、暗藏杀机的历史事件,自幼就聪明机智、志向高远的他多次率兵前往硝烟四起的边疆战场作战,动人肺腑。自己年经大了,边塞路遥远,崇山峻岭,战火纷飞,面对的强敌凶狠狡诈,气势汹汹,而他仍不顾一切顽强阻敌,英勇奋战,最终成功。

当我读到左宗棠力排众议,奋不顾身请缨时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时朝廷军官贪生怕死,眼看就要放弃新疆,左宗棠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己见,自告奋勇坚决认为不能放弃,他是那样勇敢,那样坚定,那样坚强。而现实生活中的同学们,当老师提出问题时,没人敢说出答案,一声不响的坐着,当第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同学们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答案而人云亦云,却不知自己的答案才是对的,有的甚至害怕说错干脆什么都不说。

最使我感动涕零的便是左宗棠出征的片段,他抛开了一切杂念,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和征战的重重困难,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毅然决然地率兵出征了,浩浩荡荡的车队走着。突然,我目瞪口呆了,这行军就行军,干嘛抬上一口大棺材?这是干什么?原来这是左宗棠自己为自己准备的,我更疑惑了,接下来仔细一看,才知道左宗棠深知征战的艰难困苦,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至度外,一心想着以身报国,才做出这番惊人之举。相反,生活中的我们大都碰到困难就畏缩不前,学习中不求甚解,只求完成任务。真是相差太远了。

读罢《左公柳》,感受到一种铁骨铮铮、刚毅睿智的人格,它将永存我心中,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左公柳课文读后感精选篇7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垂杨柳的吟咏可谓是絮絮喋喋,自然杰作也是不少。尤其是诗人情怀,或咏柳喻人,或借柳缱情,或缘柳幽思,使“柳”成了风情风物诗歌作品中的一大靓点。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老少皆知的一首:左公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中有“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的诗句。诗句虽然没有细致的外貌描写,也没有渲染浓重的色彩,但却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无限柔情。

“柳”不仅形态轻盈,色彩新奇,构织了诗情画意,而且豪迈、凝重,彰现了仁人志士的干云豪情。清朝大将杨昌浚到新疆筹办军务时,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看到杨柳成荫,得知这一浩大的功绩是左宗棠作为后,遂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守土卫国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左宗棠,留给大西北的不仅是英雄战绩和完整疆土,还有沿着古丝绸之路茂密的左公柳。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严酷自然景象,令左宗棠忧心如焚,他要求凡大军过处必植树,军士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左公与军士一样,亲自携镐植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184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