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名字,一段段催人奋进的故事,那么一起看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最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8篇,欢迎阅读!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1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任务,凌一农计划悄悄离开。但他推开大门,竟来了一群送行的村民,手里拎着东西,眼里饱含不舍。”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幕。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
1983年,林占熺到福建省长汀县考察。当地民众希望依靠香菇种植脱贫致富,但砍树种香菇不仅没有让长汀人富起来,反而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土地沙化、悬河高耸,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回到学校后,林占熺专心寻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即“以草代木”的菌草研究。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6年,林占熺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
随后,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和国家级星火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林占熺和团队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前往固原市彭阳县。他在古城镇小岔沟村挑选了27户农户,将废弃的窑洞改造成简易菇棚,用玉米秆和小麦秆栽培蘑菇。半年内,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收入最高的农户,在不到50平方米的菇棚里种平菇,纯收入达1万元,比种植27亩小麦的收入还高。
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菌草业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产业,一大批农户通过发展菌草生产告别贫困。
有位当地的老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流传至今——“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1986年至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6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香菇一项,全国每年就可以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
1999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村民喜获丰收。图片来源: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被当地老百姓称作“林”草。因为林占熺姓“林”,这是他们对中国专家的一种感激之情。
2001年,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20年来,林占熺秉持“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坚定信念,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前往国外,传授推广菌草技术。
回忆起中国菌草推广团队刚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时的情形,林占熺感叹道,“困难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他们没有退却,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使菌草落地生根,很快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
宣告成功时,当地召开了五千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喜获丰收的菌农欢乐地呼喊着“中国,菌草”!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新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如今,菌草、旱稻技术已推广到巴布亚新几内亚8个省16个地区累计8600多农户,3万多民众因此受益,还创造了巨菌草产量每公顷853吨的世界纪录。
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实施培训推广、推进商业合作与组织会议参观……以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发端,从南太到非洲,从南亚到拉美,再到联合国舞台,菌草带着中国人民的大爱和友谊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菌草技术是一项着重扶贫、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如果说把菌草技术看成是‘鱼’的话,我们在援外中不仅给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一整个产业。”林占熺说。
至今,菌草技术已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还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要项目。中国先后举办了270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在国内外培训了1万余名学员。为培养菌草技术专业人才,中国政府还资助11个国家的留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完成菌草技术专业学习。
今年9月2日,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开始不久,在主办方的隆重介绍下,与会人员用热烈的掌声向林占熺表示敬意。
在当天的论坛上,已是78岁高龄的林占熺对菌草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会为了菌草事业继续奋斗下去,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2
杜富国是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聂海胜是“英雄航天员”,鲜有人知钱七虎是谁,可在防护工程领域,这是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名字。
上世纪70年代,当人们欢呼庆贺核弹爆炸成功之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冲进爆炸现场,年轻的钱七虎就在其中。他进行的核弹爆炸防护工程研究,开创了我国核生化防护工程这一崭新学科。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如何铸就坚不可摧的“盾牌”,成为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
《为国铸盾,永远在路上》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百姓流离失所。同年10月,钱七虎出生在一艘逃难的船上,“后来唱国歌的时候我就理解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就是我出生的时候。”
正因为经历过“最危险的时候”,目睹过中国人民在侵略者统治下的种种惨状,钱七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解放后的新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和值得珍惜,“马上感觉到不一样了,两重天。”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在钱七虎心中深深埋下了矢志报国的种子,也引领着他在人生道路上一次次做出了不悔的选择。01“我服从分配,而且愉快地服从分配”1954年,依靠政府的助学金,钱七虎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当时我国选拔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留学苏联,成绩拔尖的钱七虎,获得了留学的资格。与此同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也正在招收优秀毕业生,急需为国家培养一批军事人才,一边是留学机会,一边是家国责任,钱七虎选择了后者。
中学时期的钱七虎服从组织分配,接受国家挑选。对此,钱七虎觉得光荣,近70年前哈军工录取通知书上的话他还记着:“录取通知书上讲‘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学校的光荣。’我感到很光荣,因为组织信任我。我服从分配,而且愉快地服从分配。”钱七虎被哈军工录取后,志愿上报了空军系、海军系、工程兵系三个系,空军是他的首选,“因为空军海军当时来看很漂亮,大盖帽。”可是钱七虎没有“如愿”,因为,“报工程兵系的人少,大家都不愿意报,我报了就录取了。”没能被第一志愿录取的钱七虎并没有觉得有任何遗憾,当时我国空中、地面的武器装备,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旦受到攻击,没有坚固的防护,就会遭到巨大的损失,国家急需防护工程专业的人才,钱七虎愿意急国之所需。不仅如此,他作为班长,还积极做其他同学的工作,动员他们选择防护工程。在哈尔滨学习六年,他只回过一次家,所学课程门门优秀。1960年毕业时,他是全年级唯一的全优毕业生。
02“参观要排队,排长队,舍不得时间”在总台《吾家吾国》的节目中,钱老强调了好几次“关键科技要自立自强”,因为这是他最切身的体会。
在哈军工求学时,钱七虎所用的教科书是苏联教科书翻译过来的,“最绝密的当然没有给我们……防炮弹、炸弹的给了,防原子弹的没给我们。”因此,当从哈军工毕业,组织上选送钱七虎到苏联攻读博士学位时,他踌躇满志,决心全力以赴,发奋学习。可年轻的钱七虎再一次遇到了阻碍:当时,对于防原子弹爆炸冲击波的“孔口防护”,我国没有一点经验,钱七虎想要以此为课题在大学做试验,却进不去研究所,因为研究所是绝密的,为此,他不得不改变自己博士论文的方向。这段经历深深地刺痛了钱七虎,也让他真正理解了自主掌握关键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誓言牢记在心,始终记得出国前,工程兵系政治部主任对他说的话,“我们送你们到苏联,是要给人家交金条,交钱的,我们现在好多农民饭都吃不饱,所以你们去是很多中国老百姓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送你们去的。”这份压力也是动力,留学四年,除了莫斯科,他没有去过任何其他城市,连列宁墓也没有参观过,因为“参观要排队,排长队,没有时间,舍不得时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看书、研究、收集资料,时间紧得不行,唯一的兴趣爱好是去书店,也主要是为了看书和买书。
钱七虎留学期间在学习这块,钱七虎一直和自己较着劲,因为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国家防护工程的成效”。03“我们是能够防得住的,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1965年,钱七虎从苏联学成归国,成为西安工程兵学院的教员。工作之余,他没有放下自己在苏联求学期间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对于核爆炸的理论,他始终觉得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在1979年的全国防护工程第二次学术会议上,钱七虎一下子拿出了八篇论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新型钻地弹、钻地核弹,动辄数十米的钻地深度和巨大的爆炸威力让人不寒而栗,加上精确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防护工程面临“藏不了、抗不住”的新挑战。为此,钱七虎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深地下防护工程的构想。他说:“随着敌人打击手段不断发展,我们的防护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告诉我们人民,告诉我们领导,我们是能够防得住的,而且防的手段不是一套。”这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豪气,更是一个国家的底气。在军事防护工程之外,钱七虎也关心着国家重大民用设施的建设。在南京长江隧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家能源地下储备、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钱七虎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和关键性难题的解决方案。04“忠孝不能两全,古人都是如此,自己也不过如此”在防护工程专业领域,钱七虎功勋卓著,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众多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钱老对家人无法弥补的遗憾。当年,原本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的钱七虎,接受组织安排,到西安工程兵学院任职。他只能利用到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天时间,匆匆与爱人袁晖结了婚,与妻子两地分居长达16年,在妻子和孩子需要他时无暇分身。对于自己的母亲,他更是深感亏欠。直到母亲去世前六年,他才把母亲从镇上接到身边,但即使是这六年,他也基本没有时间陪伴老人,“又是搞科研,又是当院长,对母亲照顾得不够,孝道尽得不够”,母亲去世后,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钱七虎与母亲对于“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钱七虎有着深刻的体会,在遗憾的同时也坦然,“古人都是如此,自己也不过如此。”05“人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着别人”钱七虎一直记着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着别人。”钱七虎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钱老热衷公益,他从母亲和妻子的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成立了“瑾晖”慈善基金。2019年,钱七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到“瑾晖”慈善基金。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他捐助过的贫困生已有584位,累计捐款达1095万元。今年7月,得到基金资助的贵州籍学生柳运朋被山东大学录取,钱老知道后很高兴,特别在电话里鼓励他做一个德才兼备,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钱七虎与他资助的学生通视频电话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他还有一件心头大事,那就是《中国大百科》土木工程学科的编撰,在钱老看来,大百科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成就,一个时代的成就,他要在土木工程学科上给后人留一个成果。06“价值不是在于奉献吗?奉献不是很幸福吗?”钱老用“忙”字概括自己这85个春秋,可85岁了,还要这么忙下去吗?钱七虎的回答严谨而认真,像在证明一个公理:“我感到国家需要我,军队需要我,所以我很忙,而且很愉快,因为天天在工作,人在工作着就感到幸福,因为创造了价值。价值不是在于奉献吗?奉献不是很幸福吗?所以自己总是感到很愉快。”“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是钱老始终牢记在心的一句钱氏家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3
在江苏苏州吴江区平望镇,有一家相册工厂,招工时残疾人优先入职。这个特殊的要求始于老板陆鸿自己的经历。
陆鸿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脑瘫,他的小学和初中时光也因此在痛苦中度过。每次上体育课,同学们都去操场上开心地跑跳,只有他孤零零地坐在教室里。“同学都模仿我走路,每次体育课老师都不让我上,真难受,我想钻到桌子底下。”
初中毕业,陆鸿去找工作,单位负责人拒绝了他,“厂里那个人跟我妈妈说,你看看你儿子这副样子,他能干什么。”那时正值酷夏,陆鸿却感到浑身冰冷。他埋怨天、埋怨地,甚至埋怨妈妈,为什么要生下他。
万般无奈之下,陆鸿只能去叔叔的厂里学敲白铁皮。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学会了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往返50公里。在路上,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由于手不灵活,手指经常被敲出血,陆鸿也咬牙坚持着。渐渐地,陆鸿的手艺越来越好。
由于父亲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陆鸿的收入不能给家里带来太大的帮助。父亲离世后,陆鸿决定撑起这个家,开始创业,“我不愿当家里的累赘”。
陆鸿的创业从摆地摊开始,他修过自行车,开过报亭、电话亭和碟片店,收入却依然微薄,直到他开照相馆。
刚开始,顾客看见是一个脑瘫患者给他们拍照,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会转身离开。为了留住顾客,陆鸿承诺不满意就免费,并苦练了一手修图的绝活。凭借着技术与认真,陆鸿打动了顾客,照相馆的生意越来越好。
不少顾客问陆鸿,“你有照片,怎么没有相册?”这启发了陆鸿,他决定开始制作相册。
遗憾的是,这次创业并不顺利。陆鸿投入的几十万元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气馁,这次经历让他懂得了怎么去面对对手、面对困难。
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帮助下,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吸纳残疾人就业。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相册厂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正式企业。
后来,陆鸿的工厂里有40多名员工,其中30多名是残疾人。“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陆鸿想证明,残疾人不是不行。
疫情期间,陆鸿的工厂一度停工,独守空厂的他坚持给工人们发工资。
随后,陆鸿购置了近500万元的机器设备,在员工们不能来上班、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机器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陆鸿还带领员工做自媒体、开网店。
在陆鸿的带领下,工厂2021年的营业额约1000万元,2022年营业额近1400万元,比疫情前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未来,陆鸿希望能继续努力,“从被帮助转换成帮助,为社会作贡献。”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4
28年运动生涯,徐梦桃第一次夺得冬奥会冠军,也是中国在该项目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为了这个第一,四次出征,泪洒冬奥。儿时狂言成为追梦之旅,因热爱而坚持,因梦想而坚定。
1994年,四岁的徐梦桃开始学习体操,12岁时转学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短短几年,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先后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全国冠军赛冠军、首个世界新人奖杯、中国第一个世青赛冠军。
19岁的徐梦桃首次出战冬奥会,决赛最后一跳,她选择了难度最高的动作,虽然失误了,却让所有人对她未来可期。这一刻的泪水,更多的是不甘心。
滑行、加速、起跳、空中转体,整个运动过程不超过10秒钟。每一个完美动作的背后,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女子三周台运动员来说,每一跳都充满挑战。
此时的徐梦桃已经蝉联了两个赛季世界杯总冠军,同时拥有世界第一的难度动作,总积分排名世界第一。
索契冬奥会,徐梦桃为夺金而来。因为落地时出现一个小失误,徐梦桃与梦想失之交臂,摘得银牌,泪水遮不住决心再次冲金的坚定眼神。
平昌冬奥会失利后,徐梦桃做了两条腿的半月板手术,至今膝盖里还有两个钢钉。
时间来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年过30的徐梦桃第四次站上冬奥会女子决赛的出发台,在她之前出发的国外选手刚刚刷新了场上最高分——令人窒息的压力再度袭来。
无悔追梦,放手一搏!徐梦桃果断选择将最后一跳难度拉满。那一天,又是大风、低温,但她最终完美落地,不负期望,为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实现了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夺冠后,徐梦桃身披国旗、泪流满面,在风雪中豪迈呐喊。这是激动人心的泪,是实现梦想的泪,一路拼搏,永不放弃,徐梦桃终于站上了冬奥会的最高领奖台,创造了历史。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5
3月22日,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飘起雪花,灰蒙蒙的天,一如村民们悲伤的心情。
大伙儿不能相信,他们挚爱的邓小岚老师就这么突然地走了!
3月19日下午,马兰小乐队创建人邓小岚,在村里筹备马兰音乐节时,突发脑血栓,抢救无效,于21日深夜在北京去世,生命定格在79岁。
在铁贯山脚下的月亮舞台,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看着眼前一切,恍如隔世。邓老师和孩子们在台上欢快唱歌的一幕幕,在脑子里不停闪现。他掩面而泣:“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小岚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对她来说,马兰村是她的第二故乡,在生前最后18年里,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个小山村,去年刚刚建成的月亮舞台是最好的见证。
早在2003年清明节,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烈士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唱歌,还都跑调……
“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退休后,邓小岚扎根马兰,建起“音乐教室”、组建“马兰小乐队”。从此,一双双小手弹奏着乐器,让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表演机会,邓小岚在铁贯山下、胭脂河畔建起月亮舞台。就在月亮舞台接近竣工的时候,马兰的歌声,从山林间的小小舞台,传向更远的地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今年2月,以“马兰小乐队”为前身,44名阜平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两度登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唱响《奥林匹克颂词》,用质朴的歌声感动了世界。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8岁的张艳琪听到邓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泣不成声。她说:“跟邓老师学唱歌的日子特别开心,能当邓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会永远记着邓老师。”
合唱团的学生家长自发在网上进行追思和吊唁,用自己的方式怀念邓老师。
张艳琪的父亲张秀广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后的路上,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位骑着电车,为孩子们成长跑上跑下的老人了,我们要感谢她老人家付出的一切,邓老师一路走好。”
3月22日,马兰村村民席金海从手机上看到了邓小岚去世的消息。“这心里可难受哩。我的三个姑娘都跟着邓老师学过音乐,山里孩子不一定成为音乐家,但音乐能让孩子们开眼。”
席金海的小女儿席庆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之一,一直跟着邓小岚学习音乐。从电子琴到小提琴,给份乐谱,席庆茹都能拉一段。“后来我发现,孩子要是爱好这个东西,就不会影响学习。”席金海说,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有了音乐做伴儿,小孩子似乎更快乐。
这些年,邓小岚的付出与坚持,马兰村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
18年来,她每个月两次来马兰,风雨无阻,来回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
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小山村里生根发芽,马兰村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女孩用白粉笔在课桌上画出钢琴键,比着指头练习;山村的小路上,男孩子背着吉他结伴而行……
最动人的是,大人们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一旁练琴。一个弯着腰,一个低着头;一个在播种,另一个也在“播种”。
2013年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为山里娃打造三层“音乐城堡”,邓小岚为马兰村辅导过的200多名学生,很多已经上高中、读大学,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马兰小学校长陈业田回忆说:“邓老师来一次住十天半个月,每天下午到学校上课。小学下午都是社团课,喜欢音乐的孩子就去找她学,周六日去她的住处学。”
陈业田说,学校下午的社团课无非就是学校大合唱,自备的乐器也大多是小鼓、锣,“但邓老师带来的不一样,是长笛、竖笛、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邓老师每次都说,一个孩子的童年哪能没有音乐”。
“音乐让孩子们体会到美好,他们变得更乐观、更自信了。”阜平县城南庄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带队老师,他经常和邓小岚一起带孩子们排练。说起邓老师,他几度哽咽:“过年邓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呢,总觉得这事儿不是真的。”
这两天,刘凯不时拿出手机,翻看照片,里面记录着他和孩子们与邓小岚老师一起生活、一起排练的点点滴滴。他感伤地说:“邓老师为马兰村付出了太多,邓老师走了,但‘马兰花’不会凋谢,我们要把邓老师的爱延续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
邓老师走了,歌声却永远留在了村里,留在了人们心中。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6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崇高的又是具体的;是平凡的又中伟大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我们每一个安然入睡的夜晚,在我们每一次尽情欢乐的节日,在我们每一次面临无情的灾难,都有消防战士、人民警察在彻夜不眠值班值守,在竭尽全力排除万难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源自于他们的无私坚守和拼命付出。
请记住他们以生命赴使命。回顾以往奋战在洪涝火灾现场的消防战士,有徒手拎走起火煤气罐保护居民安全的,有被洪水打得上下浮沉仍不放弃救人的,也有牺牲时始终紧搂被救小孩的。此次在凉山火灾中牺牲的消防队员,大多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投身火海不犹豫、踏进洪涝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安全长城”,为人民群众挡住了凶猛洪水和烈焰大火,真正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入团誓言。相较之下,我们反观当下、反省自身,你有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吗?有竭尽全力投入工作吗?有不折不扣为民服务吗?英雄的牺牲令人悲痛,更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回顾历史,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身躯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我们的新生活。在当今社会,谁又能说敢忘记先烈,谁又不由衷地去崇敬先烈,而谁,又在用实际行动去效仿先烈,用他们的行动来谱写新时代华丽而又让人尊敬的篇章。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7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感动世界!
隐姓埋名,报国心皎洁的于敏;舍己为人,为霞尚满天的朱敏才夫妇;率先垂范,量与江海宽的赵久富;无私奉献,涓滴见沧海的“炎黄”;含辛茹苦,爱子心无尽的陶艳波......他们都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他是一个风风光光的`外交官,她是他的妻子一个小学教师;但是,他们还有一个职业——贫困地区支教教师。放弃了退休后城市的优越生活,他们来到了条件艰苦海拔1300的山区。以前那些安逸的生活似乎从没出现过,他们住进了与学校厕所“一面之隔”的房子。不管条件怎样艰苦,他们都用全身心的精力去面对,这从孩子们那一句句话语就足以能感受得到。10年了,为了孩子们他的腿脚不灵活了,她的眼睛也模糊了,他们不舍得看病;他们的衣服破了,就将就着穿,更不舍得买!可是,就是这10年他们一共给学校捐款350万元!......
她每次回北京都是为了山区的孩子们,自己的儿女也需要父母的爱呀!可是为了大山孩子们自己的孩子她没有过问一次。她总是匆匆来,匆匆走的时候她都恨不得把保险单给自己的女儿。这难道不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为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吗???
他叫_,她叫_。这些平凡的名字造就了一个个不平凡的的人;而这些不平凡的人却造就了一起起“感动中国”的伟大事迹!!!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篇8
20_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像一部荡气回肠的激情诗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灵,感受着质朴真诚的心声,让我们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赞叹致敬,更凝聚着民族的正能量,点燃着美好的中国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人观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__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__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孩子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__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