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进行_看时代楷模发布厅有感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7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陈俊武的事迹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心得
几十年来,陈院士对他身边人员影响和教育最为深刻的是六个字:爱国、敬业、创新。下面,我给大家讲述陈院士在为国家煤制油战略储备技术建设立项把关、为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建言献策方面的感人故事。
为中国煤制油战略储备技术建设立项把关
中国缺油、少气,但是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本世纪初,在进口石油依存度接近60%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决定建设少量直接法和间接法煤制油项目作为战略储备。
2009年11月,由陈院士牵头,开始评审国内某企业引进国外公司技术的间接法煤制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陈院士说:“做现代煤化工项目的评审,不仅仅是为企业把关,更是为国家把好立项关。”
该项目规模为400万吨油品/年,投资560亿元,中外各占50%。外方来了30多位专家,我方也调集了30多位石化、煤化工领域的高级专家。陈院士把双方专家分为7个专业小组,一一对应进行评审。
陈院士要求提前1~2周看到评审资料,以核算评审资料中的关键数据。记得那次,我在洛阳火车站接到的是整整一大纸箱、16个分册的评审资料。之后的半个月,陈院士开始一一核算对比各阶段的产率和能源转化效率,做足评审前的准备工作。
几个回合的交流后,陈院士代表专家组向外方郑重提出三点质疑:
第一,铁催化剂的能量转化效率与钴催化剂相当,为什么非得用中国资源稀缺的钴做催化剂?
第二,为什么只生产高档柴油,不生产中国紧缺的润滑油基础油?
第三,提供的合成气数据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数据,不是以中国煤炭为原料的气化数据,气化炉能否长周期运行?
以上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
当时,我在工艺组当副组长,会下我问同组的外方专家:“我们换一下位置,假如你是中方专家,你认为陈院士提的问题对不对?”他回答说“对!”“那你们为什么不改?”他回答:“我只管技术,经营和市场不属于我的业务范围。”
沟通陷入了僵局,外方仍然坚持采用钴催化剂,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回答也令我方专家不满意。外国公司代表知道我是陈院士的助手,托我转达邀请陈院士出国考察的想法。陈院士严肃地让我转达:“我需要的是用数据对问题的答复,不是出国考察!”
就这样,评审会开了一年多。由于外方不按照我方专家组意见修改,报告成了“不可行性报告”,没有达到企业领导和外方公司对评审结果的预期。当时,有媒体夸张地说陈院士不签字,发改委就不批。实际上,是陈院士不签字,就进入不了发改委的立项程序。陈院士是在替国家立项把关!
与此同时,陈院士积极支持国内科研院所加紧开发国产化煤制油技术。2013年9月,国产化的400万吨/年间接法煤制油一期工程开工奠基,86岁的陈院士亲自参加了开工仪式。2016年12月工程投产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发来贺信予以勉励。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到生产高级润滑油基础油的第二阶段。
国家的利益在陈院士心中永远至高无上!陈院士为中国现代煤制油战略储备技术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中国碳减排战略研究建言献策
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卸任经理的陈院士说:“我还可以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
碳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影响确有争议,陈院士说:“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不研究,我是能源与化学方面的专家,这是我的责任。”从20世纪末开始,陈院士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课题近20年。
国际气候会议屡屡提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的“原则”只说他们的碳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指责中国的碳排放量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要求将中国碳排放峰值年,即碳排放量最高年,定在2025年。2025年的排放量为60亿~80亿吨,大约占那时全球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认为中国应该知足。
陈院士的“原则”是大气中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的。他们普及使用空调时,发展中国家的老百姓还在扇扇子;他们使用冰箱时,我们还在用纱罩盖剩饭和剩菜。体现区别,应该是在确定碳排放量时,正视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考虑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权利。“共同责任”则是中国要负起碳排放大国的责任,要减少并清洁化利用化石能源。
陈院士敏锐地觉察到,如果接受西方大国碳排放峰值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就将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的碳排放峰值年应该是哪一年?峰值又是多少?当时没有公开的正式数据。陈院士广泛搜集海量的国内外资料,按照中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分为工业、农业、电力、交通运输等类别,先算出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再核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发表10余篇论文,又出版了24万字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专著,以大量的图表和翔实的数据,向国家提出了10条针对性建议。
这三年,是近年来陈院士最累和最辛苦的三年。一个已经80多岁的老人,如果没有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没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可能密集、连续发表这么多的论文和专著。
陈院士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果应约发表在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刊《科技导报》的卷首页上。让人叹服的是,陈院士研究提出的中国碳排放数据与国家在2014年北京APEC峰会后的发布会上宣布的数据非常吻合。国家发布的数据是综合了多部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陈院士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翔实可靠的依据。
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请陈院士出席香山气候变化专题会议,陈院士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许。
我对陈院士怀有深厚的敬重、敬仰之情,几十年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陈院士身上所体现的爱国、敬业、创新的精神,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太多。陈院士所做的这些大事和取得的科技成就,我们大多数人难以超越,但作为中国石化的一员,不管处于什么岗位,我们都可以从点滴入手,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标学习。如果我们能学到陈院士70年始终不忘科技报国的精神境界,学到陈院士把国家利益当作最高追求的高尚品德,学到陈院士创新永不停歇、永无止境的责任担当,中国石化就一定能加快建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公司,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学习
每当提到陈俊武院士,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入职后第一次见到陈院士的情景。
那是一个清晨,我急着往办公室走,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楼道尽头,有一位身形消瘦的老人正站在复印机前专心地复印文件,阳光轻轻地洒在他略微佝偻的背上。老人清瘦的身影,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亲切。这位老人就是陈俊武院士。
由于和陈院士在同一楼层办公,我时常能在走廊或电梯间碰见他。他的步履有些蹒跚,可是精神头儿依然昂扬向上。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有了更多机会聆听他的教导,越了解越钦佩,越走近越感动。陈院士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田。
陈院士的 “等式”与“不等式”
陈院士曾说:“人的一生,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对于奉献和索取,陈院士喜欢用等式和不等式来衡量,他说:“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2014年7月,洛阳工程公司多数人员搬到广州工作,按照级别待遇,公司领导在规划住房时给陈院士安排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陈院士听说后,明确表示不要。公司领导和同事多次劝他,他说:“我年龄大了,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要广州那么大的房子干吗?”有人提醒他,如果自己不住,可以留给女儿,或者以后卖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陈院士却说:“我是我,她是她!”他坚决不要这套房。
陈院士对自己特别“小气”,到外地出差,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对个人生活更是非常节俭。去年7月,他坐高铁到北京参加活动。由于舍不得在列车上买饭吃,他硬是饿着肚子直到下车,出站后找了一家牛肉面馆,挑了一份最便宜的面条,吃得津津有味,连夸好吃。
说到帮助他人,他又非常大方。在抚顺工作时,他曾把自己技术革新获得的奖品交给集体或其他同事使用。搬到洛阳工作后,他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和地方民办教师,还捐资4万元设立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基金。
1994年8月,陈院士从报纸上了解到洛阳新安县一名考上复旦大学的学生正为学费发愁,就连夜写信联系,不仅资助他3000元学费、生活费,还为他准备了各种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并叮嘱道:“上大学期间,学费生活费我全部负担,你只管安心学习。”此后,陈院士每年按时给这名学生汇款,直至他大学毕业。
作为郑州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从来不让学校负担任何吃住行费用,反而经常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6年3月,陈院士将在郑州大学6年授课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而他只接受了学校送给他的一束鲜花,献给了久病卧床的妻子。
陈俊武院士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却把生活过得极其简单。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所有这些,并非是他有意为之,而是他淡泊的性情使然。他总是勉励我们:“现在机遇很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要不断创新,多讲奉献,不要贪图享受。”
陈院士的朴素与温暖
陈院士小女儿陈欣曾说:“我爸的心思很单纯,很多时候他并不懂那些十分细腻的情感。”10多年前,陈欣骑自行车上班途中,被车撞倒,膝盖粉碎性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当陈院士赶到医院时,看着病床上的女儿,皱了皱眉头,第一句话却是:“这下麻烦了,我还急着出差呢!”回忆起这段往事,陈欣打趣地说:“听到我爸第一句话不是关心我的伤情,而是惦记着工作,我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不过这就是他,一个真实的他,在他的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出差回来后,陈院士坚持每天给陈欣送饭。这其中,又饱含了父亲对女儿的多少心疼与歉疚啊!
1996年,陈院士的妻子因车祸造成脊椎粉碎性骨折,以致下肢瘫痪。看着受伤痛折磨的妻子,陈院士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妻子得到最好的照料。老两口平日里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看报。陈院士只要下班回家,总是先到老伴儿床前,跟她聊聊天儿,或是念念报纸,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
陈院士的诗与远方
在人们的印象中,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总是枯燥的、刻板的,然而在陈院士看来,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他从寻常的科研生活中,找到了别样的诗与远方。
陈院士对古诗词尤为喜爱。有一年,他到陕西华县考察项目,途经罗敷。同行的人问,这个地名好奇怪,为何叫罗敷?于是,陈院士就讲了罗敷的故事,并随口背诵了那首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不仅背诵古诗词,兴之所至,他还会自己作诗抒怀。
耄耋老翁忆平生,
有志年华事竟成。
亦老苍天情未了,
扁舟浩海又启程。
这是他的一首小诗,寥寥几句更是饱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与气度。
陈院士广博的知识与他平时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他的家中,除了专业书籍,还有大量哲学、历史、地理、文学方面的书。他常说:“搞科研、搞技术,不可局限在理性思维上,要多接触一些文学与艺术才好,这有助于拓展自己的思路,甚至会带来一些科研上的灵感。”
他还是一位古典音乐“发烧友”。听音乐是他放松精神的一种方式。他珍藏着很多世界名曲磁带,紧张的工作之余,常听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还特别喜欢哼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陶冶性情、自娱自乐。
他很喜欢看体育节目。足球、排球、乒乓球,他都爱看。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赛期间,80多岁的陈院士像年轻人一样,会半夜起来看比赛。
陈院士的生活里不全是数据、公式和模型,也有文学、音乐、体育和旅行。陈院士说:“我一直有一个计划,就是坐着火车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想,这“诗”不仅仅是诗歌,更是一种诗意的心态和情怀;这“远方”也不是具体到某一个地方,更是陈院士对无边无尽科学的追寻和探索,是对新鲜事物、未知领域的好奇与神往,更是对人生的无限尊重和热爱。
这就是我见到的陈院士,他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性情,持续进取、永不满足的劲头儿和宁静致远、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都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中国石化的青年员工,我们不一定都能取得陈院士那样高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将他作为做人、做事的楷模,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履行好每一项职责中,去追寻和展现人生真谛与人生价值,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新时代的新业绩!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体会
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组织的“学习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在洛阳工程公司召开。曾经与陈俊武院士共事过的同事通过讲述陈俊武故事、追寻陈俊武足迹,为与会代表勾勒出一位更加可亲、可敬、可学的老科学家形象。大家一致认为,在深入学习陈俊武活动中,我们要在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工作韧劲、解决实际问题、塑造人格品行等四个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学习成效体现在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座谈会上,石家庄炼化原副总经理刘晓欣、科技部原副主任徐惠、安庆石化副总经理宫超等高研班学员,结合参加陈俊武院士主办的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学习经历,畅谈了陈俊武“在实践中求知,在理论中求解”的思维方法对自身学习、工作和创新能力的深刻影响、“三段回归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的深远意义;对陈俊武甘于寂寞、竭力奉献的精神表现出了由衷地钦佩;洛阳工程公司资深专家陈香生、洛阳工程公司首席专家刘昱结合与陈俊武一起工作、学习的经历,对陈俊武始终站在国家高度不断创新、勇攀科技新高峰的精神境界和求实的科研作风进行了生动地诠释;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等6名企业优秀员工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要全力传承陈俊武院士的四种精神,要把陈俊武精神转化为坚决完成目标的定力、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中国石化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为中国石化实现“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目标不懈奋斗。
陈俊武在座谈会上表示,集团公司举办了这样隆重的宣讲会,年老的、年轻的同事们、战友们、朋友们讲了一些故事,给了很高的评价,实在不敢接受过多溢美之词。在这里,只想讲3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感谢。一是感谢这个时代。我有幸赶上了一个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大发展的好时代,赶上了一个尊崇科学、尊重知识的时代,赶上了国家的“科技春天”,赶上了科技突飞猛进的好时代。二是感谢我的科研团队。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都有一大批人在其中做出了默默的奉献,我只是攻关团队的一个代表,取得的成就理所当然应归功于集体。三要感谢我的亲人朋友。第二个词是无悔。一生未得休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毕竟有得有失,在科学攀登中获得了快乐,得大于失,在耄耋之年还能为国家和民族做一些贡献,无怨无悔。第三个词是祝愿。祝愿中国石化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注重创新驱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以能源化工为主营方向,积极做强、做优、做大石化主业,使中国石化早日成为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能源化工企业。祝愿石化行业的各位同志们,把握好新时代,努力为国家、为行业、为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使自己奉献大于索取,做一个有用的人。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感想
为了更好地学习陈俊武院士的事迹,砥砺家国情怀,坚守责任担当,建功新时代,茂名石化各级党团组织和关工委组织联合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有声有色有成效。
炼油分部团委邀请公司关工委老同志举办学习陈俊武暨“青年大讲堂”主题团日,一起学习陈俊武事迹,观看“感动石化”特别节目,请老同志传思想、传作风、传技术,并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青年员工不但在思想上形成了广泛共识,也坚定了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献身石化,报效国家的信心和决心。联合八车间团支部书记丰皓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年轻一代石化人要以陈俊武等老一代石化先模人物为榜样,努力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建功立业新时代。
公司关工委组织退休老科技工作者与茂名乙烯苯乙烯车间青工召开“设备腐蚀隐患排查”座谈会,面对面传作风、传技术,使青年员工在学习到搞好设备腐蚀隐患排查的经验和方法的同时,也从老同志身上学习到了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担当负责的精神。关工委老同志还参与热电分部的党员轮训,与青年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促进记牢“爱我石化,振兴中华”“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和使命,激励在工作中攻坚克难,勇创一流。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事迹学习有感
“当前,深入开展以‘追寻陈俊武足迹、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干部员工要把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与立足本职作贡献紧密结合,深刻领会‘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找差距、明方向,为公司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在西南工程井下作业分公司党群工作月会上,党委书记周天春号召大家“立足岗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与企业共同成长,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不负新时代。”
设立风向标,明确教育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要求广大干部员工要向陈俊武同志学习,涵养家国情怀,勇担创新驱动发展的责任,牢固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把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与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立足岗位,坚守职责,勤勉敬业,做到“学”有成效,“行”有方向。
突出宣讲主题,精确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好、讲述好先进典型奋斗事迹,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让爱国奋斗蔚为风尚。各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专题片,学习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人生的感人事迹;开展人物传记座谈会,通过人物通讯和评论员文章,学习宣传陈俊武院士的爱国奋斗精神,用老一辈石油人的先进典型事迹感召人、鼓舞人;积极发掘为公司创新、创效增盈等爱岗敬业、矢志奋斗的先进专业技术人员如曹学军、龙学、吴方益等典型,把爱国奋斗精神具体化、形象化,用身边先进典型影响人、带动人,确保活动层层深入。
唱响主旋律,强化教育效果。围绕发展主旋律,公司编发形势任务教育宣讲提纲、学习材料,公司党政领导带头到帮扶基层队开展形势任务宣讲,组织主题大讨论,做到虚功实做,凝心聚力。机关党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设立以学习弘扬闵恩泽科学家精神、陈俊武院士的爱国奋斗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等宣扬石油石化和祖国优良传统的流动书箱;井下工艺研究所党支部组织观看了《台风中的一场海上抢险战》,学习王继才、陈俊武先进事迹,并结合先进事迹开展了“弘扬爱国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大讨论,掀起学先进、见行动的热潮;酸化压裂队党支部以现场座谈、互动答疑等形式,积极引导干部员工学习先进争当标兵,以安全为前提,打好川西海相、川南页岩气每一场战役。
广大干部员工纷纷表示,将以陈俊武同志的事迹为推动力,始终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自觉肩负起壮大国有经济、振兴石化工业、保障能源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使命,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执行刚力、协调稳定合力的强大动力,为公司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