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最新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800字

巧绵分享

  《傅雷家书》被称为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以下是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流,川流不息,那激起的浪花,折射着灵魂最耀眼的光芒。 ——— 题记

  傅雷先生曾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说:“孩子,你就像那欧洲的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碧波荡漾。” 这句话中不乏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欣赏、赞美与拳拳爱意,但更多的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哲 理:人人心中都有条河流,或源远流长,或汹涌澎湃,都展现出别样的 风采。

  翻开《傅雷家书》,书中不止有傅雷夫妇的嘘寒问暖,更有父子、母子对哲学的探讨,对人生的理解。“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 ‘通’, 方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一句句的话语如一道道灵魂之浪,启迪着傅聪的心灵。我认为傅雷先生心中的河流是长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有父亲的宽厚与仁慈,也有严肃和认真。面对孩子,不辞辛劳地寄去一本本书籍,一封封家信,有时展现江平岸阔,风正帆悬,对生活充满信心;有时展现大浪淘沙,惊涛拍岸,嫉恶如仇的态度;更有遇到不公,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这一切,都在他心中的江水里奔腾着翻滚着。

  长江的伟大,在于其深厚渊博,宽广无垠的胸襟;而京杭大运河,则在于其哺育众生,敦厚淳朴的品质。我认为,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心中便有一条这般的河流。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仍能感受到满纸的母爱温暖,如那平缓如镜的运河之水温润婉转,晶莹剔透;她所表现出来对儿子的关切,对丈夫的体贴,化为那涓涓河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心灵的碰撞,迸发出热烈的火花;精神的河流之交汇,亦在水乳交融之间,使思想变得愈发深刻。傅雷夫妇在家信中常提及对文学、音乐、艺术的见解。“要使你的思想深邃,必先训练你的文笔。”傅雷先生对傅聪如是说。百川入海,方见大海的广阔。傅聪在与父母一次次的书信交谈中也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傅雷先生也毫不拘束,在与儿子的信里,宛若知己攀谈。父亲充满正义,言行一致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傅聪,如一双无形的手,指引着他,让他永保一颗赤子之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是世间独特的存在。但惟以淡薄、专一的心态,不懈努力,方可明静如初,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这个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书单中,我挑选了《傅雷家书》进行研读。我为傅雷父子二人精妙的文笔所吸引,更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而感动!

  一九七九年四月,当傅聪先生回国参加父母的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仪式时,他的心中一定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他再也见不到生命中最亲爱的双亲,迎接他的已不是父母惊喜欢乐的笑颜,而是两撮萧然的寒灰。

  可时光悠悠,情不断,大海茫茫,心相连,在曾经的岁月里,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的,不就是这一封封家书吗?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清楚地看见傅雷先生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迹吗?人之爱子,天性使然。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人的事业却永无止境,教育儿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延续为社会、为祖国所能尽的力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傅雷的爱,是那样的深刻与深远。尽管在一次次的运动中饱受摧残,但他不改其志,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以高度负责的心力为社会、为祖国竭尽所能,用书信、用教诲使身在异乡的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建立心的结合。傅雷先生是刚毅坚强的,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与迫害,陷入暗无天日的绝境,但真实的光亮不会就此湮灭,微弱的光茫终将照彻人间,得到尊敬与爱。

  傅雷先生可以如此顽强地直面人生的风雨,那我们呢?初二已成历史,残酷的初三已然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里斯本海岸上罗卡角镌肯萄牙诗人卡蒙斯的这一名句,确实给人以雄壮之感。暴风雨不是我们人生的尽头,一切波折与晦暗都会过去,而且总是很快、很快。人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起。相信,经受暴风雨洗礼后的我们,等来的都是惊喜。

  在那大海的航程上,不只有生存的奋斗,那里还有爱、有梦想,更有永不停息的追求!去奔跑吧,心里荡满波浪,将苟且甩在身后。去拥抱诗意与远方,去实现那蓝色的梦想,就像傅雷先生那样,将光和热永远留在心中,凝结在行动上。

  傅雷家书读后感3

  有人把母爱比喻成一枝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而父爱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中默默地吐着它那独有的清新芬芳。就如《傅雷家书》中的那位父亲。

  在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中,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与想念溢于言表。“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你看,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傅雷的爱子情深。

  傅雷作为一位长者,对儿子的教导与叮咛更是时时刻刻。“末了,以后你再不能自费航空来回;为国家着想,航空票开支也太大,而火车来回对你的学习时间又有妨碍。总而言之,希望你全面想问题,要分出你目前的任务何者主要、何者次要;不要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都说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你说,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教育儿子先做人,后做事,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而傅雷也扮演着他儿子的知心朋友。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在信中,他以相当多的篇幅与自己的儿子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当儿子遇到烦恼,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细致而深刻的言语与儿子交流沟通。

  正如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

  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看似平常的一张张书信,却又不平常。因为那背后是满载着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挚爱、期望,那是父爱!

  这时,我如梦初醒,在生活中被我忽视的就是父亲的爱啊。去年的生日,我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家来聚会。她们都都说阿姨的手艺真好,做的菜很好吃。其实为了招待客人,看似是妈妈在厨房与餐厅之间忙前忙后,而我却不知道的是,之前的绞尽脑汁想菜谱,菜市场精心挑选蔬菜,到最后一盘盘美味的佳肴摆在面前,这一切一直都是背后的父亲付出的辛苦与设计最多啊!

  向来只有赞颂母爱的伟大,可又有谁知道藏在背后的是那含蓄而又的父爱!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为家撑起了一片天。

  父爱是高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鼓励我挺直脊梁。

  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父爱是一棵大树,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会为我撑起一片荫凉。

  父爱是一把大伞,即使在风雨交加的路上,也不让一滴水珠落在我身上。

  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正如《傅雷家书》的导读的一句话:谆谆人生语,悠悠父子亲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雷的人格与精神魅力,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之一,最能体现在工作与教育上。论工作,他翻译了罗曼罗兰等法国文学巨匠的多部名著,至今仍为许多人传诵。论教育,他的《傅雷家书》说明了他如何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培养后人。

  《傅雷家书》自然不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也并非全是家长式的训诫。1961年2月7日的信便是一片极随意却又专业的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开篇庞杂的一大段,以独特的的视角审视了近代西人的矛盾,他将其归结为“个人扩张主义与命运(神)的冲突”。这符合西方近代思想与产业革命的实情。人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科学精神,无不与教廷的律法冲突。但这是外在的。对于罗伯斯皮尔、达尔文、路德与卡拉瓦乔来说,首先要战胜它的是意识——古老、退步、单纯的意识。读罗曼罗兰、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19世纪欧罗巴大陆上思想的激荡——这种激荡,一方面较法国大革命时期更深刻普遍,另一方面又不能称其为现代化思想。那时,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经历过 “彷徨”时期,但傅雷——在此文中并未空洞地歌颂他们的“进步”“伟大”,而是回头审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追求自我扩张,从来不把人看作高于一切……。因此我们的苦闷,较西方人为少为小。”西方人笃信宗教的热情,之后演变成了物质文明至上的信念,而中国人“本来提倡智慧”,没有一种神学真正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纵使五四之后,因为没有彻底的束缚也无解脱的困惑。“中国人一方面是落后,一方面也是单纯,就是说更健全一些。”但傅雷亦言,“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这暗示了中国人的惰性、单薄几乎毁灭了我们近代的发展道路。

  是故,傅雷在下文中着重论述如何看待“苦闷”,这便是属于苦心规劝之范畴了。接受了新时代教育的傅聪—,确乎是面临着与西方人一样的矛盾。傅雷也是深知这一点,便要求儿子在苦闷期间不能忘了明哲的教训,才不至于转到悲观绝望,“自己的一点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的力量。”

  总而言之,傅雷试图解答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苦闷与矛盾的来由。西人的怨念源自抗争,而中国人却因无抗争、无信仰的“和气”智慧得以摆脱怨念。这不像是家书,倒像是哲学散文。傅氏希望的,不是西方的“扩张主义”,亦不仅是中国人的“无为”。他欣赏年轻人深刻思考后的烦恼,因为他认为这是民族的动力。

  这种观念在荒谬的六七十年代时十分“反动”。但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中的多数仍生活在“思想的防空洞”里——我们不会冒着“空想主义”的罪名解读自我、解读思想,更不要提否定现实的思辨了。我们长乐于将中国之落后归咎与思想禁锢,而将新中国视为思想恢复的乐土。殊不知,如果从来没有信仰的重担,也就没有了孤注一掷的决心。而思想上的、林语堂称为“聪明”的东西,有时拯救我们于无解的问题里,有时却陷我们于停滞的圈套中。有的人纵使百般压抑复杂,他们依旧在升华;我们的二维思想,永远是一张没有厚度的图画。傅雷颠来倒去称赞中国人的单纯与智慧,不仍然在鼓励傅聪刨根问底吗?

  傅雷家书读后感5

  父爱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我的世界,因你缤纷多彩。

  ——题记

  爱随着风变牵挂,父子相隔千里,傅雷身在远方,但那爱化作一封封家书,越过千山万水,给傅雷送去最真的教导。

  傅雷与儿子以朋友相称,他们谈艺术,谈生活,谈人生,恋爱,做人,修养。傅雷用自己一生的经验,解决儿子的一切难题。他严厉,连儿子写错别字都不放过;他理智,教儿子正确面对得与失;他慈爱,从不命令儿子做什么,让他自主处理。他从未直接对儿子表达爱意,但那隐忍的父爱,伴随着家书直抵儿子内心。

  父爱就是这样的,他像那朦胧月光,虽不像母爱般温暖耀人,但却总是是在我们最迷惘时,照清前路。

  这爱,不聒噪。这爱,不纷争。

  我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爷爷对父亲实行“棍棒”教育,从小父亲一做错事,一顿棍子便来了。甚至到父亲成年,结婚,直至有了我,这种教育也一直实行。爷爷与傅雷一样,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孩子的美好童年学习,将要一直笼罩在恐惧的包围下。但爷爷和傅雷又是一样的,他们爱自己的儿子,竭尽全力的去教育,将自己一生的所得,尽数传授。三年前,我父亲失去了父亲,那是我见过父亲哭的最伤心的一次,是啊,从此以后,父爱对于他来说,便是遥不可及了。同样,傅雷在那场长达十年的中,失去了生命,但作为父亲,他们的浓浓父爱,却从未消逝。

  这爱,未完续。这爱,来不及。

  我的父亲,很普通,很平凡,但他给我的爱,从不平凡。若说母爱是绵绵细雨,那父爱便是磅礴大雨,震撼、激荡、英勇、无畏。他不曾为我做过多么令人感动的事,甚至,他从未说过爱我。对我来说,他很严厉,算不上平易近人,我和父亲的日常交集更是少得可怜。我从小怕他,害怕他的拖鞋随时朝我屁股飞来,尽管这从没有发生过。我想,这大概和爷爷对他的“打”,有很大关系吧。唯一令我庆幸的是,这仅限于他神智清醒的时候。每每当他喝点小酒,童稚的一面便显露出来,这也是我和他最亲近的时刻,平常所有的架子因为心灵的放松也全都卸下来了,玩耍,吵闹,好不热闹。或许,这爱才是它最真实的一面。妈妈曾经告诉我,每次当我离开家,他总会站在阳台上,望着我离去的背影,直到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这爱,不表露。这爱,太沉重。

  天下父爱,大爱之爱。

  傅雷,爷爷,和父亲,尽管他们在中国地位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代号——父亲。他们给予儿女的,是自己毕生的爱。

  我爱父亲深沉的爱,我爱父亲凝望时的背影,我爱父亲不出声的教育。

  还有,我爱父亲。

  这爱,很珍贵。这爱,要珍惜。

相关文章:

1.《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中优秀作文10篇

2.初二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

3.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8篇

4.《傅雷家书》读后感10篇

5.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6.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6篇

    34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