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淑娟分享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的是高中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开学初期,我精心准备了开学第一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我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为浓厚。开学初期,班上很多学生主动要求购买《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有一半的学生订了《考试指南报》,应该说班上学习语文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一小部分男生,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不会做笔记,老师有板书的就记,没有的就不知道记;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考试时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也有的以课程多应付不过来为理由,不愿在语文上下功夫。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成因:

1、态度不端正,认识有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课程增加,难度增大,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只好舍文抓理。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学习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通过段考前的几次考试,学生发现他们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严重欠缺,在文言知识的空白,他们有了“我想学,我要学”强烈愿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节课前都为他们讲三个成语,在晚读时让他们正确识记一些常见字的读音, 让他们学会积累,懂得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克服畏难心理,学生逐渐对语文有了信心,在积累中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

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一学生尤为重要。进入高一后,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很多学生容易产生“松一口气”的思想,他们的松懈情绪往往导致学习上的散漫行为,学习一散漫,成绩自然下滑,成绩下滑当然信心就不足。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情绪,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比如高一(27)班潘文良同学,开学初无心向学,进入不了状态,每次考试总是五六十分,我课后找他谈话几次,当他学习态度有所好转时及时在班上表扬,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成绩当然稳步上升。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对高一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文/王俊老师

高一学生入学已有两周时间,每每让他们口头谈谈对某件热点时政事件的看法,孩子们总是吞吞吐吐,即便能说出点内容的,也流于俗套,很少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了。介于此,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本课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生活中的感动点。

一谈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是出于骨子里的痛苦,正所谓“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愁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那么学生苦于作文或是文章内容平淡无味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我认为以下这两点“缺乏”尤为重要,即一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二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但是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是空洞的理论上的说教。因此,我给学生们看了两则素材。一则是1999年发生在贵州麻岭风景区的缆车坠落事件,其中一对年轻的父母举起双手救活了年幼的孩子,而自己却没能醒来。之后,歌手韩红领养了这个孩子,并创作《天亮了》这首歌来纪念这个生命的故事。而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青海省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一头母牛为自己的小牛争取一口活命的水而任由运水的人们的呵斥驱赶,甚至皮开肉绽。

之后让孩子们小组讨论,从中挖掘出感动他们的地方。学生们很容易找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了束缚,他们只观察到了人类社会的父母与子女的爱,却忽略了动物界的亲情,所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正是如此。

宋代学者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当学生的写作思维受限时,就需要教师能灵活地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探寻一潭思考的清泉。罗丹亦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学生们不是缺少感动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中感动点的慧眼。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切忌流于形式,亦不要盲目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关注时下貌似套路化的素材,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一心将教师主观的写作方向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无形中就会“先入为主”,围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其实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感受的表达,暗藏“又一村”的思维灵光可能转瞬即逝,造成千篇一律的刻板化作文。 所以聪明的教师应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肯定孩子们的想法,说不定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多从平凡小事撷取思想的浪花,让这独特的视角与大脑中现存的知识积累碰撞出傲人的火花,学会在细节中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让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关注着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这节课我有意地关注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至少我在进行一种尝试。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勇于尝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感受大堰河对作者浓浓的爱,感受大堰河的形象。于是我大刀阔斧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取舍。教学思路就是通过体会诗歌语言来感受诗歌传达出来的爱。

为了渲染一种母爱的氛围,我用了两节课来上课,第一节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听了小说《疯娘》。小说大约播了25分钟,我和同学们就在静静的听着,不由自主地流泪。从这个小说里我们体会到了一个“疯子”母亲对他的儿子爱到骨髓。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同时也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我知道时机成熟了,这时候可以进行诗歌教学了。于是首先我说“大家眼里噙满的泪水,让我想起了我最早最感动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妈妈是最善良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

然后请同学们谈感受,谈母爱,谈真情。几位同学分别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环节很感人,让在座的各位老师也很感动。

接下来我给大家范读全诗,这个环节很是重要,尤其在诗歌单元,教师范读更是重要,好的范读的确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最重要的是教师用情地范读可以鼓励学生来读,会起到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效果。韩军老师的新语文理论里面谈到的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诵读,本学期我有意的进行了尝试。自己觉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同事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放名家录音的方式,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互动的,教师范读对于节奏的把握,重音的控制,声调的抑扬都能表现出教室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的外部技巧,学生能感受到教师传递的重要信息。哪怕教师的朗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都能比录音更好的传情达意。

在范读的时候,我借用了二胡曲《江河水》,曲调低沉悲伤,对于理解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在分析鉴赏诗歌的环节,我从语言入手,抓住细节之处的语言进行赏析,引导同学们体会其存在的意义。我对文本进行了选择性地讲解,主要挑选能最有利突出人物形象的语言,另外文章中运用了多处的对比造成反讽,在这里我引出《卖炭翁》里面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启发学生感知老人的艰苦,完成了既定目标。诗歌中色彩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深讲,留给大家作为作业。

最后的小结部分,我告诉同学们不要给自己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就这样结束了这堂课,我认为我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我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兼顾了诗词的诵读,对诗歌语言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这就是我上了这节课的收获。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相比较与自己上学期《涉江采芙蓉》的公开教学,和自己近两周以来的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本节赛教课有如下改进和不足:

1、自己能意识到,同事们也曾经给我指出:我的语速比较快,而且有时候吐字也不很清楚。本节课上自己认真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在前面的三十分钟也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后面十五分钟做得不够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多加强。

2、自己的个性比较急。本节课控制得比较好,课堂进度也比较得当,但是在“示范读音”的时候却抢了五秒钟(大约),在下课时少说了“背诵诗歌,完成课堂练习”这一句话。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细致地加以把握。

3、课堂生成和教师预设二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在高中段的课堂上,自己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并处理好。但是在本节课中课堂生成没有预想的好。这说明自己在备课时和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时,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实在。但是在破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就问题尤其是随机生成的问题的探讨却比本节课要更热烈,这说明自己在赛教课的重压之下没有充分地把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完全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自己平时多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尽可能每一名同学)都给自己提提意见。同时,自己通过录像尤其是本节课的录像认真总结。力争在今后的教学尤其是塞教中,把真正的“课堂生成”展示出来。

4、关于板书的思考。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必须的,但由于本节课教学主题明确、步骤清楚、课时总结精当,而且这三点都在幻灯片体现出来了,所以,板书这一块我做了省略。在今后的使用幻灯片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注意,一定有言简意赅的板书。

5、关于使用PPT课件的思考。本节课上,自己的主导思想是让PPT课件和幻灯片为教学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和自己以往所学习到的很多名家的教学录像中如何使用PPT课件为教学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6、关于对教具、学具的思考。由于自己以前没有使用过翻页笔,所以,本节课出现了两个小故障。今后,在使用翻页笔、电子白板等方面都要加强。

7、在本节课的准备中,先是认真听取名师、专家的指导意见,再是认真学习名家的教学实录和录像,最后是综合自己近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反思,我觉得今后更应该多向他人学习,以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出色。

教学不止,反思不息。没有完美的课堂,但要有力求完善的反思。总的来说,目标完成、学生学习能力初步提高、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做到有根有据;自己的教学语速、急躁个性的控制、尊重学生并力促课堂生成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进(相较自己的教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文组的同仁和广大同学的帮助下,去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3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集锦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参考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2020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2020高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2020高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5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