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笔记800字范文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子夜读后感,仅供参考。
子夜读后感1
《子夜》是茅盾小说创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相抗衡以及吴荪甫的最终失败。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并以吴荪甫的失败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都市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预见了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矛盾先生笔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叹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他们在我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在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如其中的吴荪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每一个读完《子夜》的读者所了解的。吴荪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这位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不仅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精明能干,有手腕,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在作品中,这位一心要振兴民族工业的铁腕式人物一出场,就充分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胆略和手腕。他略施小技,就挤垮了陈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又和孙吉人、王和甫合伙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日用品制造厂。这些事实证明,吴荪甫完全具备了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是一个极富有竞争能力的强人。假如吴荪甫生在一个适合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中,也许他会大有作为。可他偏偏生不逢时,生存的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在国内,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权,根本不实行扶植民族工业的政策,反而压迫、排挤民族工业,再加上军阀混战,使交通阻断,农村经济凋敝等,这一切使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在国际上,帝国主义也因要在中国拓展市场等,对中国民族工业采取扼制的政策。这样,一心要发展民族工业的吴荪甫,就不能不面临着重重阻碍。但是障碍并没有停止他的前进,他一如既往的进行着自己的理想抱负!
《子夜》气魄宏大、具有阳刚美,这与描写工人罢工斗争的浩大声势有密切关系。在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中,不就充分体现了雄伟博大的阳刚美吗?这种阳刚美的思想基础,就是作者矛盾所要极力表现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永不言弃的精神!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子夜》也是同样的,它也有着“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2)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3)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是所有看完《子夜》的读者一同认为的,这是具有科学性的解释,是文学的体现,是文学人物的点评!
从艺术性看,这一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字里行间有着一种真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就是矛盾先生的文章,他一贯的文风;从思想上看,这是一篇激烈现代人的文章;从文学上看,这是矛盾先生文学生涯中的一篇巨作,他倾入的是自己一生的心血和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写进了自己的想法,写进了自己的感情!
长篇小说《子夜》无论是从思想容量还是从艺术表现上来看,都是一部具有很高成就的作品。也正因此,鲁迅等一些著名作家,都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一部出色的小说,实在值得每个人去看、去读、去研究,它是当时中国工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读了这一部小说,就相当于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我们的文学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和推进作用。
子夜读后感2
茅盾先生的《子夜》写出了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们生存的困境。外有连连的战事,内有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们的打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像吴荪甫一类想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样,飞得再高,也终究逃不过破碎的命运。
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等人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他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但在欣赏吴荪甫的同时也得承认他的短处。
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不振,想吸尽工人的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这些都是他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他自尊心太强,太死要面子,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心中承载了太多,以至于当他破产时,他想到了自杀。直至小说结尾,他身边所剩之人已寥寥无几了。他的自私,贪念,利欲使他“身边的人”渐渐离开了他。他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从开始就已注定,也许吴老太爷的死就是他命运的伏笔。
此外,《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读完全书,不仅感慨与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了解了主人公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不由己。个人欲望,梦想都得顺应社会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子夜读后感3
写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子夜》,诗作家矛盾对己所处时代城市内部的变动与新生所展开的全方位描绘,它“包罗万象的任务和事件之大之广,乃近代中国小说少见的”。这其中,内外交迫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依仗外权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较量,农民的破产和工人的抗争,工商业的若内强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都在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这一条主线上展开。
小说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多质的,处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他呈现出各种矛盾和反逆的情态。不同于没落地主阶层的吴老太爷,他是现代社会中刚毅、果敢、有胆略、有魄力的民族资产阶级新人。他抵制外国资本的侵袭,在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要挟利诱面前不失胆色,机缘到来的时候,他不择手段地侵浊弱小资本家的产业,对付工人,他软硬兼施,竭尽所能的剥削工人,镇压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专断和狂躁的。吴荪甫是诗强悍的,也是虚弱的,在他刚愎自用的气概下掩盖的是那纷乱惶惑,躁动不安的灵魂,积贫积弱并不断受到外来资本挤压的中国民族工业的生长环境,使吴荪的才能无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是吴荪甫潜在的个人性格的弱点,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致。
在《子夜》这部书中,许多事态情节平行共识,多线纷呈。交易商公债的起落消长,诗贯通始终的一条主线,还有知识分子和女性群体的线索、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线索。尽管对农运的描绘在全书中有些游离,但是这些不同的叙述脉络无意使整体布局张弛有致,错落有序。
就语言风格来看,《子夜》长于对人物和场面的工笔描画,客观细致的情状抒写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来,起伏跌宕,舒缓有节,独居才情。
子夜读后感4
《子夜》之于我是一位老友。就拿小说里的那位叫李玉亭的博士来说,他的名字和我的同音,每每有他的出场,我都要睁大了眼睛仔细瞧瞧他的言行。这本书时常有讨论金融、股票、银行、工厂的情节,在老爸老妈给我的金融常识扫盲之后,我便对人物之间的利益争夺有了初步的认识,颇带玩味地围观这场金融市场上的生存野战。人物方面,既有吴荪甫、赵伯韬这样的风云人物,又有林佩珊、范博文、张素素、李玉亭等青年。时而围观工厂老板、金融巨头的会议,时而围观青年小姐们的谈论,这真是一出好戏。看着这样一本书,的确像是遇到了亲切的朋友。
在我看来,二十世纪的的确确是个绝好的世纪。且先放下战争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瞧瞧那个时代,旧的未去,新的已来,封建、旧民主、新民主的掺杂,地主、农民、资本家、工人的纷争,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碰撞都十分有意思。
比如小说开篇就写道:吴家老太爷刚从乡下到上海就过世了。他坐着汽车穿过繁华的街市,看见许多封建思想所不能容忍的开放与自由,被猛烈的新时代气息重重地压得透不过气,竟就这样死去了。临死前他还紧紧握着一本带着封建迷信色彩的《太上感应篇》。青年范博文说:“老太爷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其他青年也赞同老太爷已经是一具僵尸。可见,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十分突出。
再比如本该气氛低沉的老太爷葬礼,竟然掺杂着那么多复杂的交际。来者皆打着吊唁的旗号,要么是商讨利益,要么是凑热闹与人谈天。老太爷过世的作用不是让读者感到悲伤,而是要从这个葬礼上的交际引出下面的故事罢了。
还有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工厂老板吴荪甫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这和《雷雨》里周朴园与工人之间的矛盾类似。
至于那位李玉亭,他是一个博士,在这篇小说里虽不是主人公,但跟主人公的关系密切。他是主人公吴荪甫的表妹张素素的恋人,又是吴荪甫的合作伙伴兼竞争对手赵伯韬的军师。所以李玉亭便是吴家公馆的常客。虽然他与我的名字同音,但经过深入的了解,他的形象和性格渐渐突出,这个名字便回归成他的代号,而不再让我联想起自己。尽管如此,他的出场都会让我眼前一亮,噢,我的老朋友。
读小说不像是读诗和散文,让人挑得出的好句子不常有,但合上书本时,让人回味无穷的情节倒是久久印在脑海里,像是真的去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人一样。我常常在喜欢的句子下面画线,但小说里划线的句子很少,更多的是畅畅快快地读完,少有停留。
要说感受,倒也没什么感受,只是像看完一场电影般,沉浸在故事里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