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品三国读书心得感悟5篇

巧绵分享

  品三国中,作者不仅把好几本有关三国的资料都给结合在了一起,还增加了自己的想象,让三国中的人物都活灵活现,他们心中的想法也一目了然。

  品三国读后感1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国》,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为我们解开历史谜纱,将三国人物和历史细细解剖。

  在三国这段历史长河里,曹操的形象素来就不太好:在罗贯中先生的名着《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个“奸贼”;在戏剧舞台上,他也只能以“白脸”的形象出场。“老奸巨猾”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而鲁迅先生却称曹操是一位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呢?

  最让民众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书中首先澄清了这一点。其实,曹操杀了吕伯屠一家而发现自己误杀无辜后,正史是这样记载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第一:这里的“人”特指吕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范围显然大之又大。范围不同,“恶”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第二:曹操这里是就事论事。是啊,“我”虽然错杀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复生,“我”也只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得理直气壮,一贯如此了。所以仅凭此话,是不能直接给曹操扣上一个“奸险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后汉书》中许劭迫于威胁和声望之间,“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当时“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乱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悦而去”了。《三国演义》中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曹操的反应却变成了“操闻之大喜”——曹操怎么会大喜呢?好像有人从小立志就要当奸雄似的。(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的着作。但这部作品注重艺术性,再加上元代对曹操的“时代意见”,如果当作史料读,就定有偏差之处。)

  所以,总体来看,曹操既谈不上“奸贼”,又比英雄差了些。我们暂且可将他视作“奸雄”,不过前面还要加上不可丢的三个字:可爱的。

  不过,如果说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加了解三国的真面目,那就太肤浅了。

  现代人中有谁见过曹操呢?没有。那易中天先生又何必大费周章来澄清历史事实呢?曹操的声誉有那么重要吗?其实,这不是所谓的毫无意义,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灵魂的尊重!这是多少人缺乏的精神财富啊!

  是的,历史要清白!这是一种尊重。

  品三国读后感2

  他,手持一柄鹅羽扇,微闭双眼,有序地指挥着战斗,成就了一场场闻名的战争;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心中的一片忠心,不畏任何险阻;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乱世中称“奸雄”,一步步成就了他的霸业,也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诗歌。

  手持羽扇的他,跟随刘备打江山,他心中一直对刘备抱满了感激之情。“先帝不以臣卑鄙”让他将所有才华计谋向刘备贡献,助刘备打赢了一场场实力悬殊的战争。足智多谋的他,熟知天文地理,更能呼风唤雨,他将自身光芒展现的淋漓尽致。赤壁一战,战前,他草船借箭,聪明的带走了曹军极大量的箭,战时,他再次大显神威,呼东风,燃曹船,大败曹军,那冉冉升起孔明灯正是他荣誉的象征。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等,无一不是他智慧的结晶。尤其是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通过七种不同的方式,包括正面对战、离间计、感动招降敌军将领等,一一擒拿了孟获,令孟获心服口服,这也应征了他的那句话,以德服人才能真让人服;力服必有后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代人们都这样赞扬他,真是名副其实,他哪怕重病在卧,还想出了木偶退兵,锦囊杀魏延等计谋,如此人才,令我们不得不敬畏佩服,他,就是诸葛亮。

  一柄青龙偃月刀,是他独一无二的标志,无数敌人被他斩于赤兔之下。桃园三结义之时,他的壮志豪情便尽显无疑。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勾勒了他侠肝义胆的面容。他是一位勇猛的战将,温酒斩华雄,是他的成名之事,更是他铁血之心的展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他虽身降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了刘备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只因他内心对蜀国的热爱。乃至他后来的千里走单骑,都是一片忠心指引着他无畏前进,他的忠和义,在乱世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也可谓智勇双全,善读《春秋》的他,水淹七军,大破敌军的阵脚,也让他的威望越来越来高。著名的刮骨疗伤中,他不畏疼痛,摆设酒宴,直接伸出手来,当华佗说道:“我下手后很疼,请将军忍耐”时,他便道:“随意你弄,我岂会和世间的俗人一般怕痛呢!”,当华佗割开他的皮肉,一直深到骨头处,骨头已经发青了,华佗用刀刮骨的声音十分清晰,军帐上下全都掩面失色,他却无视手臂的失血刮骨之痛,边喝酒吃肉边高兴的下着棋,毫无痛苦之色,这不可不谓坚韧,他,就是关羽。

  望梅止渴,这个因他而产生的故事,凸显了他的狡诈,但也展现了他的聪明。他是一个实干家,曾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等诸多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心怀壮志,想要成就一方霸业,他排除眼前的障碍,一步步走上了征途。煮酒论英雄之时,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将刘备吓得不轻,逼走了刘备。本可以称帝的他,一直未废帝,作为一位英雄何须以帝位而劳累自己,这也是刘备没想到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大军事家,作为奸雄,他不轻易向敌人吐露己方的信息,袁绍的谋士许筱夜晚见他时,许筱问到:“您的军队中尚存余粮约多少?”他答道:“可以支撑一年。”许筱又笑着说:“恐怕未必。”他便一再欺骗军中粮食还有余:“可支撑半年”,许筱拂袖而去:“我以诚心投奔,你竟欺骗于我。”他不得不到:“可支撑三月。”许筱大声说道:“不要骗我,粮食已经没有了”。从此便可看出他的狡诈。官渡之战,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正因他的奸诈多谋而造就。他虽狂妄一些,但也真实,他说,如果天下没有他,不知几人称王,这不是大话,称帝的袁术,便被他灭了,而后来蜀国也终败于魏国。他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诗人,《龟虽寿》便吐露了他内心的壮志,还有诸多精美诗篇,都是他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他,就是曹操。

  品完人物,再联系体会下三国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君主昏庸,天下诸侯一并而立,天下局势纷乱,常年的战争让人民痛苦不堪,各路英雄有的特别无知,不会重用人才,而有的英雄心怀壮志,却无法实现,当时最先出世的几位公认的英雄,又有几个在三国鼎立之时有所作为,好像只有刘备和曹操,刘备一心复国,只为他热爱的汉室,对祖国统一的深深期盼,而且他也十分体恤人民,深得民心,但无奈军事上虽有诸葛亮,却总有些不顺利,反观曹操,他为人被世人所鄙视,称他为“奸雄”,但他心中的壮志却能按他的意愿步步实现,这与他内心尚存的良好品格也是息息相关的,同时再看其文化风采,曹氏父子三人都是为人熟知的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在三国时代能做到如此,不得不令人佩服。三国出英雄,乱世之中,有这些人物,为世间增添了百味,令后世的人回味无穷。

  诸葛亮、关羽、曹操,三个人物,各有不同的精神,有聪慧机智,有忠心耿耿,有追求成功,这无一不是他们的特点,细品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优点,感受三国背景,体会世间百味,读三国,益处多多。

  品三国读后感3

  当我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再次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时,不得不说,这可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得多了。

  同时,这本原汁原味的三国,就让我感觉到,想要了解历史,就必须读史书,而不是演艺。比如周瑜和诸葛亮,周瑜事实上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故的;而孔明先生治理国家很有一套,但是出谋划策、神机妙算就值得商榷了。

  但在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物人性的描写,还有他们的一生。

  还有一件事,就是曹操杀孔融,想必引起许多人的愤怒。但是,这也不能怪曹操,谁叫孔融是士族,而且只会说不会做呢?最让曹操愤怒的,还是孔融干扰了他的政治路线,还说他的坏话,就像你急着上厕所,有人却拉着不让你去,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只能把他干掉。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人物描写,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们心中所想相照应。当然,他们最后的结果,也自然是与他们的人生相照应。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禁为不同的人生深深地感叹。

  把书的内容总结起来,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这可不是我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前浪不断地变成新浪。但历史的长河果真如此吗?

  品三国读后感4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玠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玠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荀彧弃袁绍而投曹操,被曹操誉为他的“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品三国读后感5

  我迷上,或者说关注《百家讲坛》,是从易中天开始的。易中天站在讲台上,三千年的往事流水,历代帝国的惆怅,三国的风风雨雨,茶油烟酒的典故,中国男女的趣事,大江南北的城市,南北方人的差异……娓娓道来,让你喜不胜收,让你惊叹中华文化竟然可以如此品读。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易教授开讲了:话说东汉末年……

  于是有飘逸潇洒的儒将风度的周瑜徐徐走来,让苏轼赞叹不已,直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大家的印象中,长期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曹操,开始在易教授的点拨下得到正名。其过人的文采才华和卓越的军事能力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惊喜之余,人们对三国这一人才辈出的时代的重要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喜欢易中天的诙谐机灵,还有他那既高深又严密的评论。他不信《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因为小说家的言论往往最不可靠。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他考证《三国志》、《魏略》等正史书,再加上自己有条理的科学推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了可能的最佳解释。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因为要做到用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现象非常不容易。

  为此,易中天抛弃了“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孔明,“状刘备多善而近伪”的刘玄德;抛弃了只会奸诈狡黠的曹孟德的世论;抛弃了因小气而死的周公谨。抛弃了只凭成败论英雄的偏执观点。

  另外,易中天对“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刘表,“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刘禅等三国中常认为是失败者的人物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最后点明了深层次奥妙:三分归晋并不是魏、蜀、吴的无能,而是同为寒士阶级出身,靠武力打天下的他们,并不符合士族阶层当政这一历史潮流。蜀坚持,所以先亡。魏放弃,出了“九品中正制”,还是亡了。吴妥协,任用了大量江东士族,但后来又赶尽杀绝,迟些也灭亡了。这个由士族地主阶级――也就是世代读书,垄断官阶,如“四世三公”之类的群体参与并控制政治的历史趋势,不是曹操、刘备等一时的英雄俊杰能改变得了的。

  读易中天,历史的迷雾被揭开,历史真相的秘盒被打开,历史的本质被还原。被点醒释怀兴尽之余,我们又多了一个了解历史的角度,而且领悟更加深刻了。

  读易中天,我们可以遨游波澜起伏的三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品味潮起潮落的沧桑情怀。冲一杯淡茶,闻着清香,翻开一卷,尽情地享受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奇遇之旅吧!

相关文章:

1.

2.《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3.三国演义读后感:品三国,悟人生

4.《百家讲坛》观后感5篇

5.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5篇

6.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1000字10篇

    34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