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相关读后感作文5篇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范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红楼梦》
第一次读《红楼梦》,只觉得心中有一丝隐痛以及对于黛玉的不满和惆怅。一个红楼的女子,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眼泪,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是的,泪水逐渐消散了她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地惆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黄土掩风流。这些都是黛玉曾经含泪吟出的没有一丝音调的歌。初读《红楼梦》时,我仅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深锁闺口、多愁善感的女子无奈伤感时,排遣心中悲伤的词句,脆弱,易伤。
现在,再一次翻开《红楼梦》,重读那个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或许是心境不再一样了吧!或许她的眼泪看得更加真切,黛玉仿佛不再是那个小时与宝玉吵架时伤心流泪的女子;不再是只会说:“留得残叶听雨声”的孤高小姐龙不再是看到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黛玉。在我无数次的思考中,我终于明了!她的眼泪不是一个小女子流下的仓促之泪,她的泪是有一个凝聚的过程的。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的绝美体现,是文章的温床!
试看,曹雪芹为何把红楼的主角描写得如此多泪?他必是要达到心碎的效果,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却为其他的悲剧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知红颜薄命,便知这无数女子吟唱的红楼曲不过是一首短暂的悲歌。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那么我宁称黛玉的哭泣是大泣。她让多少人感叹于她绝佳的才情,她让多少人为《红楼梦》痴迷,她让多少人为悲剧流泪,像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只能借用那些忧伤的曲调来表达我对黛玉隐隐的痛以及深深的爱。这痛,便像那银红的雾,轻轻地游移在我的青春年少,久久不散了那份奇异的孤芳。
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就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对于这部书,你把它平放着,它便是一幅描绘明清时期世俗风情的画卷,你把它立起来,它又宛然成了一个表演封建时代腐朽没落的舞台。神游其中,有时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沉浸,有时对黑暗腐败的现世愤慨,有时向往摆脱世俗的困扰,有时惋惜悲惨沉痛的结局。看一幅画卷,上一个舞台,进一个世界,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感恩于书教会我的一切。从文学上说,作者最大的的艺术成就为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五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急转直下。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字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巍为壮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这是《红楼梦》之所以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原因。
更多突出的感受来自于小说的内容与情感,也让我明白了感恩与珍惜现在。
最先惊奇的是那块顽石,经历女娲的千锤百炼,却既没有献身于补天的壮丽事业,也没有重新返回自然的轮回当中,夹在中间,只在青梗峰下任凭风吹日晒,直至被带入红尘。
走近贾府,不免唏嘘感叹大户人家的繁华富贵,钟鸣鼎食。更惊奇那块生下来就被衔在口中的通灵玉。是的,府里的公子与小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日更是嬉戏打闹,这已是躲避现实的人所能过上的最理想的生活。但是,如果风雨来临,哪怕是最小的挫折,他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我在羡慕着他们的无忧无虑的同时,也为他们不谙世事而深深担忧。毕竟,在翻开书以前,我已知道他们有着一个悲惨的结局。
每一回,每一章都平淡的翻过。情节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贾府仍旧维系着它的繁荣,但也看出了衰落的前兆。大观园仍旧热闹,他们结诗社,办筵宴。有时出现了小小的波折,但又马上复归平静。更加的深入,便能充分的了解每一个人物,他的性格,他的作风,甚至了解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法则与体系。有时兴起,便读出里面的诗词佳句。对诗词的喜爱,也许就从这里萌芽。所有的人物里,我独欣赏贾宝玉,因为他尊重女子的态度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何等的难得。
终于,到了结尾,笔锋急转,先是荣宁府被查抄,接着又是贾母撒手人寰,凤姐逝去。虽经权贵帮助得到恢复,但已不同于往日。我不禁感慨,没落的难道只是贾府吗?难道在它背后的封建制度的这座大山就能稳稳当当的吗?那些曾经无忧无虑的人,大多有着悲惨的结局。这应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合上书,走出那个世界,便能够看透很多事情。困难与挫折是生活的原色。所谓的理想生活,若没有苦难,便只能是短暂的梦。奢华的物质条件终究只是表面,就像雨中的浮萍一样,无论支持多久,终会消散。始终不散的,是苦难带给生活的财富。我们理应去看透一切,在感恩中成长。
红楼梦读后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这部传世名作,曾经让多少人泪如雨下,又让多少人感慨万千!而今,望着夕阳西下,我又忆起这让人牵肠挂肚的梦。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她红颜命薄,身世可怜,曾为了漫天飞舞的落花而哭泣,因为宝玉和宝钗说笑而悲切。她善良,她聪慧无比,并希望得到保护,又体弱多病,加上貌美,更加博得宝玉的青睐。但她孤僻又独傲的性格,在端庄大方、懂得察言观色的宝钗面前却黯然失色,就得不到众人的怜爱了。她渐渐的和姐妹们疏远了,所以,面对唯一喜爱自己的贾宝玉,她则是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进去,但却落得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惨结局。她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她有着很重很重的叛逆性格,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毫不理会现实,也不会、不敢去面对现实,终究失败。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真性情的人,也是最无奈的人。他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结合体,他比林黛玉要大度,比薛宝钗要真实。他既想拥有林黛玉的理想生活,又不得不面对薛宝钗的现实生活,所以,他一生被掌控着,根本就没有机会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叛逆,他可爱,他单纯,他对林黛玉有着无限的爱意,但无奈于长辈的阻挠,最终没能如愿。但他却不肯罢休,最终经受不了封建家庭的压制,离开了这个衰败的贾府,最终了却了尘缘,变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道士,向远方奔去。
薛宝钗,有许多人都认为她端庄稳重,举止娴雅,是一个标准的“淑女”。但是,我却认为她是一个世故圆滑的女子,她在我的眼中,更多的是世俗的一面,一点儿也没有像林黛玉那样的叛逆之情。她很喜欢讨好大人,并且会顺着他们的意图来办事的人。她很美丽,也很讨人喜欢,但是,为了讨别人的欢心,她放弃了自己的个性,面对现实,并且适应了现实。她根本就没有自己真正地生活,因为在这封建的社会里,只有现实,才能生存。可是她却找到了一个喜爱理想、厌恶世俗的丈夫,最终也只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晴雯,她虽然是一个丫鬟,但她却同样与众不同。她不像别的丫鬟那样墨守陈规,对公子小姐太太们毕恭毕敬,而是顽强的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做抗争,虽然她失败了,虽然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她的抗争,已经吹响了民众反抗的号角。
刘姥姥,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很可爱,很活泼,又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勤劳朴实,很受人们的喜欢。她也是一个很具有公关才能的老太太:口齿伶俐,诙谐幽默。她还有侠肝义胆、挺身而出的一面。在贾府没落之时,是她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并且一直照顾她,直到最后。
王熙凤,她在贾府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她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是贾府中的大管家,靠着口才和威信在贾府中以大欺小,窃取财富,获得权威。瞧她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就能看出她的阴险狡诈和心狠手辣。
……
这是一本好书,她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不公,朝廷腐败,穷人毫无立足之地,一切大权都掌控在当时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手中。无论大官小官,都要有“护官符”;贵族们就是犯了错,也不会严加处置。当年,薛蟠犯下人命关天的大罪,贾雨村却只有让薛家赔给受害者家属赔些银子了事,可见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已经不再平等。,穷苦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受了委屈还没处申冤!而那些富有的家族,不但有地位、有权势,而且上上下下出门都前呼后拥,门前屋后,哪个不站着小厮?吃喝拉撒睡,谁能离得了丫鬟婆子的伺候/……唉,真是老天不公啊!
这真是一本好书!她不仅暴露了社会上的不公,也揭示了家庭中的不公。贾宝玉和林黛玉明明很合得来,而且互相爱慕,但险恶的王熙凤却将“玉”换成“钗”,还巧设毒计,让贾宝玉变的神魂颠倒,让林黛玉最终魂飞魄散。本还好好的一对,就让“削宝拆”(薛宝钗)给插进来,落了个两败俱伤。真是……无奈!为什么,都只顾着替贾、薛两大联姻,却完全不顾宝玉和黛玉的命运。可能在贾母等人眼里权贵就是幸福和美满呢,其实呢?这一切不过是云飘雾散。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入春晓之花”的贾宝玉,还有才干卓超的探春,为人圆滑的宝钗,弄权作势,两面三刀的王熙凤……《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难怪鲁迅先生也这么评说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这本好书,她用多姿多彩的语言,勾绘出了大观园美丽而又魅力的一面;这本好书,她用绵绵动人的情谊,描述出漫天飞花下,两个颇具叛逆性格的青年在共读西厢的浪漫;这本好书,她用美轮美奂的画面,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元妃省亲,组建诗社的场景……。
物极必反,祸福相依,正如贾府,没有永远的繁华,也没有永久的衰落。因此说,她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兴衰史。
是啊,正是这本好书,这本让作者呕心沥血,倾尽心血的惊世之作,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也启迪了千千万万人。
那段岁月,正如曹雪芹吟出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
品红楼,不可不品林黛玉。在小时候的我看来,林黛玉的敏感性格,最是小家子气,登不上大雅之堂,在那时的我看来,林黛玉就像小家碧玉一样,而薛宝钗才是那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大家闺秀,那时的我,太天真,对红楼梦的解读,只是在最表面,直到我报了品红楼的选修课后,听老师一解读,才体会到黛玉的真实,她的身上的那种人性的纯真,一生都没有被世俗所污染,寄人篱下的命运,在黛玉的内心深处接成了解不开的隐痛,致使她十分敏感,显赫的北静王在她眼里是个臭男人。她蔑视权贵,从不讨好封建家长。她感打趣凤姐,对贾母也不讨好,这从湘云的话中可以看出:“她再不放一点,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心直口快,不会守拙随时,对周围的庸俗和虚伪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予以投刺,被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的确,有时候的她“尖酸刻薄”,但是她从不做违心的事,她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口之所述即为心之所想,她,活得真实。
依心而行,不做违心的事。这句话,就是黛玉一生的写照。
我对红楼的解读一直绕不开秦可卿这个人物,这点与刘心武先生不谋而合,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是一个迷,一个研究红学的人都普遍认同的话题是秦可卿可她的公公有染,作者在《石头记》手稿中,原确有“秦可卿自缢天香楼”一节,然于此后,又突然将其删改,改成了“秦可卿封死龙禁卫”书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到秦可卿与家公的“那事”,只不过有几处隐约暗示罢了:如焦大喝醉酒的时候,骂出了宁国府的人“扒灰的扒灰,养小叔的养小叔”;而在秦可卿的判词中,则写到了“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秦可卿死的时候,哭得最惨的人,并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家公。她的家公简直哭成了泪人,甚至说“恨不能替她去死”!秦可卿《红楼梦》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贾母夸她是最顺心的孙媳妇,而且在家世显赫的贾府怎么会接受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怎么会不嫌弃一个小小营缮司抱来的“野种”,反而赞不绝口,还有就是她那场豪华的葬礼,还有她托梦给王熙凤的话,怎么会是一个营缮司家庭的孩子说得出的份量?一切的一切都暗示着秦可卿身份的不平凡。刘心武先生认为,说贾府与秦业的关系,有用到红楼梦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手法—谐音,古时侯“业”与“孽”同音,“秦业”即是“情孽”的谐音,暗示着一段孽情,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秦可卿这一形象在今本红楼梦中是个不完整的形象,由于某种原因,删去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四五页的内容。刘心武认为,秦可卿出身并不寒微,是个公主级的人物。我非常赞同秦可卿身份不平凡这个观点,同时对秦可卿这个人物解读,也使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人的行为,处事方式是你所不欣赏的,可是你却不能发表任何意见,更不能对其进行讽刺,因为我们要做尊重他人的、有教养的人,心中什么都明白,但什么都不能说,这在小时候的我看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在品读红楼的过程中,我却看透了这件事,我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两个人物,他们与王熙凤一样,都是贾府这个显赫家族所需要的识大体的、会察言观色的媳妇,他们都非常聪明,也都是能干的女子,此时若拿敏感的黛玉来相提并论,不免会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但她们对待相似的事物,不同的处事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当可卿遇到她们所不欣赏的人或事时,她选择保持沉默,憋在心里,在秦可卿病逝前夕,她的弟弟秦钟告诉她自己在学堂被欺负的事时,她的婆婆尤氏就曾说过,她这个媳妇,平时一件小事,就会想上个两三天,秦钟的行为无疑是给多疑的秦可卿火上浇油最后秦可卿病逝了。她的一生,在我看来,说好听的,是忍让,说难听点,就是憋屈。而对待相似的事时,宝钗却缺选择把这件事看开,原谅别人,在我看来,这便是大方。我认为黛玉和可卿的死都是她们内心长期积蓄下来的事的必然结果,所以,当一个人的行为、处事方式是你所不欣赏的时,不去评价他人,这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选择原谅他人,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解脱,我们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来折磨自己呢?真正体会到这点,便也会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
小时候的我,最爱的还是薛宝钗,我甚至想做一个像宝钗一样的人。黛玉的一生,活得太高洁,她仿佛不适合在这个充满功名的世界,她是干净的,而宝钗的一生,太高贵,身为皇商后代,又是贾府的宝二奶奶,既富又贵。直到现在,我依然非常欣赏宝钗的处事方式,从不议论别人的是非,一问摇头三不知,真正做到心如止水,长辈们都对她赞不绝口,谁不希望自己做到像宝钗一样讨人喜欢呢?宝钗在当时她是大家闺秀,在现在这个时代,她就是上流社会的名媛。宝钗最重要的特点是行为循规蹈矩,性格外热内冷,曹公对薛宝钗的判词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和“金簪雪里埋”,雪代表冷,这句话第一次为薛宝钗的性格埋下伏笔。周瑞家的和薛宝钗闲聊,薛宝钗告诉她自己常年服用“冷香丸”。药方奇特,所奇之处,连颇见多识广的周瑞家的都被吓了一跳,连说“等十年都未必这样呢。”那意思就是,这个药方可不简单。那薛宝钗得的是什么病呢?她自己说是“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热毒须用冷药来治。看看,薛宝钗的冷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冷,是从里到外的冷。而林黛玉的冷,只是看上去很冷,是一种伪装出来的冷。她看起来很冷,可心比谁都热。当然,我不太欣赏宝钗有时候的心计,“宝钗扑蝶”时听到小红她们在谈论贾芸,宝钗听到心中吃惊,因想到:“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没趣。”由于她已经到了亭外,躲不了了。所以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还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里了?”可以说,宝钗的“金蝉脱壳”的法子使用的非常成功,一点也没有引起怀疑,当然,不可否认,在社会中,有太多的生不由己,她的初衷,也只是保护自己。
一百个读者,对红楼有一百种认识,以上仅是我的一点看法,对于红楼的每一个人物,我的观点都是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好,红楼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分析人物,看到别人的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三观,教会了我社交,也使我虽然是一个理科生,却又是一个文艺小清新、汉服爱好者,品红楼,品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里梦红楼,一个梦字,尽是哀伤。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儿,都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特点,都有让我喜爱的地方。阅完了整本《红楼梦》,欲哭无泪,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魂魄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这千古绝唱。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好呢功夫不同,眼光不同,看法就种.种:经学家见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文学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以我这个身份来看,我的知识过于浅薄,还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现在想来,喜欢的就是书中的草灰蛇线,暗喻,伏笔,大多都是一语成谶。初看懵懂,看过后有恍然大悟的惊醒,再看便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了,一点点地印证期待,与无奈。可能是一直在书里活过的人,恍如隔世。
给予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莫过于对人生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言辞。黛玉这样的女子,其善解人意与蛮不讲理于一身,集聪明活泼与孤芳自赏为一身,她的性格有丰富的层次,活在现代社会,便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奇女子,绝不发欣赏她的人。但宝钗却比起黛玉要识大体的多,她为人处世会察言观色,做人厚道。对于任何家中之事,她有她独立的思维与见解,知礼守礼,遇逢尴尬场面都能轻松化解,为了顾全大局,也会极力隐藏自己的内心,不会把情感轻露于言表。所以说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要真诚也要识大体。如果太过于小心眼或着力于算计他人,最后很有可能落个“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同时,言辞也不能过于尖酸刻薄,给人以虚假之虑,要根据你的性格来思考自己说过的话是否妥当,若是个性张扬,说话豪爽一点也无妨,若是个性内敛一点,说话细腻一些也不会让别人多疑。
妥当待人,妥善言辞,这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态度。但那种不畏惧他人的胆魄也不是并无可取之处。若是死后招人恶骂,这能不是一种悲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