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应试答题技巧
高考政治答题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灵活运用应试技巧解决高考政治题目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中政治应试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政治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技巧
(1)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同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①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②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③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不能简单地用已做过的类似题目的思维方式去答题。
(2)在保证答题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简洁性,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现自己的能力。答题技巧有:
①缩小包围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如果题目涉及哲学知识,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然后再考虑它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
②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作答。由于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的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对这些现象进行概括分析时,常用“一般情况下”、“多数是”和“绝大多数”等词语来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③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如要求对中美关系现状进行评价,其中“现状”就是一个关键词,暗示既要做正面的评价,又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④梳理答题要点,提高叙述的简洁性。这样既可以表明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又节约了时间,也有利于改卷者尽快发现答案的得分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写没有把握的内容,以免影响原本正确的那部分内容的得分。
⑤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规范。有些考生答题时字写得潦草,用词又不当,给改卷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这肯定要被扣分的。
同时,那些不太会答题的和字比较差的,建议把最有把握的原理写在最前面,最能让改卷老师看到的地方,不然你做到了反而没得到分就亏大了,而且一般的改卷老师最主要注意的是你前面的原理,只要点达到了就给分,而分析材料的很少看,也就大概扫描下就完事,所以,原理一定好写好,而材料尽量写得差不多就行了。
高中政治应试答题技巧:选择题
1、基本要求:“三审”即审题干、审题肢、审题肢与题干的关系。
(1)审题干即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2)审题肢即审查题肢,明确选项本身正误;
(3)审题肢与题干的关系即审查题肢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联系。
2、主要方法
(1)基本方法:“两排除一择优”,即排错法、排异法、择优法。
①排错法即排谬法(逆向选择为排正法);
②排异法即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题肢;
③择优法即选出最佳选项。
(2)演变方法:“八排除”即排倒法、排重法、排间法、排乱法、排外法、排混法、排正法、排非理性法。
①排倒法即排除因果倒置的题肢;
②排重法即排除同义反复的题肢;
③排间法即排除间接联系的题肢;
④排乱法即排除逻辑混乱的题肢;
⑤排外法即排除外延不一的题肢;
⑥排混法即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
⑦排正法即排除正确的题肢(逆向选择);
⑧排非理性法即相信第一选择(感觉)。
3、基本步骤:“一抓二排三择优四回顾”
(1)“一抓”:即抓住题干立意(中心思想),明确题干的规定性,以干求肢。
(2)“二排”:即综合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排除错误的、无关的、不符的题肢,确定应选项。
(3)“三择优”:即运用比较法,在符合题意的正确题肢中,选出最佳项。
(4)“四回顾”:即检查验证,有疑问的小题再作思考、推敲,可用“代入法”,作出最后的理性选择。
4、“十不选 ”
(1)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除外); (2)题肢不符者不选;
(3)因果相悖者不选 ; (4)间接联系者不选;
(5)外延不符者不选 ; (6)自相矛盾者不选;
(7)同义反复者不选 ; (8)正误混杂者不选;
(9)逆向正确者不选 ; (10)要求单一者不选。
5、选择题基本类型:从干肢关系分为“九大类”
(1)比较异同型 (2)因果关系型 (3)评价分析型 (4)理解说明型 (5)事例材料型 (6)引文(古文、成语、俗语、名言、诗词)材料型 (7)图表材料型 (8)漫画材料型 (9)一材多用型
高中政治应试答题技巧:主观题
(一)答题基本步骤与方法
1、“两审一结合”:即先审设问,再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审设问:“五审”即审题型、审主体、审客体(对象)、审知识范围、审分值。
(2)审材料:逐字逐句审读材料全文,包括容易忽视标题、标点符号、注释等。
①归纳中心思想:发现和捕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勾画圈点;排除干扰信息,抓住关键字、词、句,寻找“题眼”、“切入点”、“突破口”,提炼、归纳、概括中心思想。
②划分段落层次,提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
③寻找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3)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四扣”即扣设问、扣材料、扣知识、扣时政热点。
①根据设问的规定性和有效材料信息,运用发散思维,联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
多角度思考,揣摩、推敲、领悟命题意图(即考什么),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即答案就在材料中。
②进一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筛选、调用和迁移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言之有物);整合、理清答题思路,列出答案要点,包括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言之有序)。
2、组织答案
(1)一般模式:理论知识(观点、原理)+材料分析
(2)方法选择: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即封闭型主观题,主要采用“演绎法”(一般到特殊);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宽泛、笼统),即开放型主观题,主要采用“归纳法”(特殊到一般)。
(3)注意“八化”,追求“二美”。
“八化”:①答案要点化②要点段落化③段落序号化④术语专业化(教材术语、时政术语)⑤知识精准化⑥叙述逻辑化⑦内容完整化⑧书写规范化
“二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总之,高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能力,因此答主观题必须充分运用发挥抽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五大思维能力。基本方法归纳为:“读、抓、悟、联、扣、列、答”七步曲。
(二)基本题型答题思路与方法
1、体现反映类
(1)类型:分为“体现反映什么”和“如何体现反映”两大类。
①“体现反映什么”属归纳型主观题,就是从材料中的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性的知识,即从特殊到一般(材料+观点)。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蕴涵了”、“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等。
②“如何体现反映了”属演绎型主观题,就是根据已知知识分析其在材料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反映的,即从一般到特殊(观点+材料)。 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如何体现”、“如何反映”等。
(2)答题原则:“答案必在材料中”。公式:1+1=1,即从材料中提炼一条有效信息,找出一条对应观点,组成一条答案。(一一对应关系,材料与观点必须对接)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4)答题模式:①归纳法:材料+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观点;②演绎法:观点+材料+体现了(体现了、反映了)这一点。
2、原因意义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为什么、原因、依据、理论依据、理由、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正确性、合理性、可能性等。
(2)答题模式: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即观点+意义。理论依据指设问指向的教材理论依据;
现实依据指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设问指向的现状、必然性(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可能性、危害性等。意义,在狭义上一般指必要性和重要性,广义上也指作用、影响,一般由近及远(从直接到间接)、由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从国内到国际)、由微观到宏观、由理论到实践、由经济到政治到文化。
3、措施办法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怎么办”、“怎样做”、“ 如何做”、“对策”、“建议”、“启示”等,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2)答题原则
①主体定位法,关键是审主体。明确主体是谁,有几个主体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各司其职,并对措施办法进行综合。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的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政治生活主体:国家(人大、政府)、政党(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人大代表、人民(公民)、国际组织(联合国)等;文化生活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公民)、人民群众等;生活与哲学的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人民群众等。
②对症下药+各司其职。对症下药就是材料呈现负面现象,其正面就是正确措施,如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其正面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若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归纳、概括、总结即可。各司其职就是从不同的主体去找不同措施。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从三个方面找措施,即从教材中找、从材料中找、从大政方针中找,并加以整合。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可以改写材料,重新整理组合。
(4)答题模式:观点+措施。其中,启示类:观点+道理(措施),一般侧重于措施,道理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危害”思考组织;生活与哲学:原理不用过多表述,只答名称或内容要点,侧重于方法论。答题常用词语:坚持、建立、健全、完善、改善、加强、制定、贯彻、树立、保护、调整、改进、提高、转变、发挥等动词。
4、认识评价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说明某一事物等。
(2)答题思路:发现问题——“是什么”(判断表态,其中辨析题最后表态);分析问题——“为什么”(阐述道理,对与错都得论证);解决问题——“怎么办”(明确做法)。“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内涵、性质、特征、目的、实质等),或题目中概念、观点的对错;“为什么”、“怎么办”见前2、3所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图表类
(1)题型概述
①一般采用具体到抽象的形式,运用表格、坐标、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水平、国企改革等问题。
②常见标志性设问:ⅰ表一、标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问题);ⅱ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ⅲ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的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ⅳ谈谈......的做法(措施)。
(2)答题思路
①审设问:特别注意审查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围绕中心相对独立),还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设问基本结构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表一、表二之间有何联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常见前两种。
②审材料
材料构成:材料一般由表题(标题)、图表、注释三部分构成。常见图表形式: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等。
审查方法:“三看三比一提炼”。
“三看”:看标题(题眼或中心)、看图表(项目、数据——答案主要来源)、看注释(解释、提示、补充)。
“三比”:横比——比较不同信息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比联系、找差距(差异);纵比——比较每个要素的历史变化,即比变化;综合比(包括表与表之间的比)——概括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即下结论。其中,贯穿着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
“一提炼”:从现象到本质,即从数字到术语、从感性到理性、从材料到观点、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总之,必须“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不忽视细节 ,包括时间尤其是特殊年号隐含着重大时政背景。采取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信息,辩证地认识图表信息,把握其内在联系,提炼、归纳、概括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关键在于从对比分析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城乡、区域、行业等),找出异同。比较不同项目的变化方向、趋势,往往可以表述为:上升、下降,增加(增长)、减少,加快、减慢,扩大、缩小等。
③答题要领:两个统一,即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材料的统一)。具体是:将图表语言(即数据、图形)转化为文字语言,实现从定量到定性的转换,不能罗列数字;先总后分,先整体后部分,先共性后个性。其中,不管是问材料反映的现象,还是反映的问题或信息,都要考虑产生现象的原因或影响即背后的本质性问题;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高中政治应试答题技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