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

燕纯分享

  有很多的同学是在高考前之前,都会高考作文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呢,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什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一

  与孩子的毕业季一同到来的,是家长的“烧钱季”——毕业消费正在持续升级。在许多地方,人均上百元的同学聚会已经是标配,上千元的定制毕业写真不在少数、上万元的出境游持续升温……不得不说,毕业的庆祝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毕业季产业链逐渐拉长,却最终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高消费。

  【借由社会现象,引出文章论题——毕业季的高消费】

  毕业,意味着一场结束和一场开始,既有对过去的依依不舍,也有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在这样一个人生转折点,往往充满特别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越来越多商家为毕业生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毕业限定套餐”,这些套餐专门面向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在向幼儿园延伸。可饭吃了一顿又一顿,上一顿和下一顿好像差别并不太明显;写真拍了一套又一套,这一套与那一套都有挥之不去的“影楼风”。让人几近透支的高消费过后,真正为毕业留下完美回忆的又有多少?

  【分析毕业季高消费流行的原因,并鲜明亮出作者的观点:毕业季高消费不合理】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正确消费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许多人简单地将消费升级理解为奢侈。吃喝穿戴一律、逢年过节互送礼品、过生日办宴会已经成为不少孩子的生活真实写照,毕业季的高消费不过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其中,不乏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因素。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但孩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家长,毕竟身边人才是孩子生活中教他们如何消费的人。通过言传身教,让

  孩子真正了解社会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家庭的真实,他们也就不难树立正确心态、摆正位置,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一: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对仪式感的理解同样重要。就像吃饭前仔细摆盘一样,仪式感正在成为品质生活、精致生活的象征。而仪式感本身究竟是什么?别说是孩子,可能连摆盘后不发朋友圈就不吃饭的大人们也没有想明白。其实,今天种类繁多的毕业项目,归根结底,与昔日流传于毕业生中的“同学录”起着相同的作用。那凝结在一笔一画中的真挚情谊,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仪式感,也由此成为最应该也最能够留下来的东西。那么今天的孩子,除了吃吃喝喝与玩玩乐乐,有没有更能打通和连接彼此内心的渠道呢?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二:要教育孩子正确理解仪式感】

  相信一个品相粗糙却是亲手制作的点心,比在餐厅请吃一次火锅更让老师感到欣慰;一次简简单单却相互扶持的远足,比被摄影师摆布拍摄而来的写真集更让小伙伴记忆深刻。一起去找寻更多属于这一代人的正确毕业季打开方式吧,毕竟,挥洒更多可能,方能不负青春。

  【结尾举生活实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再次向读者发出号召:毕业不必高消费,走心才是关键】

  「精读细思」

  这篇时评直指当下毕业季的奢侈之风,从为什么到怎么办角度解读了这一社会现象。毕业季虽然值得庆祝和纪念,也需要有仪式感,但更应注重的是要心与心的交流,而非对高消费的追逐。毕业季变“烧钱季”,是失却了初心的非理性现象。多少年后,追忆毕业岁月时,你的记忆不被各种宴请填满,也不是被各种奢侈毕业旅行照片取代,而是真挚的同学情谊在脑海深处闪光,那才是真正值得你珍藏一生的。

  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二

  孝悌园二十四孝引争议,现代孝道还应思量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里有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尝粪忧心、为母埋儿、恣蚊饱血、卧冰求鲤等等一些虽高度还原但却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让人心生疑问:都2019年了,这样的“孝道还有必要拿来做榜样吗?(7月1日《人民日报》)

  【社会现象引入,引起反思】

  《二十四孝》是流传于我国家喻户晓的讲述子女孝爱父母的系列民间故事,其承载的孝道文

  化虽有可取之处,但其中一些故事却耸人听闻,对于弘扬现代社会的孝道文化来说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

  例如“为母卖儿”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名叫郭巨的人因为家里太穷,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母亲,便决定将三岁的儿子活埋。但在挖坑时,郭巨挖出了一罐金子,一家人从此不必再为粮食问题发愁,郭巨也因孝顺名满天下。这个故事在当时虽然精神可嘉,但如果放在当下,有多少人会以此为榜样呢?

  【直陈观点,愚孝不可取,放在当天更是不合时宜。】

  弘扬孝道的出发点虽好,但不加选择的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却很难深入人心,对于过去的伦理道德规范,需要根据当今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有所摒弃,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很可能会导致孝道文化的走形变样,这种被曲解的“孝”绝不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也绝非是古人的本意。

  【提出建议,用“拿来主义”看待传统孝道文化。】

  其实,孝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个概念,甚至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一出生人们就被长辈教育百善孝为先,也为此不断身体力行。但同时,孝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最为陌生的概念之一,许多人的孝还停留在无条件顺从父母,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就是尽孝上,孝被认为是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样的孝顺对于父母和子女双方来说其实是一种相互消耗,加重了双方的负担。

  【引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孝?否定了物质上和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一传统错误认知。】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追逐自我逐渐被放在了人生必完成人物清单的第一位,在这条路上人们忙着追逐诗和远方,孝顺父母被认为是实现自我的对立面,更有甚者将孝顺父母定义为一种对子女的道德绑架行为。正是一些陈腐的孝爱观念的沉渣泛起,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艰难,因此,什么才是现代孝道是值得沉下心来思考的。

  【联系当下,进一步反思什么才是孝道。】

  在新时代,孝顺应该回到以个人为本的原点,倡导人性,孝顺讲的是家庭伦理,不该背负过多的社会意义和宏大议题,应该更有“人情味”。当代社会下真正的孝不是无条件地服从。而是真正的关爱与尊重,这种关爱和尊重很多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孝的本质其实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综合上文,提出观点,孝的本质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

  我们弘扬孝道,为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尽少发生,甚至不发生;为的是《目送》书中写到的“那个渐渐消失的背影”真正消失时子女不会留有遗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遵循孝爱道义这条公序良俗都是恒定不变,只是在宣扬传统美德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讲好符合新时代情况的孝道故事。

  【收束全文,提出倡议,与时俱进,讲好新时代的孝道故事。】

  「精读细思」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诚然感人,但其中少数事例无论古今都不值得效仿,孝,必须要讲,方式,也必须要讲。“埋儿奉母”拿到当下的价值观来审视,既是违法,也是将孝凌驾于法与德之上的愚蠢行为,绝不值得效仿,也不值得传播。而今,再读封建时代的所谓经典,一定要学会鲁迅的

  “拿来主义”,批判地去传承,要摒弃“凡传统必传承”的愚昧思维。时代在进步,“以人为本”的当下,应提倡合法合情合理地去传承传统,辩证地去审视和继承传统文化,扬优弃弊,与时俱进。

  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上述材料的出处是乌尔法特的文章《生活》,暗示材料里的“水”应当喻指“生活”。

  不同的人品味水的滋味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的角度“生活的滋味”。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农民是在“大汗淋漓”之后,方知水的宝贵;牧羊人是在口干舌燥的时候,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他们都是经历过困境,才品出宝贵、甜美,由此提炼出立意:经历磨难、苦难才能够懂得幸福,苦过方知甜。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从这第三则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分析,“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外在条件很好,可是他“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可见生活中,我们应当摒弃外在的喧嚣浮华,追求本真的东西,由此提炼出立意:追求本真。

  材料的三段话中有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和另一个人。综合这三段话,可以看出,三种人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由此提炼出立意:体悟随境遇而改变,一心一境,心境与环境。

  材料中的三个角色,农民、牧羊人因对水有切实的需求,所以品出水的滋味,“另一个人”因对水没有需求,所以品不出水的滋味,由此提炼出立意:需要才珍贵,美好源于需要。

  【佳作赏析】:需求营造美感

  身处动乱时代,戴望舒却期许在雨巷中逢着一位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所营造的忧伤美感,不可说不是戴望舒需求安定生活心境的真实写照。

  迟子建于《伤怀之美》中感叹道人生伤怀时刻极少,但那种美感动人心腑。少,才会去需求,需求才会想象,而想象便营造了美感。

  口润时不解水味,口渴时方知水的美味,道理如出一辙。所以说,需求营造美感。

  古人曾戏谑地说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虽带有些悲情,但也深刻指出了人们拥有时不懂珍惜,需求时后悔不已的普遍现象。作家林清玄有言:“用心活在当下”,告知人们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但生活的快步伐易教人忘却了我们所有的,渐而被忽视的逐渐消逝,蓦然回首,斯物已去,只能让人光去需求它们重新回来,却不可得,有人会悲悯地直叹可惜,但实际上它恰恰不显可惜,何哉?因为有了需求,才会丰盈想象,从而珍惜其余一切。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热爱跑步,当被问及为何不将跑步时间也用在构思上时,他说:“不去会死。”可见,他是需要跑步的,这与写作无关,跑步充实了他的生活,给他营造了更多创作的美感,所以他才会写出极有哲意的文字:“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自己不喜欢的,自然长久不了”。当大诗人李璟听得一曲清箫便有梦回鸡塞之远的思乡之情时,他那极需回故国的情怀和所作诗境的美感,便更好地诠释了需求营造美感的真谛了。

  该如何才能避开消极需求而选择积极需求来营造美感呢?梭罗于哈佛毕业却选择隐居瓦尔登湖,这便是一种纯净的心灵需求。林徽因倾诉自己欲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的心事,他们都需求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于是美感便从此荡漾开来,多少人步入隐居便可避开喧嚣的误区,其实,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居,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消除执念,便有寂静安然。选择平常心,有着一份安宁的精神,便有了需求的桥,通往美感的世界。

  欧立希需求成功,终在第607次实验中获得成功的美感。西西弗斯往复推动巨石上山,他需求成功,心中有了向往自由的美感,所以才永不放弃。

  千百度的蓦然回首,原来只为求得一次灯火阑珊处的光景。故,需求营造美感。

  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四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杜甫曰“会当凌绝顶”,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

  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高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含义有三:高的山峰;比喻事物发展到点;比喻领导人中的层。

  写法一:当成新材料作文来写

  立意1、题干中杜甫诗“会当临绝顶”为含义;写出了泰山的巍峨耸高,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立意2、苏轼“高处不胜寒”今天多指含义,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立意3、林则徐“山登绝顶我为峰”则更多指向含义。原句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佳话。寓学海无边苦作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要脚踏绝顶峰,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

  立意4、三句话结合起来,提炼出一个主题: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居安思危(低调、谨慎)。

  立意5、其他与“高峰”有关的名言或素材。

  写法二: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要围绕“高峰”话题来写。“高峰”必须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主题立意可另定。即可写不同于前面三句话意思的自我经历和体会。

  【佳作赏析】:让心站在高处

  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生活的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崇山峻岭,千沟万壑。面对欢喜,切勿得意忘形;面对悲戚,也莫怨天尤人。让我们的心站在高处,让我们的心登上人生的高峰。

  让心站在高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辽阔视野;让心站在高处,你能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悲壮之美;让心站在高处,我们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怀。

  让心站在高处,是伟人们创造丰功伟绩的一贯姿态。毛泽东喝问大地,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他的胸怀他的理想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屹立在人生的顶峰。毛泽东心怀天下,他跃过历史的沼泽,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新生。邓小平在_间在乡下种菜喂鸡,贫困潦倒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登高博望的心。改革的大潮在他的胸中涌动,改革开放的雏形在他心中孕育而生。伟人落难,仍旧心系天下苍生。他看到了中国人富强的道路,看到了中国辉煌腾达的一朝。因为心站在高处,伟人的视野看得更远更广。他们的成就和伟绩在历史的画卷留下绚丽的一笔。

  让心站在高处,是面对打击时保持清醒的方式。美国女孩赖斯具有无人企及的家学及天赋,她在音乐上的造诣堪称神童。怀抱着十几年的梦想,虔诚的守望了十几年的音乐家之梦,却因为一群表现极为出色的孩子,梦想突然渹然倒塌。还有什么比亲手埋葬自己的梦想更为残忍?赖斯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打起人生中可贵的“退堂鼓”,转向了国际政治学领域。她的心站在高处,早已看清世故沧桑。她被提名接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之职,成为全球最有权力的女人之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毅然决然地登上高峰看世界,在她的身上得到了的诠释。

  如果偏居一隅,心站在高处,我们依旧能笑傲人生,青史留名。相反,即使是人中,而心却隐藏在幽暗角落,就不会有永生的一朝。杜甫身居漏屋茅草房,但他却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能者,他心怀天下苍生,即使在幽暗处也能发出最夺目的光芒。宋徽宗赵佶终日只知写字作画,虽为一国之君却没有放眼天下。短浅的目光让他无法担起天下太平的担子,他的心没有上升到帝王的高度而停留在文人的地位。所以,国力衰退,家破人亡之势在所难免。

  让心站在高处,视野就像天空一般辽阔,我们的人生也将无限精彩。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让心站在高处,世界因你而精彩!

  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瘟疫无情,却总有一些瞬间温暖人心。近日,老人捐款的新闻屡屡出现,令人动容。87岁老人倪素英,拿出毕生积蓄20万捐献给武汉;68岁大爷李学明是一名环卫工,他将五年的积蓄10071元捐给疫区;还有老人靠捡垃圾维生,却将攒到的9000元全部捐给村委用于疫情防控……

  然而在带来感动的同时,这些新闻也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觉得这些老人的捐款不论多少,都是对家国同胞的深情厚谊,不收就是对他们赤诚之心的辜负;也有人担心,老年群体本属全社会应予关爱的对象,若收下辛苦积攒的捐款,无异于将老人的晚年推向危险边缘。

  就此,立德中学组织了一次辩论赛,请你从正方“该收捐款”或反方“不该收捐款”两种立场中任意其一,写一篇总结陈词。要求题目自拟,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中先给出了几位老人捐款的新闻,再谈的是这些新闻引发的网友热议。网友的看法有两种,一是该收捐款,因为“不收就是对他们赤诚之心的辜负”。另一种看法是不该收捐款,因为“若收下辛苦积攒的捐款,无异于将老人的晚年推向危险边缘”。写作时从正方“该收捐款”或反方“不该收捐款”两种立场中任意其一,如果选择正方,那么就从“每一颗爱心都不应被辜负”的角度阐发。如果选择反方,可以从“老人捐款固然能够释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响他的晚年生活,显然有悖于社会道义的彰显”的角度阐发。

  参考立意:

  (1)每一颗爱心都不应被辜负。

  (2)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3)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佳作赏析】:每一颗爱心都不应被辜负

  最近,面对新冠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一些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老人,包括那些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该如何看待和对待?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有的几乎是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传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赠本身的精神价值。

  话说回来,感动的同时,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赠而影响生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有学者认为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地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的爱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线串针眼”的精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则可以撤回,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当捐赠名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能量的方式。

  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高,怎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这次“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高三冲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相关文章:

2019高考语文作文十大考点预测(附全国往年作文考题)

高三冲刺高考励志800字作文赏析

2020高考语文作文预测及范文精选五篇

明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 材料类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话题预测:捍卫英烈权益,

2020冲刺高考的励志高三作文5篇

高三冲刺高考励志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范文

高三冲刺励志作文

预测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

    44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