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泽慧分享

高三联考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高考的整个模式,通过联考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危机意识,了解自身的实力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七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七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 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

C.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整个中国地区广泛接受。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所以,人们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经》所谈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每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

B.只要理解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人也有自身的禀赋,就能够理解为何孔子把“仁”当作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

C.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4分)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宝水(节选)

乔叶

出门再看,余晖已尽。周围的山林已经有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靛蓝。没有路灯,只有家家户户露出的微光,映衬出暖调暮色。也不敢走远,便又到了村委会门口,这块地方并不宽展,此时却有了些空旷意味。

在老槐树下看了好一会儿。我爬的最早的树就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槐花香,好嘴尝。”奶奶一说这话,就预兆着她想要开始蒸槐花了。常常等不及她老人家慢工出细活,我只管三下两下蹿爬到树上,用手捋着槐花,一把一把地吃。①柔嫩的花瓣就被我这么粗粗糙糙地吞到了肚子里。槐花的香并不顺溜,刚入口时是轻微的涩,然后才会泛起淡淡的甜。这甜是个慢性子,来得不烈,走得不急,我从树上下来好一会儿,用舌尖儿舔一圈儿唇,还有余味儿。

张开胳膊趴到槐树上,真粗。树皮微凉。一疙瘩一疙瘩的凸起,像脚蹬子引诱着我往上爬,小时候的我爬树是把好手。现在还能爬吗?有多少年都没有爬过了,这老胳膊老腿。

鞋是耐克跑鞋,轻便,防滑。左右看看,没一个人影儿。我抬起左脚,搭上一个树疙瘩,往上提劲儿,再把右脚搭上另一个树疙瘩,②两手一高一低抱住树,涌动身体,一下,一下,终于够住了最低的枝丫,再提一把大劲儿,上到树上。

稍微高了这么一点儿,看到眼里的景致也没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是我。谁能想到我会在这夜里爬到这棵树上呢。我想象着另一个人,他远远地看见这树,看见夜色中树杈上黑黑的蠕动的一团,他会以为这是什么?

漆桃花这几天开得正好。其实就是野桃花,宝水人却叫它漆桃花。它的粉是极淡的粉,阳光下远看时竟像是雪白的,近看才会察觉到它的粉,粉中还含红。五瓣,细长的花蕊,稍稍往里扣着,有些羞涩。开得最饱满时,一阵风吹来,就落成了桃花雪。几乎是同时,花柄和花托之间就萌出了小小的绿芽,叶子出来了。

每次散步我都会折几枝插瓶。雪梅也有这个喜好,却比我插得讲究,每一瓶都能看得出轻重高低,疏密有序,俯仰得宜,如画一般,且定要白瓶子和玻璃瓶,越发衬着野野嫩嫩的好看。我夸她审美有天分,她腼腆一笑,说是网上学的。秀梅却只看重这漆桃花的果子,说到五六月份时就能长成,跟个小青枣子似的,就再也长不大。吃是不能吃的,以前这叫不中用,近些年却中了用,因为能成钱了。果子虽没果肉,那果核却好。秀梅还说,剥了皮,留着核,穿成手串,卖给游客,可不就成了钱?自从摸着了这个门路,村里人一到时节就都去摘这野桃子穿手串,往云里村和云下村送货。

野杏花跟着漆桃花的脚,开起来也是轻薄明艳,只是花期也短,风吹一阵子就散落了。和它一起开的山茱萸花期却长,乍一看跟黄蜡梅似的,只是比蜡梅的气势要大。它是树,开出来便是花树,不管大花树还是小花树都披着一身黄花,黄金甲似的,每个枝条每朵花都向上支棱着,十分硬气。云里景区有个景点就叫茱萸台,听说原来叫磨石坡的,后来发现有很多茱萸,就改叫茱萸台了。导游词里说是王维来过。来没来过谁知道呢?③孟胡子说,要想吃旅游饭,在地名上咱也得随行就市,这叫文化提升。

白蒿也蓬蓬茏茏地长了起来。幼时我爱吃蒸白蒿。奶奶把白蒿一把把地掐回来,洗净后裹上面蒸熟,再浇上蒜汁,便满口鲜腴。其他也罢了,最能显手艺的是怎么裹那一层面,这层面需得匀匀的,还需得不厚不簿,厚了黏糊,薄了不够提香。奶奶裹的那层面,又润又糯,如雪下透出的春草色。

抱着几枝漆桃花从坡上下来,碰到张大包正在房后看他的香椿树,树不少,却还瘦小,问他啥时候能来掰芽吃,他说还早。路过九奶家,老安正和九奶在院子里坐着,远远地跟我打了招呼。我便过去。问安嫂子呢,老安说刚挖了点儿荠菜,正在收拾。便高声喊了安嫂子手脚快点儿,先收拾一袋子出来呀。我也只好等着。说话间安嫂子到了跟前,拎了个塑料袋子,满当当的翠色,不容分说就塞过来。我也只好接着。回去包了一顿饺子,比以往吃过的荠菜饺子都鲜美。

接下来就迷上了挖荠菜,一直挖到了三月三。这时节,山下的荠菜早就花开成了片,起了硬莛,就吃这一口来说已经算是老了,可山里的荠菜却还正是蓬勃壮嫩。三月三这天,荠菜是主角。和福田庄一样,宝水也是要拿荠菜煮鸡蛋的,“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这边还另有一种说法:三月三是荠菜花生日。这还是头一回听说。福田庄的说法是“二月二,龙头抬。三月三,生轩辕”。这么看来,黄帝和荠菜花原是同一天的生日?

老安说,老规矩也是要戴荠菜花的。“戴了粮仓满,不戴少银钱”。戴自然是没人戴,却要放在灶边,说是防一年的虫蚁。那天我便冷水坐锅,放了几颗鸡蛋,又将荠菜连枝带叶地整棵盘进去,开火煮了几分钟,放了些盐,把鸡蛋皮儿挨个敲了缝,又小火煮了两分钟,过了凉水,剥了蛋壳,摆在青瓷盘里,又放了几枝带花的荠菜棵。白的雪白,青的淡青,绿的鲜绿,煞是好看,便拍了图发了朋友圈,顿时点赞纷纷。有几个朋友私信问在哪里忙什么,便干脆统一回复了,说在宝水村小住。有留言道,你这也是“升来升去升到农村”。这是豫剧《朝阳沟》里的唱词。④我回复道,嗯,是升到底儿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蒸槐花、蒸白蒿、掰香椿、挖荠菜,看似美好的田园生活中隐藏着百姓以野菜为生的辛酸。

B.同是漆桃花,雪梅喜欢插花且颇具美感,秀梅想着卖果核赚钱,两人性格气质迥然不同。

C.山茱萸是树,开花便是花树,比腊梅的气势大,且花期长,又与王维的诗歌有关,因此最为作者所欣赏。

D.作者借植物生长的时序串联起了“我”在宝水的生活经历,顺叙的同时还穿插着相关回忆,表达出隐逸的主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粗粗糙糙”写出了小时候“我”的毛躁嘴馋,也从侧面反映了槐花的甜香诱人。

B.句子②中的“一下,一下”与上文的“三下两下”形成对比,表达出作者的苦闷与无奈。

C.句子③中“文化提升”表现了当地农民为了挣钱打起文化的幌子,带有批评讽刺的意味。

D.句子④中的“升到底儿了”,是一种调侃的语调,隐含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

8.改革开放后的宝水保留了不少老习惯,也产生了很多新事物。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梳理概括。(4分)

9.文章以细腻丰满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宝水之美。请从“人性之美”“劳动之美”“风情之美”“自然之美”这些关键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①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②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③。长行徇上④,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率疲敝之卒”的“弊”意思不同。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4分)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4分)

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送门人欧阳秀才①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②,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③荣,举酒一相送。

【注】①秀才:这里是即将参加科举的学子的泛称。②桂林:传说桂林是凤凰栖集之处。③桂枝:《晋书·邵诜传》“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的“动”字不仅写出心思的萌动,还表明门人出游的念头不断滋长,愈来愈强烈。

B.三四句实写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把门人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

C.诗人写自家没有供凤凰栖息的梧桐树,既是自谦之辞,也含有对门人的寄语。

D.本诗无华丽秾艳之语,通篇多用比喻,使诗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诗情画意。

16.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华同学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诗文:“ , 。”(2分)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以生活中的“固木之根”与“浚流之源”引出“ , ”这一治国关键。(2分)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彷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 , ”。(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商周文化许多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 ,如《楚辞》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①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②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③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关。④而楚文化无论是在成熟期,并且在鼎盛期、衰退期,⑤它在接受其它文化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⑥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址中都可以找到印证。⑦在先秦时期,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的同时,B 。⑧而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⑨成为了构成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⑩正是由于各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使得中国古文明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两千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大雨点打上芭蕉有铜盘的声音,怪。“红心蕉”,多美的字面,红得浓得好。要红,要热,要烈,就得浓,浓得化不开,树胶似的才有意思,“我的心像芭蕉的心,红……”不成!“紧紧的卷着,我的红浓的芭蕉的心……”更不成。趁早别再诌什么诗了。自然的变化,只要你有眼,随时随地都是绝妙的诗。完全天生的,白做就不成。看这骤雨,这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这迷蒙,这渲染,看这一小方草生受这暴雨的侵凌,鞭打,针刺,脚踹,可怜的小草,无辜的……可是慢着,你说小草要是会说话,它们会嚷痛,会叫冤不?难说他们就爱这门儿——出其不意的,使蛮劲的,太急一些,当然,可这正见情热,谁说这外表的凶狠不是变相的爱。有人就爱这急劲儿!

再说小草儿吃亏了没有,让急雨狼虎似的胡亲了这一阵子?别说了,它们这才真露着喜色哪,绿得发亮,绿得生油,绿得放光。它们这才乐哪!

20.文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十分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1.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都有“这”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

(2)看这骤雨,这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这迷蒙,这渲染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需要不断地清空和充盈。清空,是充盈的前提;充盈,是清空的目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清空物质,充盈精神;更需要清空小我,充盈大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届广东省东莞市七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

1.B

【解析】

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C.“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整个中国地区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不是“中国地区”。

D.所以,人们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

2.D

【解析】

A.从原文“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与“《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可知此说法错误。

B.选项中的“只要……就……”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

C.“完全一致”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是王权归属问题。

3.D

【解析】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

A.人到五十岁才知天命。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

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2分)

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1分)

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1分)

(评分参考:概述“同”2分;概述“异”每点各1分。)

5.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解析】第①点由材料一的第2段“《易经》中所……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得出。第②点由材料一第3段最后一句得出。第③点由材料二得出。第④点由材料一第1段“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得出。

(评分参考:答对任意1点,得2分;答对任意3点,得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要契合“学弟学妹”这一对象,不能照搬材料观点。)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隐藏着百姓以野菜为生的辛酸”错,文章书写生活的美好,没有辛酸。

C.文章内容没有体现出作者最欣赏山茱萸。

D.文章没有体现出隐逸主题。

7.A

【解析】

B.言过其实,并不能“表达出作者的苦闷与无奈”。

C.“为了挣钱打起文化的幌子,带有批评讽刺的意味”错,“文化提升”指的是曾经的磨石坡改名茱萸台,农民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没有批评。

D.言过其实,没有“隐含了作者对未来的悲观”。

8. ①保留的老习惯有:蒸白蒿、挖荠菜、掰香椿等(1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或:戴荠菜花防虫蚁);(1分)②产生的新事物有:曾经不中用的漆桃花的果子变得中用了,农民把果核串成手串卖钱(1分);曾经的磨石坡改名茱萸台,农民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或:用微信记录生活的美好点滴)。(1分)

9. 人性之美。①宝水的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虽然身处山村,雪梅利用网络学习插花技巧,提高自身审美品位,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②宝水的人们人情浓郁,朴实大方。“我”散步路上与村民们寒暄,亲近和睦。

劳动之美。①乡民们心灵手巧,用野菜做成各种美食佳肴。②乡民们勤劳致富,将漆桃花的果核做成手串,卖给游客改善生活。

风情之美。①每到三月三,当地的百姓会用荠菜煮鸡蛋,庇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康健。②虽然已经没有人戴荠菜花,但是人们把荠菜花放在灶台边,防一年的虫蚁。

自然之美。山林遍布,野花盛开,自然环境优美。(或)春天的时候,漆桃花、野杏花、山茱萸、白蒿、香椿、荠菜相继开放,粉的、红的、白的、黄的、绿的,五彩斑斓,十分美丽。

(评分参考:任选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即可。一个关键词的完整解答3分。)

古代诗文阅读

10.C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盾橹”作“去”的宾语,宾语“盾橹”断开,即C处;“矢石之所及”是“立”的后置状语,“立”前省略主语“简子”,整句话结构完整,在“之所及”后断开,即F处;“之”是“乘”的宾语,“战”是“大胜”的主语,在“之”和“战”中间断开,即H处。故在CFH三处断句。

句意: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

11.B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掌管礼仪的官职;行路之人。句意: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中间有多少行路之人的眼泪。

B.错误。都为困乏、疲敝。句意: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C.正确。快,迅速;招致。句意:不更快吗?/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马惧何哉;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还会惧怕什么呢?/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犹疑什么呢?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错误,由原文“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可知,惠公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被秦人肆意入侵,没有使国家领土增加。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烛过的一句话啊。

采分点:“与……不如”,与其……不如;“革车千乘”,定语后置,一千辆兵车;“闻”,听,听到。

(评分参考:三个采分点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采分点:“御”,驾驭,驾马;“组”,丝带,拿着丝带;“策”,鞭子。

(评分参考:三个采分点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1分)而且强调一定要实行。(1分)②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1分)

(评分参考:答出“厚赏重刑”的意思,得1分;答出“信”且“必”的意思,得1分;答出“盛礼薄刑”的意思,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可知,韩非子认为治理百姓要厚赏重刑,并强调“信”且“必”;由原文“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可知,孔子认为治理百姓要盛礼薄刑。

15.B【解析】不是实写,是虚写。

16.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评分参考:每点2分。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17.(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意思符合的诗句均可得分)

(2)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3)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将军角弓不得控 督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语言文字运用

18.A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B也包含着竞争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后句“如《楚辞》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强调楚文化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应填: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B:前句“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相互融通的同时”表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后句“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强调竞争关系,应填:也包含着竞争的关系。

19.②“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改为“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④把“并且”改为“还是”;⑩删掉“由于”或者“使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语序不当,“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中“乃至”前后是递进关系,改为“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

④搭配不当,“无论是……并且……”,条件连词“无论”后面接选择短语或任指短语,把“并且”改为“还是”;

⑩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删掉“由于”或者“使得”。

20.①“侵凌,鞭打,针刺,脚踹”运用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暴雨对小草的摧残;②四个极具动作性的词语连用,富有画面感和力度感。③突出了暴雨的急促猛烈。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侵凌,鞭打,针刺,脚踹”都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形容暴雨对小草的动作,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暴雨对小草的各种摧残;四个极具动作性的词语连用,把暴雨的倾泻具体化了,富有画面感和力度感,能很好调动读者各种感官,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暴雨的急促猛烈。

21.第一处“不成!”:①表祈使语气,②是对自己所作诗的强烈否定,③表明任何人为的诗句都难以表现自然界的天然变化。

第二处 “它们这才乐哪!”:①表感叹语气,②突出了小草在大雨冲刷下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③表达与小草共情的快乐之情。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且每处各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且是同一处的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不成!”此处叹号表示禁止的祈使语气,是对自己所作诗“我的心像芭蕉的心,红……”的强烈否定;结合“自然的变化,只要你有眼,随时随地都是绝妙的诗。完全天生的,白做就不成”可知,这是在表明任何人为的诗句都难以表现自然界的天然变化。

“它们这才乐哪!”此处和语气词“哪”连用,表感叹语气,写小草经过暴雨的洗礼是快乐的。结合“它们这才真露着喜色哪,绿得发亮,绿得生油,绿得放光”分析可知,突出了小草在大雨冲刷下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和作者与小草共情的快乐之情。

22.①第一句的“这”字代指前文提到的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所显现出的竞争力。(2分)②第二句中的三个“这”,分别指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迷蒙、渲染,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界各种变化的惊叹与欣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结合原文“而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可知,句中的“这”字代指前文提到的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所显现出的竞争力,使语言表达更简洁;

“看这骤雨,这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这迷蒙,这渲染”,句中的“这”字强调突出其后的“骤雨、万千雨点奔腾的气势、迷蒙、渲染”等内容,同时加强语气,使语言更有力度,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界各种变化的惊叹与欣喜。

23.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需要不断地清空和充盈。清空,是充盈的前提;充盈,是清空的目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清空物质,充盈精神;更需要清空小我,充盈大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审题:

材料本身带有思辨色彩。

清空,意为“洁净”“无所有”,也可以理解为“使……洁净”“使……无所有”。充盈,意为“满盈”“丰富”,也可以理解为“使……满盈”“使……丰富”。

材料首先强调,人生需要不断地清空和充盈,意味着对清空和充盈的肯定,也告诉我们,写作应围绕清空和充盈两个方面展开,只写某一方面,是半离题。人生,应该在清空中占据先机,在充盈中开拓进取。

清空,是充盈的前提。人生,犹如一个容器,容量是有限的。当你盛满了一种东西,就容不下另外的东西,如果想继续容纳别的东西,就必须清空一些东西。充盈,是清空的目的,追求充盈,但不忘适度清空,方能盈而不覆;只有不断充盈,才能提升我们的本领,从而行稳致远。有时候,我们需要清空物质,充盈精神;更需要清空小我,充盈大我。这让我们思考,清空什么,清空多少;充盈什么,充盈多少,体现着取舍的智慧。

二、立意:

1.人生,需要不断地清空和充盈。

2.清空,是充盈的前提;充盈,是清空的目的。

高三联考重要吗

一旦参与了联考的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浓烈的危机意识,毕竟高考在即,要提前适应高三整个学年的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压力潜意识的去拼搏,为自己博得一个好的人生。联考就是让学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只是井底之蛙,应当要付出的更多,才能博得一个好的前程,好的分数,好的未来。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技巧

1.记叙顺序

1.倒叙: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插叙: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段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顺叙: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诗词答题技巧

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十穷乓慧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得道AI填报

温馨提示:看完整版及各省份高考试卷真题,可下载全文查看或微信搜索公众号【得道AI填报】,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高考真题】免费即可获取。

    219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