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综合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很多同学说自己的历史知识点都已经背好了,但是在写历史综合题的时候就是不会结合题目来用。该怎么办?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问答题的文字表达技巧
基本方法:
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
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2、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5、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6、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7、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
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
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8、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9、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0、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1、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2、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高中历史综合大题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阅读时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如1992年高考第46题“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时代”下面划出符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问中的“哪一时代”。
②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胶滨语录),《杨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设问1的第一句“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材料一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就使考生由韩非于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他记载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迟发明于战国。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于以弥补。
3.认真组织答案
答案是《考试说明》规定的“材料处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考生具体操作的关键环节。答案的组织整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按问作答,科学准确,语言精炼。语言精炼。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第①问分为3小问,共7分,每小问的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4分)”
参考答案是:“1965一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人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
又问“高、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2分)”参考答案是:“高收入国家与低收人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
再一问是“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1分)”参考答案是:“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看!这三小问,不论是高分值(4分)还是低分值(1分)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再注意细看,第一小问,要求说明的是“1965一1993年(时间断限)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对比的双方)经济(对比的方面)发展趋势(关键的答题内容)”,参考答案的一句话把几项答题要求全包括了。第②问中,三方的变化也是每方一句话,各占1分。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也是一句话,2分。整个答案既科学,又准确,且语言精炼,概括性强。
②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如1992年高考的第47题,要求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首先应当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评价出它利用种.种条件(从材料中看出)限制公民选举权的虚伪性,但很多考生或只答进步性,或只批判虚伪性,恰恰暴露了考生个人认识历史问题的片面性。
③注意准确性,防止随意性。意即论从史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有的考生或随意发挥或穿靴戴帽,如1996年高考的“大生产运动”题,有的考生用大量笔墨答反腐败的重要性和提倡俭朴的重要意义。有的考生竟去答什么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等等。这主要是由于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所以答非所问。再就是考生拿出平时准备的“靴帽”生搬硬套。
④要坚持正确立场,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一方面指答题下出现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指对错误观点材料的辨别、认识和批判。比如新兴的剥削阶级上升时期,在历史上起着进步作用,他们在跟旧的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与人民利益有一致之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因而这时不能够说实话。而在接触到他们的剥削时,就不讲实话,多方掩饰。这种两重性在分析材料时要特别注意,因此必须注意同时分析史料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竞争性和妥协性、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不可偏执一端。
⑤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纯粹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否则,有的同学连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都觉得难以理解,这就会导致考生解题的片面性。
高中历史综合题解题技巧和思路相关文章:
3.历史大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