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历史>

高考辅导之区域历史:历史专题复习的新视角

惠敏分享

  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是历史的考点之一,那么还有哪些历史必考知识点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

  2005年是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台湾第二次回归祖国(1945年)60周年,也是台湾建立行省(1885年)120周年。今天我们期盼台湾第三次回归祖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我们的国家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等渐进式台独活动,蓄意挑起两岸对立,竭力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事实说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05年3月14日,十界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既为遏制台独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又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将对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维护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05年4-7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胡锦涛同志分别会见了各访问团全体成员,双方在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就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的问题及交往事宜,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发表了会谈公报,标志着两岸迈入了通过党际沟通平台进行对话的新里程。

  关注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这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问题。2005年北京文综考察了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2004年春季高考考察了一国两制思想等。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更加引起重视。

  【重点提示】

  1.关于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问题,除了关注台湾地区以外,还应该重点关注西藏、新疆等地区。这里由于篇幅问题,所以就不再一一赘述,大致的方法是注意历史上的西藏和新疆,再把他们与现实相结合,平时注意对历史史实的记忆,再加上一些新题的训练,但史实是基础和重点。

  2.另外区域历史也很重要,比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季独具历史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湖北、湖南等地区。重点注意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问题。

  【专题知识整理】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1)公元230年,吴将军卫温曾率军浮海至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

  (3)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理.

  (4)元朝时,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自此,台湾正式归中央管辖。

  (5)明朝时,郑成功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6)清朝康熙帝时,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7)1943年、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8)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得到国际公认。

  (9)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198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同160多个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列强侵略台湾

  (1)明朝时(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占领38年。台湾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斗争,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2)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队都曾侵犯过台湾。1858年的《天津条约》将淡水(今沪尾)、台湾(今台南)开辟为通商口岸;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台湾人民都进行了顽强的阻击。

  (3)1884年法国进犯台湾;刘铭传打退法军的进犯

  (4)1895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刘永福率黑旗军和丘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割台斗争。

  (5)1947年台湾省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反对国民党统治。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3.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

  近代台湾的凄惨命运是近代中央政府的腐败统治和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共同造成的,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重要表现,是落后挨打的真实写照。当今台湾问题的存在,是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战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退居台湾,美国全面扶植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再度分裂状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1954年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面对战争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于1954年、1958年两次奋起还击,炮击金门国民党守军,两次台湾危机由此产生。

  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李登辉和陈水扁公开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使台湾问题更为复杂。

  4.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外国势力干涉和台湾分裂势力阻挠。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是台湾问题最烦的制造者,是祖国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5.大陆对台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宣布要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同时国防部宣布停止炮轰金门。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就台湾问题发表九点声明,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对台的方针政策。

  ②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此指导下,中英、中葡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也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③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④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分裂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严正立场。

  6.从地理学科分析

  1.地形:台湾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距350千米,北濒东海,东北与琉球群岛相距600千米。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中央山脉纵贯南北,把全岛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也称东台湾和西台湾。中央山脉隆起较晚,地质构造复杂,岛上多火山、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西部地区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这是台湾100年来遇到的最强烈的地震。

  2.气候、物产:台湾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长夏无冬。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火烧寮在1912年的降水量达8408毫米,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台湾森林覆盖率约70%,有森林宝库之称。台湾又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和水果之乡的美名。台湾四周被海洋环抱,鱼、盐资源丰富,享有祖国东南盐仓美称。黄金、铜、石油等资源蕴藏较丰富。

  3.台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阿里山风景秀丽,日月潭潭水清澈。台湾经济特征是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台湾全省2000多万人口,汉族约占97%

  7.从政治学科分析

  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2.从法律意义上讲,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国际法规定,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就某些重大问题所公开判定和发展的含有规定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宣言和声明,都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含义。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台湾归属的规定完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在同中国建交的同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此外,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目前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不复存在主权问题,在性质上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政问题,不是国际问题,任何将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张都是违反国际法的。2000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文中指出:中国政府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对台湾采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4.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随着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高考辅导之区域历史:历史专题复习的新视角

  一、考点导入:

  区域历史是整体历史的组成部分,近年高考一直特别重视选取典型区域的考查,年年都有大题,尤其是政史地三科综合的大题。考纲中的许多考点,均可以把它放入特定区域进行系统归纳、概括而形成主体内容。

  二、真题讲解:

  (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1316题)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回答1316题。

  13、上图滇王之印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候为王时所赐印信

  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①废除剥削制度 ②消灭阶级压迫 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组题以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切人,依据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政策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设问,反映出中央政府推行的政策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四道题重点考查归纳掌握历史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综合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3题 C,此题以文物资料的形式展现,属于历史文物选择题。解题要弄清文物资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即本题所示滇王之印为汉武帝赐予归附汉朝的滇池地区的滇王的印信。排除A项和B项。D项有一定的干扰性。

  第14题 B,此题为表述型选择题,它按照题意在备选项中选出肯定的一项,其选项同属于一个历史范围或具有相同的属性。解答时采用比较词语含义的辨识法,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不符合概念准确含义的所在。C项是明朝管理西藏的制度;D项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的措施。元朝时并没在西藏设行省。

  第15题 D,此题为不完整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区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可排除B项。A项是清朝的赋税制摊丁入亩;C项错误,平息三藩三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条件。

  第16题 B,此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该类试题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的选择题。考查的信息范围较广,解题时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重视选项组合规律;二是采用排除法,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快捷作答;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即③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解题技巧归纳】本组试题以西南区域为题群型选择题,它以中央政府在西南推行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切入,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立足于解决单个试题的基础上注意知识的前后、纵横联系,要从多方面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准确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可以尝试以某一个区域小专题复习法,即确定一个中心区域,然后再找出散落在课本中不同章节中的相关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再认、理解和分析问题。

  [点评]以某一区域作为考查切入点的高考试题还有:2005年全国卷Ⅰ第39题主要考查了印度尼西亚的区域历史;2005年全卷Ⅱ第39题主要考查了古代长安(关中)为中心的区域历史;2005年全国卷Ⅲ第39题考查了古代河西走廊这一区域历史;2004年全国卷Ⅰ第39题: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是东北地区区域历史题;还有2003年全国卷Ⅰ第37题长城题:列举汉武帝除修长域以外向西北地区开拓的重大事件,指出明朝中后期在处理蒙汉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的一个事例。(此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至近代以长城为区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命题趋势

  区域历史专题是以地理和空间概念为中心,把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归纳、系统概括而形成的主体内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的区域内容大多东北地区、西部开发、上海地区等等;考查的题型多样,以大综合试题为主。在内容上注意把同一区域的历史内容从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系统归纳。从命题趋势看,今后考查的内容要注意中部崛起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开发等为主;兼及世界重要的区域,如地中海地区、环太平洋地区、南亚、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等。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是淮河流域、经济特区、长江流域经济、大运河区域经济、西南的成渝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城市中心经济区,以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发展等。

  四、备考建议

  1、对区域历史专题的复习,首先要把中国和世界分为几个典型区域,然后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并把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概括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

  2、结合近年的高考试题,选取典型区域,在进行史实梳理的基础上,依据高考的目标和要求,紧紧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在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台湾地区等区域的史实梳理时,要突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这一主题。

  在对长江流域区域、东部沿海等区域的史实梳理中要突出这些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先进化、科学化。

  3、加强政、史、地三科的综合复习,区域历史专题是以地理和空间概念为中心,在复习中应把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归纳。

  五、模拟训练:

  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湖北的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促进中部崛起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高峰的铜绿山古矿冶炼遗址和越王勾践剑等分别出土于鄂东及江汉平原;秦代竹简首次在云梦出土。

  材料二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材料三 武汉曾是一块热土,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无论是在民主主义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除材料所说的代表古代楚文化的其他两例成就。

  (2)据材料二,谈谈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中是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武汉地区有哪些重大的革命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武汉地区有哪些重大工程?

  (4)现今党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有何意义

  【解题思路】第(1)问列举两例较容易;第(2)问的求强即指军事工业,求富即指民用工业,求强与求富的关系就是材料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答案隐含在材料中;第(3)问只要回到教材中就能回上,属识记部分;第(4)问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分析,去认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1)事例:诗人屈原(或楚辞)、战国编钟

  (2)关系: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3)八七会议召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收回汉口英租界。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

  (4)意义:加快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中部地区有着极大的后发优势和带动潜力:它地处腹地,承东启西的区位,它的每一个发展步伐都能同时惠及东部和西部。

  【试题评析】本题是区域历史题。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部问题又成了热点,本题考查了武汉从古代至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又联系了时政热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