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单元模块知识点

赞锐分享

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必修书的单元模块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单元模块知识点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_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_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_的扩大化,特别是"_"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_"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_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_"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单元模块知识点2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_。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_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_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单元模块知识点3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朝统治危机严重(“新政”和“预备立宪”)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三民主义提出(思想准备)

(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组织准备)

(6)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军事准备)

(7)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时机(直)

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3、辛亥革命的成果(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筹建南京临时政府

2)时间:1911年12月2日

3)内容: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

4)意义:①中国历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②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

5)缺陷: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目的: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以维护革命成果

2)《临时约法》对《组织大纲》进行的修订

①政府组织形式: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②权力关系:扩大参议院权力与总统抗衡

③制宪:规定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以防约法被破坏

3)《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国家制度和主权(性质):“主权在民”原则;表

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

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和青海。”

②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③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

a.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

b.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

c.司法权:法院行使

4)关于《临时约法》的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历史地位①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并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

③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6)历史局限性

①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维护责任内阁制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确实的保障,以致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4、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_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失败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④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⑤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5、教训: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出路6、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①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②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③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7、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因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②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③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单元模块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107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