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段缩写答题技巧
高考马上就要到来了,同学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的怎么样呢?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高考语文中有一类题型叫压缩语段,其占有一定的分数比例。在压缩文段的题目中,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段缩写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压缩语段主要包括4种考查形式:
(1)给新闻拟写标题、导语,或将一段新闻稿压缩为一句话新闻;
(2)给概念下定义;
(3)概括文段的基本内容、主旨;
(4)用简洁的话将图表内容表述出来。
●缩写句子时注意事项
(1)缩写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
(2)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留一点。但有些特殊句子又不能把所有的“枝叶”都删掉。什么样的枝叶要全部去掉还要视句子内容而定。
(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4)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方法有哪些?
一、合并同类,并举异义。
所举语段的信息不止一个,一一筛选之后,看看相关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各是什么,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传达的,然后将相同的进行大合并,相关的进行小合并,不同的并列到一起。这种归类处理的方法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例1:请为下面的这则新闻拟出正、副标题来。要求:正标题不超过10个字,副标题不超过15个字。
4月3日,日本政府文部省正式宣布,由日本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持编写的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该教科书将于2002年投入使用。
成立于1997年的编撰会以现行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带有民族自虚性质为借口,编写了否认侵略战争、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并于2000年4月送交文部省审定。在日本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文部省要求编撰会对书稿中137处明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记述进行修改。可是,编撰会只做了一些文字修改,没有改变书稿中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实质内容。
就导语而言,有两个要点:时间(4月3日);事件(日本文部省宣布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这一要点,也可参照最后一句话表述为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将于2002年投入使用。就主体来说,也有两个要点:事件(文部省要求编撰会修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其次,组合要点,加以概括。导语中,两种表述可任选一种,具体时间因与主要事实关系不是很大,也可略去。主体中,两个要点可以合并为:编撰会编写了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
第二步:缩减字数,拟写答案。题目要求正标题的拟写不超过10个字,副标题的拟写不超过15个字。为此,我们须将所归纳的内容重新压缩并概写,力求突出新闻最有效的信息,从而使得标题具体、明确,真正体现新闻标题与一般文章标题不完全一样的拟写要求。下面是两种具体的拟写,可供同学们参考:
答案:正标题: {日政府(或文部省)宣布教科书合格} 副标题:编撰会歪曲史实美化侵略战争或正标题 {日本教科书将投入使用副标题:该书稿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
二、摘中心句,打叶削枝。
有些语段的信息是由中心句和关键句组成的。关键句是为中心句服务的,或从反面或从侧面,但都属旁敲侧击之句,而语段中的中心句就是内容的核心。压缩时,只需将这个中心句摘取出来,然后根据要求将多余的枝叶去掉,压缩就完成了。
例2:将下面一段话压缩为一句话,表明作者的主张。(不超过22个字)
我觉不反对倾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起来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和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从反面说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第二、三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论说作品有倾向,而第四句则是正反两方面谈倾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流露出来。显然第四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第一、二、三句是关键句,因此,只将第四句抽取出来,压缩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打掉就成功了。这个语段应压缩为: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三、去伪存真,删繁就简。
有些语段,很多内容都是对某个关键信息的阐释、说明、补充甚或是拓展、引申、引言、序语,等等。实际上,这些内容都可以说不是实在的,而是虚或伪的,只是让大家便于理解关键的信息。这些繁琐的内容就像烟雾一样遮住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应将其去伪存真,删繁就简,然后再概括表述出来就行了。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前一段时间,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一些中小学的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令老师们大蹙眉头,不法分子在学校周围向学生兜售有或不健康内容的书画,音像制品,还有的把电子游戏厅开设在学校周围日前,旅顺警方重拳出击,对滋扰学校的不法分子给予坚决打击,对学校周边的各种摊点彻底加以清理,对电子游戏厅一律取缔。通过整顿,现在全区56所中小学校园秩序井然。
本语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背景材料,是引言,是虚的,不是信息的要点;第二层是主要内容;第三层是行动取得的效果。因此,毫不犹豫地将第一、三句删掉,抓住第二句进行压缩就可以了。本新闻的标题可拟写为:旅顺警方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四、去粗取精,舍末逐本。
语段的多种信息中,往往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压缩时,需要对语段信息进行正确分辨、准确权衡,确立信息的主体,分清主次,掂出轻重,然后舍弃次要的、轻微的,选择根本的、重要的、去粗取精、舍末逐本,最后压缩成句,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
例4:下面是有关爱因斯坦的情况,请筛选最重要的材料,用简明的语句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文字。(最重要的材料不能遗漏,不超过100字)
(1)爱因斯坦1921年发现了光电效应,为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奖。(2)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3)爱因斯坦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4)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5)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 1955年去世。(6)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激动地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7)爱因斯坦是一位可以和牛顿媲美的科学家。(8)普朗克发现了量子论,量子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2)(6)(8)同在介绍其成就,有重复性的内容,其中,(2)比(6)(8)更准确、更直接、更简明,取(2)舍(6)(8);(4)(7)皆为评价,而(4)更符合爱因斯坦的情况。
所以答案为: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相对论。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1921年他因发现光电效应,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五、敲骨吸髓,融会贯通
有些语段,没有明显的主干句,看不出主次、轻重,几乎是并驾齐驱的,信息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就需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推敲,一一找到它们的精髓所在,探明它们各自的意向,提炼出它们的要义,然后将其融合、贯通,抽象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压缩、概括出它们的核心意思。
例5:用简洁文字概括下面一段话所传达的主要信息。(不超过8个字)
法国《费加罗报》称,国际奥委会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评估团成员最初表达的印象已经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号:经过事实的考验,巴黎和北京的决斗这一说法已经过时了。评估团团长维尔布鲁根曾不加渲染地证实过大阪令人印象深刻,之后又对加拿大一份日报《多伦多星报》透露,他的评估团在这座城市的考察是富有成果和引人注目的。伊斯坦布尔市长立足于土耳其地处亚欧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也宣称得到奥委会某些成员的青睐。
这段话所传达的主要信息是:2008年申奥 。
这个语段是围绕申奥这个话题展开的,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说巴黎和北京的决斗胜者可获得奥运会申办城市已经不符合现实,还有其他的竞争者;第二句是说日本的大阪和加拿大的多伦多也是很有希望的;第三句是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也是一个竞争对手。融合以上几个意思,我们可以明确主要信息是:申奥城市难以确定,都有申办成功的可能。由此我们可以压缩概括为:各有所长势均力敌或鹿死谁手很难预测或谁胜谁负难以定论。
六、顺藤摸瓜,顺水推舟。
有些语段需要在中间加入一个衔接性的语句,使前后的意思完美地联接起来,还有的需要给语段写一个结论性的语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压缩,只不过比前面所讲的几种稍难一点,需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其要义和意向,顺藤摸瓜,顺水推舟。
例6:联系上下文内容,在画线处写一句不超过27字的恰当的话。
科学名著分为自然科学名著和社会科学名著。自然科学名著对于一个人增长科学知识,提高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各科的著名论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广泛涉猎。了解科学巨匠可贵的探索与创造,领略其风采,接受其代表作的直接熏陶,在精神上与其接触、交谈,无疑是使自己在思想上成熟起来的有效途径。
这个语段的第一句是谈科学名著的两大分类,第二句是谈自然科学名著对人在物质世界的积极影响,而第四句是谈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名著,最后一句谈科学巨匠的可贵精神对人在精神世界的影响。因此,前挂后联,我们就可以理清思路,找到第三句这个过渡性语句的答案:汲取社会科学名著的营养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成熟不可或缺。
例7:为下面这段话添写一个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使语段完整严密。(不超过20个字)
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抒写作品,用作品表现人格和个性。当我们吟诵李白、杜甫诗篇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风貌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涌动和闪耀;当我们捧读鲁迅、闻一多作品的时候,自然要被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艺术魅力所征服。究竟是他们的人格魅力还是他们的作品魅力使他们名垂千古,成为永恒?我想:答案是 。
这个语段是讲作品跟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密切关系。第一句谈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第二句例举李白、杜甫、鲁迅、闻一多的作品和人格的双重魅力来证实第一句话,而第三句则是提出一个问题:人格魅力还是艺术魅力?显然,我们可以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得到答案:人融于文,文表现人,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当然,解答的技巧不止这几点,而且这几点也不是各自独立的,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而应力求全面、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迅速整理出准确、全面、清晰的答案。
高考语段缩写答题技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