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常考的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业鸿分享

高三的同学应该非常想知道在高考中语文常考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必备的语文高考知识点是什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常考的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来阅读。

常考的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4,《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国语》是第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西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9,《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宋),《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

10,《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散文阅读】

一、标题作用

①可能成为线索,便于梳理结构思路。②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感情、态度,。

③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运用表达技巧,能吸引读者。

二、开头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三、句段作用

①首句(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

②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耐人寻味。

③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段)——点明中心,统领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⑥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却深刻,表现深刻内涵、见解。

四、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卒章显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写)。③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五、线索作用

①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②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③把感情推向高潮(线索类型:中心事件、感情、具体事物、时空变化。)

六、景物描写

①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③烘托叙写对象的某种特征。④为下文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七、引文作用

(表达思想情感,对当前语段或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强感染力,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八、表达方式

①顺叙:清晰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题旨鲜明)。

④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⑤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⑥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⑦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九、修辞手法

①比喻——形象生动。②比拟——人格化、物象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③借代——突出形象特点,具体生动,含蓄简洁。

④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⑤对偶——语言简练整齐,意义凝炼含蓄。

⑥排比——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强化情感。

⑦反复——增强语势,强化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

⑧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⑨反问——加强语气语势,强化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十、语言特色

①风格:含蓄明快、文雅通俗、生动朴实、富丽素淡、简洁繁复。

②特点:精炼、准确、形象、丰富。

十一、表现手法

①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②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主次分明。

③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④想象——突破时空束缚,自由创造新形象,以抒发特定情感。

⑤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⑥讽刺——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三、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1805601